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棉花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野棉花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米化棍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松桃地区
-
药材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打破碗花花的根或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消肿散瘀。
-
主治:
主治痢疾,泄泻,疟疾,蛔虫病,疮疖痈肿,瘰疬,跌仆损伤。现亦用于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牙痛。”
(2)《贵州民间方药集》:“治水泻,腰痛,腹痛,脚转筋。”
(3)《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杀虫,消肿,散瘀,止泻。治疟疾,跌仆损伤,痢疾。”
(4)《苗族医药学》:“杀虫消肿。”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nemone hupehnsis Lem.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打破碗花花Anemone hmpehnsis Lem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0~120cm。根斜生或垂直生长。基生叶3~5,长12~40cm,具长柄,为三出复叶或少数为单叶;小叶卵形,长4~11cm,宽3~10cm,不分裂或不明显的3浅裂,边缘具齿,下面疏生短毛。花葶高20~80cm,疏生短柔毛;聚伞花序简单或二至三回分枝;总苞苞片3,具柄,叶状;萼片5,红紫色,长2-3cm,外面密生柔毛;无花瓣,雄蕊多数;心皮多数。聚合果球形;瘦果长约3.5mm,密生白色绵毛。花期7~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丘陵和低山草坡或沟边。西南各地均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喜凉爽温暖气候,耐寒,喜潮湿。以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最好,其次是石灰质壤土和粘壤土,而贫瘠和过于干旱的地区,则不宜于栽种。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全草长可达1m。根呈长圆柱形,表面灰棕色;质坚硬,不易折断。基生叶为三出复叶或单叶,长10~40cm,茎纤细,茎生叶多为单叶,少有三出复叶,聚伞花序顶生,二至三回分枝或成单花。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壁较平直,气孔少见,下表皮细胞壁稍弯曲,气孔密集,不定式;上下表皮细胞均有多数单细胞非腺毛,刚直,先端尖,在下表皮的叶脉上,丛生多数单细胞长毛茸,壁薄而柔。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皮层细胞4~5列,类圆形或类方形。外韧型维管束排成二轮,外轮较小,周围有纤维束环列,其外方与中柱梢纤维相连;内轮维管束稍大,周围亦有纤维束环列。髓部大。
根横切面:后生皮层5~6列细胞,皮层1~2列细胞,内皮层细胞壁薄,韧皮部散有纤维束,有的纤维束包围筛管群。木质部呈放射状排列,长短不一,由导管、纤维及薄壁细胞组成。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甲醇提取液1ml,挥发干甲醇,加入醋酐1ml,沿管壁缓缓滴加浓硫酸2ml,则两液交界处呈现红色环(检查三萜皂苷)。
(2)取本品的水蒸馏液,用氯份提取。取少量氯仿提取液,挥发干后加入 2% 3,5-二硝基苯甲酸乙醇液与1mol/L氢氧化钠的乙醇液,溶液显紫色(检查白头翁素)。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冷。入热经。
《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冷,味苦,入热经。小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或泡酒。外用:煎水洗;或捣烂外敷;或鲜叶捣烂取汁涂。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疟疾野棉花10g,水煎服。
2.治跌打损伤野棉花10g,铁筷子10g,水煎外洗患处。
3.治痢疾野棉花10g,水煎服。(1~3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4.治跌打损伤野棉花30g,童便泡24小时,晒干研粉.黄酒冲服.每次2~3g,每日服2次。(《苗族医药学》)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含白头翁素。
-
药理作用:
野棉花鲜汁体外抑菌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1]。
-
参考文献:
药理
[1]阎桂华,等.药学通报,196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