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姜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珊瑚姜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加榜海丢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姜科植物珊瑚姜的根茎。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温中散寒,消肿止痛,平喘止咳,解痉。
-
主治:
主治感冒咳嗽,腹痛,腹泻,皮肤顽癣,脂溢性皮炎,传染性肝炎,风湿骨痛,骨折。
《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温中散寒,抗炎消肿,解痉镇痛,平喘止咳。用于感冒、发烧、咳嗽、肚痛、腹泻。”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Zingiber corallinum Hanc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珊瑚姜Zingiber corallinum Hance
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m左右。根茎肉质,扁圆状或圆柱状,分枝。叶互生,无柄;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0~30cm,宽4~6cm,先端渐尖,叶面无毛,叶背及鞘被疏毛或无毛,叶舌长2~4cm,膜质。总花梗长15~20cm,被长4~5cm的鳞片状鞘;穗状花序长圆锥形,长15~30cm;苞片卵形,长3~4cm,顶端急尖,红色;花萼长1.5~1.8cm,沿一侧几达中部;花冠管长2.5cm;裂片具紫红色斑纹,长圆形,长1.5cm,顶端渐尖;唇瓣中央裂片倒卵形,长1.5cm,侧裂片长8mm,顶端尖;花丝缺,花药长1cm,药隔附属体喙状,长约5mm,弯曲;子房被绢毛,长2~2.5mm。种子黑色,光亮,假种皮白色,撕裂状。花期5~8月.果斯8~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500~1200m的山坡林下、山谷阴湿处或密林中。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挖取根茎,除去茎叶、须根。洗净,晒干或烘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呈扁圆柱形或圆柱形,具分枝,分枝顶部有凹陷的茎、芽痕,长2~9cm,直径0.8~3cm,表面灰褐色或浅灰棕色,具纵皱纹及环节,质坚硬。断面黄色至浅棕红色,可见内皮层环纹,中柱及皮层散在多数维管束及油滴。嗅具特殊香味,味辛辣。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2列,壁薄,略切向延长,外壁稻厚。木栓层常发生于皮层,由5~10余列细胞组成。皮层宽广,有散在外韧型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细胞稍扁小,偶可见凯氏点。中柱有多数外韧型维管束,近内皮层的中柱维管束较小而密集,几成环状。维管束木质部常伴有微木化的纤维,纤维壁较薄,木质部导管2~8个,韧皮部不发达。薄壁细胞中含有大量淀粉粒;散在多数油细胞,内含黄色或黄绿色挥发油;另有散在树脂细胞,内含棕红色分泌物;少数薄壁细胞内含有小的草酸盐结晶,呈方形、长方形或柱形。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性热,入冷经。
-
用法用量:
内服:鲜用10g(或适量),白开水或白酒吞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磨醋搽。
-
考证:
/
-
制剂:
九九痤疮灵:由珊瑚姜,姜黄,独角莲组成。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风祛湿功能。用于粉刺(痤疮),油面风(脂溢性皮炎),皮肤癣菌等症。(《贵州苗族药药研究与开发》
-
选方:
/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从根茎萃取的精油中检出53个组分,鉴定出32个已知化合物,主要成分为β-蒎烯(β-Pinene)、蒈烯-4(carene-4)、松油烯-4-醇(ter-Pinen-4-ol)、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反式-3,4-二甲氧基肉桂醛(t-3,4-dinethoxy Cinnamyl al-dehyde)、3,5-二甲氧基肉桂快醛(t-3,5-di-me-thoxy alkyne cinnaldehyde)、3-甲氧基-4-羟基肉桂酸甲酯(3-methoxy-4-hydroxy methyl cin-namate)[1]。
-
药理作用:
1.解痉作用 珊瑚姜于品与40%乙醇1:5浸提成酊剂,对家兔离体肠肌的自发运动及乙酰胆碱、组织胺及氯化钡引起的肠肌收缩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
2.镇痛作用 用2%吐温-80稀释30倍的珊瑚姜挥发油皮下注射0.1ml/kg,对小鼠因醋酸引起的疼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
3.抗炎作用 用珊瑚姜挥发油0.33ml/kg、0.5ml/kg皮下注射,能明显抑制巴豆油所至小鼠耳郭炎肿;以1.5ml/kg灌胃或1.0ml/kg皮下注射,可抑制醋酸所至小鼠腹腔毛细管通透性增高。
4.抗阴道毛滴虫作用 珊瑚姜挥发油培养基培养体外阴道毛滴虫有拮抗作用,培养48小时后最佳致死浓度为1.0ml/ml[3]。
5.毒性 小白鼠按0.3ml/10g,相当于生药量18g/kg灌服珊瑚姜酊剂,服后观察3天,未见不良反应[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袁果,等.云南植物研究,1997,19(1):100药理
[1]魏育中,等.贵州畜牧兽医科技,1984,(1):12
[2]李亚锋,等.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7,(3):50
[3]蒋淑萱,等.实用寄生虫杂志,1998,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