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叶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苦竹叶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陆罗但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松桃地区
-
药材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叶。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解毒,解暑,利尿,明目。
-
主治:
主治烦热口渴,口舌生疮,小便热痛,失声。
《贵州中草药名录》:“清热,明目,利尿,解毒。治烦热口渴,目痛口疮,尿少色黄。”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Keng f.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Keng)Keng f
秆高约4m,节间长25~40cm,圆筒形,茎1.5cm,幼时具白粉,箨鞘基部有褐色隆起一环;箨鞘呈细长三角形,革质,稻草色,长达20cm,表面具棕色或白色小刺毛,内面有光泽,边缘密生金黄色纤毛;箨耳小,深褐色;箨舌截平头;箨叶细长,披针形,具多数脉纹,易向内卷;主秆分枝3~6;具叶小枝1~3放生于一节,每枝顶端具叶2~4;叶片披针形,长8~20cm,宽1.2~1.5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小锯齿;叶鞘无毛;叶舌截平头,坚韧。总状花序;每小穗具花8~11朵;内稃与外移等长;鳞被片3,大小相同;雄蕊3,淡黄色;子房狭窄,顶端分裂成3枚短花柱,柱头羽毛状。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分布于贵州、江苏、江西、浙江、安徽、四川、云南、广东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干燥叶多呈细长卷筒状。展开后叶片为披针形,长6~12cm,宽10~15mm。先端尖锐,基部圆形,叶柄长6~10mm,上面灰绿色,光滑,下面粗糙有毛,主脉较粗,两侧脉8~16条。边缘的一侧有细锯齿。质脆而有弹性。气弱,味微苦。
以叶嫩绿色、卷成筒状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冷。入热经。
《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苦,性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烦热口渴苦竹叶5g,白茅根10g,积雪草10g,水煎服。(《苗族医药学》)
2.治口舌生疮苦竹叶10g,水煎含漱。(《草药彩色图集》)
3.治小便热痛苦竹叶10g,车前草10g,小木通10g,水煎服。(《中国苗族苗药彩色图集》)
4.治淋症血尿苦竹叶、佛顶珠、白糖各31g,水煎,冲白糖内服。(《贵州民间方药集》)
5.治小便短赤、血尿苦竹叶、小灯芯各10g,水煎服。
6.治高热不退苦竹叶、竹叶菜各10g,水煎服。(5~6方选自《草药彩色图集》)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