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贯众

  • 音译名: 窝汉嘎相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小贯众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窝汉嘎相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鳞毛蕨科植物贯众的根茎。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祛瘀,驱虫。
  • 主治: 主治感冒,热病斑疹,高热不退,筋骨疼痛,白喉,乳痈,痢疾,黄疸,吐血,便血,崩漏,痔血,带下,中耳炎,跌仆损伤,肠道寄生虫。 (1)《苗族医药学》:“治中耳炎,尿血。” (2)《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清热,解毒,止血。治中耳炎,筋骨疼痛,高热不退,尿血。” (3)《贵州民间方药集》:“补虚弱,消伤肿,接骨。治跌打损伤,活血逐瘀。”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盗汗,昏晕,化包块。” (5)《贵州草药》:“清热解毒,凉血祛瘀。治劳伤咳嗽,胸胁痛,头晕心悸,漆疮,痔疮出血。”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yrtomium fortunei J. Sm.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贯众Cyrtomium fortunei J.Sm. 植株高30~70cm。根茎短而斜升,连同叶柄基部密被黑褐色、阔卵状披外形大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0~25cm,淡绿色,向上被疏鳞片;叶片长圆形至披针形,长20~45cm,宽8~15cm,基部不缩狭,一回羽状;羽片10~20对,镰状披针形,有短柄,基部圆楔形,上侧稍呈尖耳状突起,边缘有细锯齿;叶脉网状。孢子囊群生于内藏小脉先端,散生于羽片背面;囊群盖圆盾形,棕色,全缘。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00~2 300m的林缘、山谷和田埂、路旁。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全株掘起,清除地上部分及须根后充分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为带叶柄残基的根茎。呈块状圆柱形或一端略细,微弯曲,长10~30cm,直径2~5cm。表面棕褐色,密集多数叶柄残基,倾斜的作覆瓦状围绕于根茎,并被有红棕色膜质半透明的鳞片;下部着生黑色较硬的须根。叶柄残基长2~4cm,直径3~5mm,棕黑色,有不规则的纵棱。根茎质较硬,折断面新鲜品绿棕色,干品红棕色,有4~8个类白色小点(分体中柱)排列成环;叶柄残基断面略呈马蹄形,红棕色,有3~4个类白色小点三角形或四方形角隅排列。气微,味涩、微甘,易引起恶心。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细胞类圆形,棕色,外被鳞片:皮层(下皮)由棕褐色稍厚化细胞组成。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涩,性冷。入热经。 (1)《苗族医药学》:“入热经。” (2)《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冷,味苦,入热经。” (3)《草木便方》:“苦,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中耳炎贯众15g,大青叶15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煎水内服,并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2.尿血贯众15g,煎水内服。(1~2方选自《苗族医药学》) 3.治筋骨疼痛、高热不退贯众15g,野菊花10g四块瓦3g,苕叶细辛5g,水煎服。(《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4.治头晕心悸公鸡头根茎60g,煨水服。 5.治漆疮公鸡头根茎60~90g,煨水洗患处。(4~5方选自《贵州草药》) 6.治疝气偏坠贯众根9~15g,水煎服。 7.治赤痢贯众24g,槐花12g,地榆12g,水煎服。 8.治血崩贯众根3g。醋炒,水煎服。 9.治痔疮出血公鸡头根茎30g,炖猪大肠吃。 10.预防流感贯众15g,野菊花9g,大青叶15g,水煎服。(6~10方选自《湖南药物志》)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茎含贯众苷,冷藏苷(cyrtoperin),紫云英苷,异槲皮苷[1],东北贯众素(dryocrassin)[1]。
  • 药理作用: 水煎剂能驱猪蛔虫,并有增强家兔离体、在体子宫收缩的作用[1]。水煎剂或流浸膏有止血作用,临床用药后,咳血、呕血、便血显著减少;尚有镇静,催眠、收涩等作用[2]。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岸本安生,药学杂志(日),1956,76(3):250 [2]吕归宝,等.药物分析杂志,1988,8(1):17 药理 [1]《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93 [2]赵棣华.浙江中医药,1977,3(1):19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