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草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翠云草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家昌金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卷柏科植物翠云草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和湿,解毒,止血。
-
主治:
主治黄疸,痢疾,泄泻,水肿,淋病,筋骨痹痛,吐血,咳血,便血,外伤出血,痔漏,烫火伤,蛇咬伤。
(1)《湖南药物志》:“化痰止咳。治蛇咬伤,烧伤,黄疸,肺病吐血,淋病,脚抽筋。”
(2)《四川常用中草药》:“舒筋骨,除湿邪。治风湿筋骨痛,刀伤出血,拔脓消肿。”
(3)《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泌尿系感染,风湿关节痛,肺结核咯血;外用治疖肿,外伤出血,跌打损伤。”
(4)种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清热利湿,收敛止血。治黄疸,咳嗽,刀伤。”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Selaginella uncinata (Desv.) Spring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Desv.)Spring
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茎纤细、匍匐,长30~60cm;灰黄色,有浅沟,节上生根。分枝向上展伸,其上复为互生、羽状、叉状分枝小枝,末回小枝连叶宽4~6mm。叶异形,排列平面上,下面深绿色,上面碧蓝色,卵状椭圆形,顶端近短尖,边缘透明,全缘,近两侧相称,基部近心形;主茎上的叶最大,斜椭圆形,疏生,直立,边缘透明,全缘,短渐尖至削尖,基部近心形。孢子囊穗四角形,叶密生,向上,卵状披针形,有中脉。大孢子黄白色,小孢子基部有冠毛突出物,中部有多枚成行的小刺。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阴湿山石间。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四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淡、微苦,性冷。入热经。
(1)《湖南药物志》:“淡,平。”
(2)《四川常用中草药》:“性平,味淡、微辛。”
(3)《云南中草药》:“酸、苦,凉。”
(4)《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冷,味苦。入热经。”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可用至60g。外用:适量,晒干或炒炭存性,研末,调敷;或鲜品捣烂外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黄疸翠云草30g,秋海棠根3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治急、慢性肾炎翠云草30g,加水适量,煎至300ml,每服150ml,每日2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3.治黄疸翠云草30~50g,水煎服。
4.治咳嗽翠云草30g,羊奶奶叶20g,水煎服。
5.治刀伤出血翠云草鲜品适量,捣烂外包
6.治黄蜂蛰伤翠云草捣烂外敷。(3~6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茎含二脂酰甘油基三甲基高丝氨酸[1]。全草含海藻糖约1.6%,灰分约17.62%[2]。
-
药理作用:
100%翠云草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