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翘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雀翘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窝拉屎比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蓼科植物雀翘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
-
主治:
主治风湿性关节疼痛,疮痈疖肿,泄泻,痢疾,毒蛇咬伤。
(1)《贵州草药》:“祛风除湿,清热解毒。”
(2)《贵州中草药名录》:“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蛇咬伤,无名肿毒,风湿痛。”
(3)《湖南药物志》:“祛风活络。治脚膝风湿痛,膝盖生疮”。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olygonum sieboldii Meisn.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雀翘Polygonun siebodii Meisn
一年生草本植物,长可达1m。茎细长,蔓延或半直立,四棱形,无毛,沿棱上具倒生钩刺。叶互生;叶柄长达2cm,柄上具3~4或1~2排钩刺;托叶鞘长5~10mm,膜质,无毛;叶片长卵状披针形,长5~10cm,宽1.5~2.5cm,先端锐尖或微钝,基部深凹缺,具卵状三角形的叶耳,无毛,仅沿下面中脉具钩刺,质稍薄。头状花序项生,通常成对,花密集,但数目不多,花梗平滑无毛;苞片长卵形,锐尖;花被5裂,白色或粉白色;雄蕊8;花柱3,分裂。瘦果卵形,长约3mm,黑色。花期5~6月,果期6~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脚、路旁、水边。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华东及陕西、甘肃、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采收全草,扎成束,鲜用或阴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酸,性冷。入热经。
《贵州草药》:“性平,味酸、涩。”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15~30g;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水煎熏洗;或鲜品捣烂外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膝盖生疮箭叶蓼、猫儿头草适量,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2.治胃气痛箭叶蓼研末,每次吞服2~3g。
3.治子宫脱垂箭叶蓼50~100g,水煎坐浴。
4.治湿疹、疮毒箭叶蓼适量,研末,油调搽。(2~4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5.治风湿雀翘120g,煨水洗患处;并用雀翘捣绒,取汁一小杯服,1日3次。(《贵州草药》)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