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花椒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竹叶花椒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比西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竹叶花椒的果实。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温中燥湿,散寒止痛,驱虫止痒。
-
主治:
主治脘腹冷痛,寒湿吐泻,蛔厥腹痛,龋齿牙痛,湿疹,疥癣。
(1)《四川常用中草药》:“行气,杀虫,祛风。治胸腹冷痛,蛔虫肚痛,风寒牙痛,湿毒痒疮。”
(2)《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散寒,止痛,驱蛔。治胃寒,蛔虫,牙痛。”
(3)《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胃肠功能紊乱,感冒头痛,风寒咳嗽。”
(4)《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治胃寒及蛔虫腹痛,牙痛,湿疮。”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Zanthoxylum armatum DC.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竹叶花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 Sieb.et Zucc.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m。枝有直出的皮刺,老枝上的皮刺基部木栓化,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具翼,小叶片3~5,对生,纸质,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9cm,基部楔形,边缘有细小圆齿,主脉上具针刺,侧脉不明显,表面无毛,散生腺点,几无小叶柄。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长2~6cm;花被片6~8,雌花心皮2~4,通常1~2个发育。果实表面有突起的腺点。种子卵形,黑色,有光泽。花期3~5月,果期8~10月。
生于海拔2 300m以下的山坡疏林、灌丛中及路旁。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除去杂质,阴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球形小分果1~2,顶端具细小喙尖,基部无未发育离生心皮,外表面红棕色至褐红色,稀疏散布明显。内果皮光滑,淡黄色,薄革质。密布小疣点。果实成熟时珠柄与内果皮基部相连,果皮质较脆。气香,味麻而凉。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有时外被角质层。中果皮宽广,由薄壁细胞组成,维管束12~15个。表皮及下皮细胞内含众多无定形或颗粒状棕色色素,中果皮薄壁细胞含较多草酸钙簇晶,并有少量方晶及圆形定粉粒。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香、麻,微苦,性热;小毒。入冷经。
(1)《贵州民间药物》:“味辛,性温。”
(2)《四川常用中草药》:“性温,味苦辛。”
(3)《全国中草药汇编》:“辛、微苦,温。”
(4)《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气香,味辛麻。”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研末,1~3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含漱;或酒精浸泡外搽;或研末塞入龋齿洞中,或鲜品捣烂外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蛔虫腹痛竹叶花椒果6g,马鞭草15g,蒲公英15g,水煎服。(《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2.治虚寒胃痛竹叶花椒果6g,生姜9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