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人参

  • 音译名: 窝布套学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血人参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窝布套学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豆科植物茸毛木蓝的根。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解表,化痰,利湿,补血活血。
  • 主治: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肺痈,瘀血腹痛,风湿痹痛,崩漏,妇女腹痛,疔疮痈疽,淋浊。 (1)《贵阳民间药草》:“补血活血。” (2)《全国中草药汇编》:“解表祛湿,止痛,止血。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小儿哮喘,黄疸,胃痛,心绞痛,腰痛,子宫出血,风湿性关节炎,疔疮,毒蛇咬伤。” (3)《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活血,利湿,化痰,解表。治妇女腰痛,血崩,痈疽,淋浊。” (4)《贵州民间方药集》:“滋阴补肾,补气摄血。治大肠下血,久痢,妇女血虚,脾弱食差等。”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Indigofera stachyoides Lind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茸毛木蓝Indigofera stachyoides Lindl. 灌木,高达3m。茎直立,粗壮,小枝被柔毛。托叶2,线状披针形,长2mm;叶互生,三出复叶;小叶片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8~7cm,宽1~3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钝,全缘,上面近无毛,下面有浅棕色毛。总状花序腋生,上部的呈圆锥状花序;花萼钟状,萼齿5,披短柔毛;蝶形花冠,黄色或白色,旗瓣与翼瓣基部常带紫色,翼瓣较旗瓣短,基部有爪,龙骨瓣长于旗瓣;雄蕊10,二体。荚果长圆状卵形,长约1.5cm,有网脉可长柔毛。花、果期6~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丛林或路旁旷野。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四川、贵州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洗净,去掉粗皮,鲜用或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头部形状大而不规则,下部较细长,表面粗糙,有细微的纵皱纹,全体具皮孔,外表灰棕色,去皮后显灰紫色。质坚硬,断面淡黄色,纤维性,稍有香气。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甜、微苦,性热。入冷经。 (1)《贵阳民间药草》:“涩、微苦,平,无毒。” (2)《全国中草药汇编》:“辛、微苦,温。”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炖肉。外用:适量,捣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红淋白浊血人参60g,牛耳大黄15g,牛膝15g。煎水后,以鲫鱼120g,割开不洗,用姜6g,葱3g,醋12~15g,煎汤服。(《贵阳民间药草》) 2.治漏底伤寒,下痢日久体虚血人参60g。蒸鸡或炖肉吃。 3.治大肠下血血人参、羊奶奶根各60g,小血藤30g,枣儿红15g,炖猪大肠吃。(2~3方选自《贵州民间药物》)
  • 注意事项: 虚荣咳嗽者及孕妇慎服。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