刺三加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刺三加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多布叉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松桃地区
-
药材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白簕的根或根皮。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舒筋,止咳。
-
主治:
主治感冒发热,咽疼,头痛,咳嗽胸痛,黄疸,石淋,带下,风湿关节炎,筋骨拘挛麻木,跌仆骨折,痄腮,乳痈等。
《贵州中草药名录》:“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治风湿,劳伤,头目眩晕,骨折,无名肿毒,感冒高热。”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canthopanax trifoliatus(L. ) Merr.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白簕Acanthopanax trifoliatus(L.)Merr
攀援状灌木,高1~7m。枝细弱铺散,老枝灰白色,新枝棕黄色,疏生向下的针刺,制先端约曲,基部扁平。叶互生,有3小叶,稀4~5,叶柄长2~6cm,有刺或无刺;小叶柄长2~8mm;叶片椭圆状卵形至椭圆状长圆形,稀倒卵形,中央一片最大,长4~10cm,宽3~6.5cm,先端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上面脉上疏生刚毛,下面无毛,边缘有细锯齿或疏钝齿,侧脉5~6对。伞形花序3~10,稀多至20个组成顶生的伞形花序或圆锥花序,直径1.5~3.5cm;总花梗长2~7mm,无毛;萼筒边缘有5小齿;花黄绿色,花瓣5,三角状即形,长约2mm,开花时反曲;雄蕊5,花丝长约3mm;子房2室,花柱2,基部或中部以下合生。核果浆果状,扁球形,直径约5mm,成熟时黑色。花期7~8月,果期11~12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3200m以下的山坡路旁、林缘或灌丛中。华南、华中及西南各省区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9~10月挖取,鲜用;或趁鲜时剥取根皮,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皮呈不规则筒状或片状,长2~7.5cm,厚0.5~1.5mm。外表面发红棕色,有纵皱纹,皮孔类圆形或略横向延长;内表面灰褐色,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折断面不平坦。气微香、味微苦、辛而涩。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根皮横断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组成。韧皮都射线宽1~4列细胞,树脂道切向45~200μm,径向45~118μm,周围分泌细胞4~17个。老的根皮有韧皮纤维。草酸钙簇晶少见,直径10~50μm。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适量,温浸2小时,制成100%(W/V)溶液,作供试品,另取紫丁香苷、异贝壳杉烯酸、β-谷甾醇、4-甲氧基水杨醛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CMC-薄层板上,用氯仿-甲醇-水(7:3:1)下层澄清液展开,喷以10%硫酸溶液,于105℃加热4分钟显色。供试品溶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冷。入热经。
《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辛、苦,性凉。”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至60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风湿性关节炎刺三加10g,大、小血藤各5g,大风藤5g,对叉疔药10g,水煎服或泡酒服。
2.治跌打损伤刺三加根15g,铁筷子15g,黑骨藤10g,水煎服。
3.治咳嗽刺三加根15g,矮地茶30g,水煎服。(1~3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4.治劳伤风湿刺三加根皮15~24g,水煎服。(《草药彩色图集》)
5.治咳嗽及哮喘刺三加根15g,倒生根15g,葵花秆心15g,水煎服。(《贵州民间药物》)
6.治咳嗽痰中带血刺三加根、九重根、果上叶、阉鸡尾、白及各10g,水煎服。
7.治疔疮刺三加根30~60g,水煎服。(6~7方选自《草药彩色图集》)
8.治感冒发热刺三加皮根15~60g,水煎服。(《广西本草选编》)
9.治劳伤吐血及心气痛刺三加根、牛膝、朱砂莲、小血藤各9g,泡酒250g,每日服2次,每次15~30g。(《贵州民间药物》)
10.治月经困难,白带白簕9g,红牛膝6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11.治骨折白簕根皮适量,捣碎,加酒调匀,微炒热,包伤处。(《贵州民间药物》)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白簕的叶含有:3α,11α二羟基雨扇-20(29)-烯-28-酸〔3α,11α-dihydroxylup-20(29)-en-28-oic acid〕等多种有机酸[1],石吊兰素(evadensin),贝壳杉烯酸(kaur-16-en-19oic-acid),蒲公英赛醇(taraxerol),及其乙酸酯(taraxerolacetic acid ester)[2],以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三十烷醇(triacontanol),三十二烷醇(dotriacontanol)和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等[3]。从白簕的茎中还分离出脂肪酸(fatty acid):正十五烷酸(n-pen-tadecanoic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十七烷酸(margaricacid),硬脂酸(steari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谷甾醇,豆甾醇及其葡萄糖苷[3]。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Ty Pn D,et al.Phytochemistry,1984,23(12):2889
[2]杜江,等,中国中药杂志,1992,17(6):356
[3]Chen Fa Ching,et al.Phytochemistry,1972,11(4):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