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水草

  • 音译名: 锐欧清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血水草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锐欧清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松桃地区
  • 药材来源: 为罂粟科植物血水草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止血
  • 主治: 主治目赤肿痛,咽喉疼痛,口腔溃疡,疔疮肿毒,毒蛇咬伤,癣疮,湿疹,跌仆损伤,腰痛,咳血。 (1)《贵州民间药物》:“清热解毒。治小儿癣疮。” (2)《湖南药物志》:“止血逐瘀,杀虫。” (3)《中国民族药志》:“祛腐生肌。用于咽喉肿痛,口腔溃疡,内伤出血。”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Eomecon chionantha Hanc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血水草Eomecon chionantha Hance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60cm。植株具红橙色汁液。匍匐状根茎,黄色。茎紫绿色,有光泽。叶柄细长,基生,长10~30cm,基部具窄鞘;叶片卵圆状心形或圆心形,长5~26cm,宽5~20cm,先端急尖,基部耳垂状,长2~9cm,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有白粉,掌状脉5~7条,细脉网状,明显,边缘呈波状。花葶灰绿色而略带紫红色,高20~40cm,有花3~5朵,排列成伞房状聚伞形花序;苞片和小苞片卵状披针形,长0.2~1cm,先端渐尖;花萼2,盔状,长0.5~1.5cm,无毛,先端渐尖,基部合生,早落;花瓣4,白色,倒卵形,长1~2.5cm,宽0.7~1.8cm;雄蕊多数,花丝长0.5~0.7cm,花药长圆形,长约0.3cm,黄色;子房卵形或窄卵形,长0.5~1cm,无毛,花柱长0.3~0.5cm,柱头2裂。蒴果长椭圆形,长约2cm,直径约0.5cm,先端稍细小。花期3~6月,果期5~7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700~2 200m的山谷、溪边、林下阴湿肥沃地,常成片生长。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喜温暖湿润气候。以阴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为好。根茎繁殖,9~10月栽种,按行株距30cm×10cm开穴栽种,每穴栽1块,覆土压紧,浇水,盖草。生长期间要经常除草,冬季覆盖堆肥或腐殖土,以利越冬。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细圆柱形,弯曲或扭曲,长可至50cm,直径1.5~5mm。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平滑,有细纵纹,节间长2~5cm,节上着生纤细的须状根。质脆,易折断,折断面不平坦,皮部红棕色,有棕色小点(维管束)。气微,味微苦。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扁小,有的可见单细胞毛。皮层宽大。外韧型维管束数个,然成环状。韧皮部外侧有新月形纤维束。束内形成层隐约可见。木质部有数十个导管。髓较大,髓射线宽。本品皮层及髓部散有乳汁管,直径40~90μm,有时可见黄色或白色油滴状分泌物。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冷;小毒。入热经。 (1)《贵州民间药物》:“性凉,味苦。有小毒。” (2)《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苦、辛,性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30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或晒干研末调敷;或水煎洗。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小儿胎毒,疮痒黄水芋、苦参、燕窝泥各等份,共研为末,调菜油搽;或水煎洗。(《贵州民间药物》) 2.治口腔溃疡血水草全草适量,捣烂,绞汁漱口。(《中国民族药志》) 3.治无名肿毒鲜血水草15g,捣烂外敷。(《苗族医药学》) 4.治毒蛇咬伤血水草适量,捣烂,对淘米水外洗,外敷;亦可内服。(《中国民族药志》) 5.治小儿癣疮黄水芋全草适量,晒干,研末,取适量调菜油搽。(《贵州民间药物》) 6.治内伤出血血水草15g,蜈蚣藤根、两面针根各10~15g,泡酒内服,适量,每日2次。(《中国民族药志》)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草含生物碱和内酯。已从根茎中分离得血根碱(sanguina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1]。
  •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以本品根及根茎中分离出生物碱物质抗菌谱广,对多种细菌、真菌和滴虫均有很强的杀灭作用[1]。 2.其他作用  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对动物有抗肿瘤作用,但对人毒性大[2]。血水草能增强白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能力[3]。 3.毒性  用小鼠经腹腔注射和口服给药测定LD50为21.75±0.38mg/kg和37.5mg/kg[3]。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第二册).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60 药理 [1]π.Д.яxohtoba идP.Фapmaчйa,1973,22(1):31 [2]Hartwell.J.L.Cancer Chemoherapy Rept,1960,(7):19 [3]吴秀聪,潘善庆,张祖荡,等.湖南医药杂志,1979,6(4):51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