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草

  • 音译名: 蛙整伦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仙桃草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蛙整伦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蚊母草带虫瘿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活血消肿,止血,止痛。
  • 主治: 主治吐血,咯血,鼻衄,便血,跌打损伤。 (1)《贵州草药》:“调气,理血,止痛,除湿。” (2)《贵阳民间药草》:“止血,活血,续伤接骨,补血调经。” (3)《湖南药物志》:“活血止痛,接骨续筋,调经补血,收敛止血。” (4)《贵州中草药名录》:“活血止血,消肿,止痛。治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Veronica peregrina Linnaeus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蚊母草Veronica pengrina L. 一年至二年生草本植物,高10~25cm,无毛或具腺毛。根须状,细而蜷曲,主根不明显。茎直立,基部丛状分支,叶对生,上部叶长圆形,无柄;全缘或有稀锯齿。总状花序顶生或单花生于苞腋;苞片线状倒披针形;花萼4深裂,裂片狭披针形,长3~4mm;花冠白色或浅蓝色,4深裂;花梗短,长约1mm;雄蕊2,短于花冠;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粗短,柱头头状。蒴果扁圆倒心形,边缘有短腺毛,花柱宿存,果内往往被虫瘿寄生,而膨大成桃形。种子扁平,长圆形。花期4~6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潮湿的荒野、田野、路旁及河边。分布于东北、华东、华中、西南各地。
  • 栽培与养殖: 喜温暖湿润、向阳环境。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宜。种子繁殖:9~10月播种,穴播,按行株距25cm×25cm开穴,薄覆细土,稍加镇压,浇水。每667m2用种250g。出苗后,每穴留苗5~6株,并勤除杂草;幼革期间追施硫酸铵,每月追施人粪尿。虫害有蟋蟀,病害有立枯病。开花前切忌用农药,要保护虫瘿。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春、夏间采集果未开裂带虫瘿的全草,除去杂质,晒干或用文火烘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须根丛生,细而蜷曲,表面棕灰色至棕色,折断面白色。茎圆柱形,直径约1mm,表面枯黄色或棕色,老茎微带紫色,有纵纹;质柔软,折断面中空。叶大多脱落,残留的叶片淡棕色或棕黑色,皱缩蜷曲。蒴果棕色,有多数细小而扁的种子。种子淡棕色,有虫瘿的果实大呈肉质桃形。无味无嗅。 以虫瘿多、内有小虫者为佳。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例。皮层为2~3列通气组织,细胞间隙较大;内皮层凯氏点明显。韧皮部狭窄,略能见到筛管群。木质部导管和纤维紧密排列成环。髓部为薄壁组织.中央为大空洞。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①取粉末2g,加甲醇15ml,置水浴上回流10分钟,滤过。取滤液2ml,加粉少量与浓硫酸0.5ml,置水浴中加热3分钟,显红色。②取上述滤液1ml,加3%碳酸1ml,水浴中加热3分钟,在冰水中冷却后,加新制的重氮化对硝基苯胺试液2滴,显红色。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甜、微辛,性热。入冷经、慢经。 (1)《贵阳民间药草》:“甘,温。” (2)《贵州草药》:“性温,味微甘。” (3)《湖南药物志》:“苦,温。”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研末;或捣汁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跌打损伤①仙桃草120g,熬酒服,渣包伤处;或粉末6g,用酒吞服。(《贵阳民间药草》)。②仙桃草5~10g,粉碎,加白糖对水吞服。(《贵州中药资源》) 2.治劳伤吐血仙桃草15g,瓜子金60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3.治月经不调,痛经仙桃草9~15g,对甜酒服。(《贵阳民间药草》) 4.治红崩症鲜仙桃草小血藤各10g,水煎服。(《苗族医药学》) 5.补血仙桃草末9g,蒸鸡肝或猪肝吃;或仙桃草、头晕药各9g,炖煮鸡蛋服。(《贵阳民间药草》) 6.治咳血、吐血蚊母草适量,晒干,研为细末,1次10~15g,1日2次,用冰糖冲服。(《中国民间单验方》)
  •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草含木犀草素(luteolin)、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圣草素(chrysoeriol)、甘露醇(mannitol)、香草酸(vanillic acid)[1]。
  • 药理作用: 1.止咳作用  木犀草素有止咳、祛痰、平喘作用[1]。 2.促凝血作用  本品的主要成分木犀草素有较好的体外促凝血作用[2]。 3.心血管系统作用  原儿茶酸能明显降低心肌耗量,静脉注射降低狗冠状血管及猫后肢血管的阻力[3]。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金继曙,等.中草药,1982,13(4):10 药理 [1]魏均娴.中草药通讯,1976,(2):39 [2]都述虎,等.中草药,1996,27(7):416 [3]张遵仪,等.药学学报,1980,15(11):641 现代临床研究 [1]张少鹤,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26 [2]杨启权.四川中医,1985,3(7):42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