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鬃草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其他苗药推荐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中药名:
猪鬃草
类别:
苗药
民族药名:
锐被摆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松桃地区
药材来源:
为铁线蕨科植物铁线蕨的全草。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功效:
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
主治:
主治感冒 发热,肺热咳嗽 ,肺热咯血,尿道结石,湿热泄泻,痢疾,淋浊,带下,乳痈,瘰疬,疔毒,烫伤,毒蛇咬伤。
(1)《苗族医药学》:“止咳 ,治肺热咯血。”
(2)《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清热,利尿,止咳 。治肺热咳嗽 ,小便热痛。”
(3)《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咳喘,淋浊,精虫活力不足。”
(4)《湖南药物志》:“清热利尿,祛湿消肿。治瘰疬,跌伤,小便不利。”
(5)《湖北中草药志》:“清热解毒 ,利尿通淋。用于流行性感冒 ,咳嗽 ,肝炎,痢疾,腰痛,尿道结石,乳瘫,痨伤,跌打损伤,烧烫伤,蛇咬伤,疔毒等症。”
基原信息
来源生物拉丁名:
Adiantum capillus-veneris L.
药物分类:
植物药
来源生物形态:
铁 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 L
植株高30~50cm。须根密生,根茎细长而横走,密被棕色、披针形鳞片,全缘。叶疏生;叶柄长8~15cm,栗黑色,近基部被鳞片,向上光滑,有光泽;叶片薄纸质,卵状三角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0~25cm,宽8~16cm,中部以下二回羽状;羽片3~5对,互生,有柄,卵状三角形,基部1对最大,长达5cm,羽裂至羽状,其余向上渐变小;小羽片3~4对,有短柄,扇形或斜方形,外缘浅裂至深裂,裂片上有钝齿,两侧近楔形,不对称;叶脉扇形,多回二叉分枝,两面均明显,伸达叶缘。孢子囊群长圆形或圆肾形,横生于由变质裂片项部反折的囊群盖下面,每羽片3~10枚;囊群盖圆肾形至长圆形,上缘平直,棕褐色,全缘。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00~2 800m的溪边岩缝,有松林的坡上或屋旁、墙边。分布于全国各地。
栽培与养殖:
/
代用药: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炮制方法:
/
性状鉴别:
/
显微鉴别: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性味归经:
味苦、涩,性冷。入热经。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冷,味苦、涩,入热经。”
(2)《草木便方》:“甘,平。”
(3)《贵阳民间药草》:“咸,寒,无毒。”
(4)《湖南药物志》:“甘、淡,微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考证:
/
制剂:
/
选方:
1.治肺热咯血猪鬃草 、红茅草、三匹风 各15g,水煎服。(《苗族医药学》)
2.治尿结石猪鬃草 30g,穿破石 15g,水煎服。
3.治小便不利猪鬃草 30g,左转藤30g,水煎服。(2~3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4.治石淋猪鬃草 15g,海金沙 15g,铁 丝纽15g。水煎服。(《贵阳民间药草》)
5.治流感发热铁 线蕨60g,鸭舌草30g,黄芩 15g,生石膏 30g。水煎,每日3次分服。(《常用中草药配方》)
6.治乳痈猪棕七、九月花各12g,蒲公英 30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7.治瘰疬猪鬃草 全草9~30g,水煎服。(《南宁市药物志》)
参考文献化学成分
[1]YokoA,etal.生药学杂志(日),1969,82(973):294
[2]MungN,etal.PlantMedPhytother,1971,5:177
[3]ImperatoF,Phytocbemistry,1982,21(8):2158
[4]MinamikawaT,etal.生药学杂志(日),1972,85:153
[5]SatoN,etal.PlantCellPhysiol,1983,24(6):1113
[6]AgetaH,etal.TetraLett,1963,(21):1447
[7]ZamanA,etal.TetraLett,1966,(3):3943
[8]ImperatoF,ChemInd,1982,16:604
[9]MarinoA,etal.Boll-SocItalBiolSper,1989,65(5):461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叶中含紫云英苷(astragalin),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芸香 苷(rutin),山萘酚-3-葡萄糖 醛酸苷(kaempferol-3-glucuronide)[1],槲皮素-3-O-(6"一丙二酰基)-D-半乳糖 苷[quercetin-3-0-(6"-malonyl)-D-galactoside],山萘酚-3,7-二葡萄糖 苷(kaempferol-3,7-diglucoside)[2],山萘酚-3-硫酸酯(kaempferol-3-sullphate)[3],1-对香豆酰葡萄糖 -6-硫酸酯(1-p-coumaroylglucose-6-sulphate),1-对香豆酰葡萄糖 -2-硫酸酯(1-p-couma-roylgucose-2-sulphate),1-咖啡酰半乳糖 -6-硫酸酯(1-caffeoylgalactose-6-sulphate)[4],二脂酰甘油 基-O-(4'-N,N,N-三甲基)-高丝氨酸 (diacylglyceryl-O-(4'-N,N,N-trimethyl)-homo-serine)[5],铁 线蕨酮(adiantone),3α,4α-环氧 雁齿帖烷(3α,4α-epoxyfilicane)[6],21-羟基-30-去甲基何帕烷-22-酮(21-hpdroxy-30-norhopan-22-one)[7],7-羊齿烯(7-femene),7,9(11)-羊齿二烯[7,9(11)-fernadiene][8],谷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9]。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