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黄连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水黄连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阿锐毕多埋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松桃地区
-
药材来源:
为毛茛植物盾叶唐松草的全草或根。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解毒,燥湿。
-
主治:
主治湿热黄疸,湿热痢疾,小儿惊风,目赤肿痛,丹毒游风,鹅口疮,跌仆损伤。
(1)《中国药用植物志》:“全草,散寒除风,去目雾,消浮肿。治耳聋,身发黄。亦做健胃驱蛔药。”
(2)《贵州草药》:“根,清热解毒,驱风,解痉。”
(3)《贵州中草药名录》:“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肝炎,漆疮,麻疹不出,丹毒,小儿惊风,消化不良,吐血。”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Thalictrum ichangense Lecoy. ex Oliv.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盾叶唐松草Thalictrum ichangense Lecoy.ex Oliv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4~32cm。全株无毛。根状茎斜,密生须根,须根上有纺锤形小块根。茎直立,不分枝或上部分枝。叶互生;叶柄长5~12cm。叶为一至三回三出复叶;叶片长14~23cm ;小叶片草质,卵形、宽卵形、宽椭圆形或近圆形,长2~4cm,宽1.5~4cm,先端微钝或圆形,基部圆形或近截形,3浅裂,边缘有疏齿,小叶柄盾状着生,长1.5~2.5cm。复、单歧聚伞花序有稀疏分枝;花两性,花梗丝状,长0.3~2cm;萼片4~5,花瓣状,卵形,长约3mm,白色,早落;花瓣缺;雄蕊多数,长4~6mm,花丝上部宽,下部丝状,花药椭圆形,长约0.6mm;心皮5~16,有柄,柱头近球形。瘦果近椭圆形,长约4.5mm,有约8条纵肋,柄长约1.5mm。花期6月,果期7~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600~1 900m的山地。分布于辽宁、陕西、浙江、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季采根和全草,分别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须根细如发丝,长5~10cm,直径0.3~0.5mm;表面棕褐色;质脆,易折断;味微涩。茎紫褐色,有细皱纹。羽状复叶,多皱缩,展平后小叶片宽椭圆形至近圆,盾状着生;叶面绿色,叶背暗红色或淡绿色。花序梗细长,无花瓣。气微,味苦。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壁褐色。皮层细胞3~4列,壁厚,棕黄色;内皮层凯氏带不明显。初生木质部5~7原型。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入热经。
《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苦,性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1.5~2g。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身发黄马尾黄连15g,煎水服。
2.治肾虚腰痛马尾黄连碾粉,与鸡蛋调匀煎服。(1~2方选自《苗族医药学》)
3.治小儿角弓反张岩扫把研末,每次1.5~1.8g,开水冲服。(《贵州草药》)
4.治急性结膜炎,急性菌痢,急性传染性肝炎岩扫把全草9~15g,水煎服。
5.治风热荨麻疹岩扫把全草或根适量,煎汤洗患处。(4~5方选自《湖南药物志》)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含海罂粟碱(glaucine),去氧海罂粟碱(dehydroglauine),箭头唐松草米定碱(thalicsimidine),去氧箭头唐松草米定碱(dehydrothalicsimidine),唐松草坡芬碱(thaliporphine)[1]。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吴治行,等.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9(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