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精草

  • 音译名: 锐砍勾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谷精草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锐砍勾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松桃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的带花茎的头状花序。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祛风散热,明目退翳。
  • 主治: 主治目赤翳障,羞明流泪,雀目,头痛,鼻渊,牙痛及风疹瘙痒。 (1)《滇南本草》:“为清热明目之品。退翳膜,散火热,疗疮疥。” (2)《重庆草药》:“散风湿。”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Eriocaulon buergerianum Koern.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谷精草Eriocaulom buergerianum Koem 一年生草本植物,呈莲座状。须根多数,细软,稠密。无茎。叶基生,线状披针形,先端钝,长6~20cm,中部宽3~4mm,基部最宽可达8mm,有纵脉10余条,叶片上有纵横脉构成的透明小方格。总状花序半球形,花苞片数枚,倒卵形,长2~2.5mm,苞片背面上部及边缘密生白色棍状短毛;花单性,生于苞片腋内,雌雄花生于同一花序上,萼片沸焰苞状;花瓣合成管,先端3裂,上方有黑色腺1枚;雄蕊6,黑色;雌花多数生于花序周围,花瓣3,匙形,上方有黑色腺体1枚;子房3室。柱头3裂。蒴果三棱状球形,3裂。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水稻或地沼边潮湿处。分布于贵州、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喜温暖潮湿气候,忌干旱、严寒,适宜在水田或低湿地栽培。采用种子繁殖,秋季采收成熟花葶,晒干,搓碎后收集种子。春季均匀撒播,播种时放干田水,发芽出苗后采取浅水灌溉养护。在谷精草的生长期内应注意除草、施肥,并保持土壤湿润。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将花茎拔出,除净泥土杂质,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为带花茎的头状花序,多扎成小把。全体呈淡棕色。花茎纤细,长14~24cm,直径不及1mm,表面淡黄绿色,有4~5条扭曲棱线,质柔软,不易折断。头状花序半球形,直径4~5mm;底部有黄白色总苞,总苞片膜质,倒卵形,紧密排列成盘状。小花数十朵,灰白色,排列甚密,表面附有白粉。用手搓碎花序,可见多数黑色花药及细小灰绿色未成熟的果实。气微,味淡。 以花序大而紧、色灰白,花茎短、色黄绿者为佳。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①花茎表皮细胞长方形,表皮可见纵直角质纹理;气孔类长方形,保卫细胞长条形,与副卫细胞相平行。②花茎通气组织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含细小草酸钙棱晶或柱晶。③苞片表皮细胞长方形或略呈棱形。④花被片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⑤非腺毛1~4列细胞,长可达120μm。⑥腺毛头部1~4列细胞,单列,长椭圆形或长条形,长150~218μm,腺柄单细胞,细胞短。⑦花粉囊内壁细胞螺纹加厚。⑧花粉粒直径约27μm,外壁具有点状突起。⑨子房壁表皮细胞多角形,壁呈念珠状增厚。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甜、微苦,性微冷。入热经。 (1)《滇南本草》:“味微苦,入肝、脾二经。” (2)《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辛、甘,性凉。”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或人丸、散。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烧炭存性,研末外撒;或为未吹鼻、烧烟熏鼻。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脚转筋,目翳,目赤谷精草、鸡肝1~2具,水炖服。(《苗族医药学》) 2.治尿结①佛顶珠、猪鬃草各30g,煨水服。(《贵州草药》)。②猪鬃草谷精草、石苇各16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贵州民间方药集》)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在试管内谷精草的水浸剂对须疮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芽孢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有抑制作用[1]。谷精草煎剂在体外对绿脓杆菌有抗菌作用[2]。
  • 参考文献: 药理 [1]郑武飞.中华医学杂志,1952,38(4):315 [2]重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中医中药研究组、检验科.微生物学报,1960,8(1):52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