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跖草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鸭跖草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窝嘎领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
主治:
主治风热感冒,热病发热,咽喉肿痛,痈肿疔毒,水肿,小便热淋涩痛。
(1)《苗族医药学》:“主治高烧不退,小儿米汤尿。”
(2)《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咽喉肿痛,高烧不退,乳糜尿。”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ommelina communis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 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15~60cm,多有须根。茎多分枝,具纵棱,基部匍匐,仅叶鞘及茎上部被短毛。茎下部匍匐生根,长达1m。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cm。总苞片佛焰状,有1.5~4cm长的柄,与叶对生,心形,稍镰刀状弯曲,顶端短急尖,长近2cm,边缘常有硬毛;聚伞花序有花数朵,略伸出佛焰苞;萼片膜质,内有2枚常靠近或合生;花瓣深蓝色,有长爪;雄蕊6枚,3枚能育而长,3枚退化顶端成蝴蝶状,花丝无毛。蒴果椭圆形,种子4枚。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谷溪、路边。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可在阴湿的田边、溪边、村前屋后种植。
栽培技术:用种子、扦插及分株繁殖。种子繁殖:春季,按行距15cm开浅沟条播,覆细土1~2cm,种子在较低温度下发芽较好。扦插繁殖:每节都可以生根,春末、夏初剪取下部匍匐茎截成12~15cm长的小段,按行株距15cm×5cm插入砂土中。分株繁殖:春季将母株挖起,分劈为带根茎的若干小株,按行株距15cm×10cm栽植。
田间管理:保持土壤湿润。无论是播种或者扦插,发芽、生根后仍须注意保持土壤湿润。适时松土除草,结合中耕除草,追施肥料1~2次。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6~7月开花期采收全草,鲜用或阴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全草长至60cm,黄绿色,老茎略呈方形,表面光滑,具数条纵棱,直径约2mm,节膨大,基部书上常有须根;断面坚实,中部有髓。叶互生,皱缩成团,质薄脆,易碎;完整叶子片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9cm,宽1~3cm,先端尖,全缘,基部下延成膜质鞘,抱茎,叶脉平行。聚伞花序,总苞心状卵形,折合状,边缘不相连;花多脱落,萼片膜质,花瓣蓝黑色。气微,味甘、淡。
以色黄绿者为佳。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方形或长方形,散和多数草酸钙小针晶,长7~12μm;气孔略突起于表皮,副卫细胞平列4胞型。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2g,加水30ml,煮沸30分钟,滤过。取滤液2ml,加0.2%茚三酮乙醇液2~3滴,置沸水浴中加热5分钟,溶液显蓝色(检查氨基酸)。
(2)取上述水提取液20ml,水浴浓缩至干,加8ml甲醇溶解,滤过,取滤液2ml,加浓盐酸数滴,再加镁粉少量,溶液变红色。另取2ml加1%三氯化铝甲醇溶液数滴,溶液显黄色。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甜,性冷。入热经。
(1)《苗族医药学》:“入热经。”
(2)《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冷,味甜,入热经。”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9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高烧不退鸭跖草15g,马鞭草10g。水煎服。
2.治小儿米汤尿鸭跖草10g,白茅根15g,水煎内服。(1~2方选自《苗族医药学》)
3.洽咽喉肿痛鸭跖草15g,九里光10g,金银花10g,八爪金龙10g,水煎服。(《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草含左旋-黑麦草内酯(loliolide),无羁萜(friede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1],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胡萝卜苷(ancosterol)和D-甘露醇(mannosc)及正三十烷醇(n-triacontanol)[2]。
地上部分含生物碱:1-甲氧羰基-β咔啉(1-carbomethoxy-β-carboline),哈尔满(barman)及去甲哈尔满(norharman)[3]。
花瓣含花色苷(anthocyanin),鸭跖黄酮苷(flay-ocomme-lin)[4],丙二酸单酰基-对-香豆酰飞燕草甙(malonylawobanin)[5]及鸭跖兰素(ommelinin)等。鸭跖兰素是由丙二酸单酰基-对-香豆酰飞燕草甙(M)、鸭跖黄酮苷(F)及镁原子组成的复合分子,可表示为[(M)6(F)Mg2][6]。
-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鸭跖草水煎液试管法试验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50g/L,对白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的MIC为500g/L,而对绿脓杆菌药物浓度达1×103g/L,未见有抑菌作用[1]。有效抗菌成分为对-羟基桂皮酸[2]。鸭跖草地上部分甲醇提取物对引起龋齿的变异链球菌有杀灭作用。
2.抗内毒素作用 鸭跖草煎液体外试验结果表明,作用1小时和4小时的最低抗细菌内毒素浓度分别为32g/L和16g/L[1]。
3.抗炎作用 鸭跖草煎液小鼠灌服20g/kg,对二甲苯致耳郭炎症的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抑制率为41.18%(P<0.01)[1]。
4.镇痛作用 鸭跖草煎液小鼠分别口服20g/kg和10g/kg,对醋酸扭体法的镇痛率分别为59.98%和45.69%。热板法试验发现给药后1小时有明显的镇痛效果[1]。
5.止咳作用 小鼠氨水致咳试验中,石油醚和甲醇部分为止咳有效部分,500mg/kg剂量时,石油醚部分半数咳嗽喷雾时间(EDT50)为18.88s,R为145.9%;甲醇部分EDT50为22.65s,R为175.0%。D-甘露醇为止咳有效成分[2]。
6.毒性 鸭跖草水煎液小鼠灌胃的最大耐受量大于80g/kg[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Baek S,et al.C A,1990,113:148927
[2]唐祥怡,等.中国中药杂志,1994,19(5):297
[3]Baek S,et al.C A,1993,118,251132u
[4]Kosaku T,et al.C A,1967,67:99951d
[5]Goto T,et al.C A,1984,100:48561u
[6]Kondo T,et al,Nature,1992,358(6386):515
药理
[1]吕贻胜,等.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5,30(3):244
[2]唐祥怡,等.中国中药杂志,1994,19(5):297
现代临床研究
[1]解放军南京部队鸭跖草防治感冒协作组.赤脚医生杂志,1976,(2):74
[2]美树檀.浙江中医杂志,1985,(2):61
[3]江苏高邮县路家大队卫生室.赤脚医生杂志,1975,(5):37
[4]广东海口市人民医院.新医学,197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