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笔头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松笔头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都秀盲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松科植物云南松和马尾松的嫩枝尖端。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清热解毒。
-
主治:
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小便淋痛,乳痈。
(1)《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小便淋痛。”
(2)《滇南本草》:“行经络,止茎中痛,止便浊。治膏淋疼痛不可忍。”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Pinus densiflora Sied.et Zucc.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1.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
乔木,高达30m,树围约1m。树皮灰褐色,不规则鳞片状深裂,易脱落。一年生枝粗壮,红褐色,二三年生小枝上苞片状鳞叶易脱落,露出褐色内皮;冬芽圆锥形,先端散开,有白色丝状毛。针叶3针一束,稀2针一束,长10~30cm,径约1.2mm,柔软,稍下垂,横切面扇形三角形,树脂道4~5个,中生与边生并存,叶鞘宿存。球果圆锥状卵形,成熟时栗褐色或黄褐色;鳞盾肥厚隆起,有横脊;鳞脐微凹或微隆起,有短刺。种子近卵圆状倒卵形。花期4~5月,果期10~11月(图228)。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1000~2800m的山地林中。分布于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
2.马尾松Pinus masssoniana Lamb
与云南松的主要区别在于一年生枝淡黄褐色;针叶2针一束。
生于海拔1300m以下山地。长江流域各省区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春季松树嫩梢长出时采,鲜用或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小枝常轮生,黄棕色,表面有纵皱纹,具宿存鳞片状叶枕,常翘起,较粗糙,针形,2针一束,细长而柔韧,长13~20cm,叶缘具细锯齿,鞘膜质,灰白色,小枝条质脆,折断面不完整。具松针香气,味苦涩。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粉末绿色;气孔多见,副卫细胞6~8组组成环式,排列整齐。纤维长梭形,长达180μm以上。管胞较多,两端偏斜,为梯纹、网纹,长100~200μm,宽10~20μm。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微涩,性微冷。入热经。
《滇南本草》:“味苦,微涩,性微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50~80g。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松尖9~15g,水煎服。
2.治淋症松尖15g,水煎加酒为引服。(1~2方选自《云南中草药》)
3.解木薯、钩吻(断肠草)中毒松树梢8条(去叶),韭菜(全草)1把,铺地蜈蚣(马鹿角)15~30g,共捣烂,冲水半碗,去渣取水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