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八角莲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小八角莲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加模酿梭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小檗科植物小八角莲的根及根茎。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解毒,散风祛痰,散瘀止痛,杀虫。
-
主治:
主治风热咳喘,咽喉肿痛,腮腺炎,乳腺炎,痈肿疮疖,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1)《中国民族药志》:“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化痰消瘿。用于疔疮,肿毒,瘰疬,喉痛,带状疱疹,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2)《贵州中药资源》:“散风祛痰,解毒消肿,杀虫。”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Dysosma difformis (Hemsl. et Wils.) T. H. Wang ex Ying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小八角莲Dysosma difformis(Hemsl.Et Wils.)T.H.Wang ex Ying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卧生,粗壮,具节,侧根多数,被白色或浅黄色短毛。茎自根茎一端生出,直立,纤细,无毛。茎生叶2枚,互生,叶片盾形,大小不等,长5~11cm,宽8~18cm,边缘微缺或不等浅裂、具稀疏腺状小齿,薄纸质,无毛,常为2片,偶见3片;叶柄于叶片中部着生,叶脉自叶柄基部向叶片边缘呈放射状。花2~5朵组成伞形花序,生于近叶基部叶柄上,天总花梗;花瓣6,暗红色,线状长圆形;雄蕊6,长约为花瓣的一半;子房上位,1室。小浆果,球形,种子多数。花期4~6月,果期6~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700~1 600m阴湿山谷或山坡密林下。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4~10月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不呈规则圆柱形,有膨状环节,须根多数,直径0.5~1.5cm,长4~8cm,表面红褐色,顶端具层状鳞片。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苦。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木栓细胞淡黄棕色。皮层细胞呈不规则矩形。维管束外韧型,分散排列成环状。韧皮部细胞压缩,不规则紧密排列。木质部细胞壁薄,导管散排。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多角形。皮层和髓部有散在厚壁石细胞;韧皮部和木质部多有石细胞群。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簇晶和淀粉粒。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l,回流提取20分钟,滤过。取滤液1ml,加3%碳酸钠溶液1ml,在沸水浴中加热3分钟,冷却,加新配的重氮化试剂2滴,显红色;另取滤液1ml,加盐酸4~5滴及少量镁粉,在沸水浴中加热3分钟,显红色。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冷;有毒。入热经。
(1)《中国民族药志》:“苦、辛、有小毒。”
(2)《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苦、甘,性凉。”
-
用法用量:
内服:3~12g,煎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浸酒,磨汁涂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疔疮、肿毒、瘰疬、喉痛、带状疱疹、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小八角莲3~10g,磨水涂患处。
2.避孕,治虚汗、盗汗小八角莲3~12g,煎服,每月2次。
3.治胎死不下小八角莲根茎细末6g,对开水或酒服。(1~3方选自《中国民族药志》)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