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参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盘龙参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嘎龚令潘闹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兰科植物绶草的根或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滋阴凉血,润肺止咳,益气生津。
-
主治:
主治病后虚弱,虚热,咳嗽吐血,头晕,腰酸,遗精,淋浊带下,疮疡痈肿。
(1)《贵州草药》:“补虚弱,解毒。”
(2)《贵阳民间药草》:“补气强壮。”
(3)《湖南药物志》:“止虚热,口渴。主治阴虚症。”
(4)《贵州中草药名录》:“滋补强壮,清热凉血。治肾虚头晕,神衰,肺痨,糖尿病,无名肿毒,毒蛇咬伤。”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Spiranthes sinensis (Pers.) Ames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Pers.)Ames
地生草本植物,高15~50cm。茎直立,基部簇生数条粗厚、肉质的根,近基部生2~4枚叶。叶条状倒针形或条形,长10~20cm,宽4~10cm。花序顶生,长10~20cm,具多数密生的小花,似穗状;花苞片卵形,长渐尖;花白色或紫红色,螺旋状排列;中萼片长圆形,舟状,长约4mm,宽约1.3mm,侧萼片较长、较狭;花瓣和中萼片等长但较薄,先端极钝,唇瓣近长圆形,长4~5mm,宽约2.5mm,先端极钝,伸展,基部至中部边缘全缘,中部以上呈强烈的皱波状啮齿,前部和上面被长硬毛,基部稍凹陷,呈浅囊状,囊内具2枚胼胝体。花期7~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400~3 500m山坡林下、灌丛下、草地、路边或沟边草丛中。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茎圆柱形,具纵条纹,表面发白色。叶条形,数枚基生,展平后呈条状披针形。有的可见穗状花序,呈螺旋状扭转。气微,味淡、微甘。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微甜,性冷。入热经。
(1)《贵阳民间药草》:“甘、微苦,平。无毒。”
(2)《湖南药物志》:“甘凉。”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全草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病后体虚盘龙参、当归各9g,黄芪15g,水煎服。
2.治头晕虚弱龙抱柱研未3g,油汤吞服。(1~2方选自《贵州草药》)
3.治虚热咳嗽盘龙参30g,果上叶20g,水煎服。
4.治病后虚弱盘龙参50g,百尾笋30g,蒸猪肉250g或子鸡1只,内服,每3日1剂,连用3剂。
5.治腰酸盘龙参30g,菟丝子15g,杜仲10g,水煎服。(3~5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参考文献化学成分
[1]TezukaY,etal.ChemPharmBull,1989,37,(6):1667
[2]TezukaY,etal.ChemPharmBull,1990,38(3):629
[3]TezukaY,etal.ChemPharmBull,1989,37(12):3195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含二氢菲类化合物:盘龙参酚(spi-ranthol)A、B、C,盘龙参新酚(spirasineol)A、B[1,2],盘龙参醌(spiran-ghoquinone)[2],盘龙参二聚菲酚(spiran-the-sol)[1],红门兰酚(orchinol)[1,3];甾醇类成分: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rn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3];阿魏酸酯成分:阿魏酸十九酸酯(onadecyl ferulate),阿魏酸二十醇酯(eicosy feru-late),阿魏酸二十一醇酯(heneicosyl ferulate),阿魏酸二十三醇酯(tricosyl ferulate),阿魏酸二十四醇酯(tet-racosyl ferulate),阿魏酸二十五醇酯(pentacosyl feru-late),阿魏酸二十六醇酯(hexeacosyl ferulate),阿魏酸十七醇酯(heptacosyl ferulate),阿魏酸二十八醇酯(oc-tacolyl ferulate)[3];其他成分有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rbenzaldehyde),对-羟基苄醇(p-hydroxy-benzyalcohol)[3]。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