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苋菜

  • 音译名: 窝根学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红苋菜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窝根学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苋科植物苋的茎叶。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解毒,通利二便。
  • 主治: 主治痢疾,二便不通,蛇虫螫伤,疮毒。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清热,止痢,止血。主治痢疾,腹泻,红崩。”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热。治吐血,血崩。” (3)《广西民族药简编》:“酒浸或猪瘦肉蒸服治贫血,身体虚弱。产后体衰。”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maranthus tricolor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苋Amaranthus tricolor L. 一年生草本植物。高80~150cm。茎通常分枝。叶互生,绿色或红色,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4~10cm,宽2~7cm,先端钝头或微凹,基部广楔形,全缘或波状,无毛;叶柄长2~6cm。花单性或杂性,密集成簇,花簇球形,腋生或密生成顶生下垂的穗状花序;苞片和小苞片干膜质,卵状披针形;花被片3,矩圆形,具芒尖;雄花的雄蕊3;雌花的花柱2~3。胞果卵状长圆形,种子黑褐色,近于扁圆形,平滑有光泽,边缘钝。花期5~8月,果期7~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 栽培与养殖: 喜高温、阳光,要求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碱、耐旱。一般用种子繁殖。春季播种,种子发芽最适宜温度为21~22℃,苗高10~15cm时定植,择阴天或傍晚进行,株、行距40~50cm。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茎长80~150cm,绿色或红色,常分枝。叶互生,叶片皱缩,展平后呈菱状卵形至披针形,长4~10cm,宽2~7cm,先端钝或尖凹,绿色或红色、紫色、黄色,或绿色带有彩斑;叶柄长2~6cm。穗状花序。胞果卵状矩圆形,盖裂。气微,味淡。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甜、涩,性冷。入热经。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煮粥。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液熏洗。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赤痢红苋菜20g,煨水服。(《苗族医药学》) 2.治腹泻红苋菜30g,朝天罐15g,水煎服。 3.治红崩红苋菜30g,?木30g,水煎服。 4.治鼻出血红苋菜30g,水煎服。(2~4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 注意事项: 脾虚便溏者慎服。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茎含以亚油酸(linoleic acid)为主要成分的不饱和脂肪酸及棕榈酸(palmitic acid)[1]。叶中有苋菜红苷(amaranthin)[2],亚麻酸(linolenic acid),二十四烷酸(lignocericacid),花生酸(arachic acid),菠菜甾醇(spinasterol)[1],单半乳糖甘油二脂(monogalactosyldig lyceride),二半乳糖甘油二脂(di-galactosyldig lyceride),三半乳糖甘油二脂(trigalactosyldig lyceride),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甾醇(sterols),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3],维生素(vitamin)A、C、B和核黄素(riboflavine)[4]。地上部分含正烷烃(n-alkanes),正烷醇(n-alkanols)和甾醇类(sterols)等[5]。全草挥发油存在56个化学成分,包括15个醇(alchols),5个酯 (esters),13个醛(aldehydes),8个酮(ketones),3个碳氢化合物(hrdrocarbons),9个酸(acids)和5个其他成分[6]。
  • 药理作用: 本品石油醚提取物中的正烷烃类、正烷醇类、16-三十一烷酮、甾醇类对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皆为革兰阳性菌)、大肠杆菌、绿脓假单胞菌和克雷白杆菌(皆为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中,16-三十一烷酮及甾醇类的抗菌作用强于正烷烃类[1,2]。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Fernanao T,et al.C A,1985,102:21258e [2]Piatelli M,et al.C A,1971,74:139635q [3]Faraque A J M O,et al.C A,1990,112:6386h [4]Devadas R,et al.C A,1980,92:93109e [5]sharma R K,et al.C A,1992,116;252022d [6]Kim M K,et al.C A,1989,110:211237k 药理 [1]Sharma R K,et al.Acta Cienc Indica Chem,1991,17c(4):357(C A,1992,116:252022d) [2]Sharma R K,et al.Bioorg Chem,1993,21(1):49(C A,1993,119:91072q)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