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蟾蜍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岗保昂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蟾蜍科动物黑眶蟾蜍的全体及分泌物。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解毒散结,消积利水,杀虫消疳,止痛,强心。
-
主治:
主治痈疽,疔疮,发背,瘰疬,恶疮,水肿,小儿疳积,破伤风,慢性咳喘。
《苗族医药学》:“解毒,消肿,止痛,强心。”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体长7~20cm,雄性略小。头宽短,上下颌均无齿。头部沿吻棱、眼眶上缘、鼓膜前缘和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骨质棱或黑色线,故称“黑眶蟾蜍”。鼓膜大,椭圆形。雄性在咽下有发声的声囊。前脚细长,趾的基部有半蹼。全身满布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疣粒。体色一般是黄棕色。头的两侧有长椭圆形的耳后腺,能分泌白色乳状液。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栖息在田边、住宅、水塘等隐蔽处。分布于贵州、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喜隐蔽于泥穴中、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蟾蜍种源可从野外捕获,也可以捞取卵块或蝌蚪进行饲养。蟾蜍的饲养场要靠近水源,四周有草,可利用池塘、水沟或田埂作为饲养池。场地四周应筑围墙,墙内留有草坪、菜地,以供蟾蜍栖息及活动。池中有水草生长,稀密适宜。另外,在棉田和稻田中也可以散养。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全体拘挛抽皱,纵向有棱角,四足伸缩不一,表面黄棕色。除去内脏的腹腔内面为灰黄色,可见到骨骼及皮膜。气微腥,味辛。
以个大、身干、完整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咸,性热。入冷经、慢经、半边经。
-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烧炭存性研末敷或调涂;或活蟾蜍捣烂外敷。内服:煎汤,1只;或入丸、散,1~3g。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胃癌、肝癌、膀胱癌将活蟾蜍晒干烤酥后研粉,和面粉糊做成黄豆粒大的小丸。面粉与蟾蜍粉比例为1:3。每100丸用雄磺1.5g为衣。成人每次5g,每日服3次,饭后开水送服。过量时有恶心头晕感。(《中国动物药》)
2.治疔毒蟾酥少量,研细粉,以茶油调,取药液涂疔毒。(《苗族医药学》)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蟾蜍耳后腺分泌物含胆甾醇(cholesterol),南美蟾毒精marinobuf agin),日本蟾毒它灵(gamabufotalin),远华蟾毒精(telocinobufagin),沙蟾毒精(arenobufagin)[1,2]。
耳腺分泌物中的挥发性成分含壬酸(nonanoic acid),癸酸(decanoic acid),少量正十八烷,正十九烷正三十烷,二十一烷,十八碳二烯酸[1]。
-
药理作用:
1.蟾蜍制剂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出量,减低心率并消除水肿与呼吸困难,类洋地黄样作用[1,2]。
2.升压作用 本品升压作用迅速而平稳,维持时间长且能使肾、脑、冠脉血流量增加,优于肾上腺素缩血管药[3]。
3.局部麻醉作用 用豚鼠角膜进行试验,眼内滴入等量药物后,每隔5分钟刺激6次,共30分钟,统计30分钟内刺激角膜不发生反应的次数,以无反应的百分率作为局部麻醉过程指标,发现其局部麻醉作用比可卡因强[4]。
4.抗肿瘤作用 蟾蜍制剂具有增高小鼠脾脏溶血空斑形成细胞(PEC)活性率,促进巨噬细胞功能以及增高血清溶菌酶浓度等作用,另外蟾蜍对免疫系统及循环系统等方面也有作用[5~7]。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张薇,等.沈阳药学院学报,1992,9(2):98
[2]金向群,等.中草药,1992,23(3):125
药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717
[2]解景田.中国药理学报,1985,6(3):169
[3]薛开先.中麻通讯,1976,(4):47
[4]解景田.中国药理学报,1985,6(4):254
[5]Seifulla R D,et al.Faxmakol Tokscko,1981,44(6):707
[6]Krylov V N,et al.C A,1980,92:192293s
[7]久保道德.生药学杂志(日),1984,38(1):59
现代临床研究
[1]吴润德,等.新中医,1981,(1):26
[2]周岱翰.新中医,1986,(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