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杆风

  • 音译名: 那哈坳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箭杆风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那哈坳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姜科植物花叶山姜的根茎。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 主治: 主治风湿痹痛,腹泻胃痛,跌仆损伤。 (1)《贵州中草药名录》:“祛风除湿,理气止痛,止呕。治消化不良,胃气痛,久痢,呕吐,风湿痹痛,咳喘。” (2)《广西本草选编》:“温中行气,消肿止痛。主治腹痛泄泻,胃痛,食滞腹胀,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lpinia pumila Hook.f.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花叶山姜Alpinia pumila Hook.f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平卧,无地上茎。叶2~3片,自根茎生出;叶柄长约2cm,叶舌短,2裂,叶鞘红褐色;叶片椭圆形、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长达15cm,宽约7cm,先端渐尖,基部急尖,上面绿色,叶脉处颜色较深,其他部位较浅,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总状花序自叶鞘间抽出,总花梗长约3cm;花成对生于长圆形,长约2cm的苞片内,苞片迟落;花萼管状,长1.3~1.5cm,先端具3齿,紫红色,被短柔毛;花冠白色,管长约1cm;裂片长圆形,钝,较花冠管稍长,侧生退化雄蕊钻状,长3~4mm ;唇瓣卵形,长约1.2cm,先端短,2裂,反折,边缘具粗锯齿,白色,有红色脉纹;花药长5~8mm;花丝长5~10mm;腺体2枚,披针形,长2mm,先端急尖;子房被绢毛。果球形,直径约1cm,先端有长约1cm的花被残迹。花期4~6月,果期6~11月。 。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500~1100m的山谷阴湿处。分布于贵州、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除去茎叶,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叶片窄椭圆形、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5~40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渐尖或急尖,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主脉在叶背明显凸出,侧脉斜向平行。叶舌长约2cm,叶鞘淡红褐色,气微、味淡。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叶表面观:单细胞非腺毛分布于主脉及叶缘。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气孔平轴式。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辣、微苦,性热。入冷经。 《广西本草选编》:“味辛、微苦、性温。”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用鲜品捣烂外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产后风痛箭杆风、过江龙、槟榔钻、血风藤、血党、五指牛奶、石菖蒲、小钻各适量,煎水熏洗患处。(《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2.风湿关节痛箭杆风20g,四块瓦3g,酒水各半煎服。 3.痛经箭杆风10g,女儿红10g,元宝草10g,水煎服。 4.心气胃痛箭杆风20g,万年荞15g,隔山消15g,水煎服。 5.痨咳箭杆风10g,千年红10g,粘人花根10g,水煎服。 6.跌打损伤箭杆风10g,矮陀陀10g,黑方药10g,泡酒服。(2~6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