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楸

  • 音译名: 都通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刺楸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都通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松桃地区
  • 药材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根、根皮、树皮、枝。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利水消肿,祛风除湿,活血镇痛。
  • 主治: 主治风湿腰膝酸痛,肾炎水肿,跌仆损伤,内痔出血,疥疮。 (1)《贵州中草药名录》:“清热除湿祛风止痛。治湿热红肿,风湿肿痛,腰膝疼痛。” (2)《贵州草药》:“除湿,清热,止痉,生肌。”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 落叶乔木。长枝上叶互生,短枝上叶簇生,掌状5~7浅裂,直径9~12cm或更大,裂片阔三角状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先端渐尖,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无毛,下面幼时被短柔毛。伞形花序聚生为项生的圆锥花序,长15~25cm;花白色或淡黄绿色,花萼联合,5齿;花瓣5;雄蕊5枚,花丝较花瓣长1倍以上;子房下位,2室,花柱合生,柱状,柱头2裂。果球形,熟时蓝黑色,直径约5mm。花期7~8月,果期9~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350~1400m山谷林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各省区。
  •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在阳光充足、土质肥沃地段生长良好,不耐干旱也不耐低湿水涝。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或根插繁殖。种子繁殖:春季将种子用30℃温水浸4小时,捞出,湿砂层积催芽,10天左右,有30%的种子破胸裂口,即可播种,培育2年,高1m左右时可移栽。根插繁殖:11月从母株周围挖取1~2cm粗的根,剪成15~20cm长的小段,层积贮藏在阴凉处,第2年2月扦插,当苗高66~100cm时,于冬季落叶后至第2年发芽后移栽,按行株距各约3m开穴,每穴栽苗1株。 田间管理:种子繁殖的,当苗出齐后,要浅薅,追肥1次,以后在6、8、11月各再中耕除草1次,第2年3、5月各中耕除草1次,并在3月中耕除草后追肥1次。根插的在4、6月各中耕除草追肥1次。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采挖根,鲜用或剥皮洗净晒干备用。树皮全年可采。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干燥树皮呈卷筒状或弧状弯曲条块状,长宽不一,厚1.3~3.5mm。外表面灰白色至灰褐色,粗糙,有灰黑色纵裂隙及横向裂纹,散生黄色圆点状皮孔,不明显;皮上有针刺,长1~3cm,基部直径1~1.7cm,纵向延长呈椭圆形,先端扁平尖锐,长约3mm,钉刺脱落可露出黄色内皮。内表面棕黄色或紫褐色,光滑,有明显细纵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折断面外部灰棕色,内部灰黄色,纤维性强。气微香,味苦。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树皮横切面:木栓组织由数十列细胞组成,细胞类长方形,壁略增厚,木化;钉刺部位基部为径向延长的木化细胞,边缘及尖部为纤维。皮层较窄,有石细胞散在,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类多角形,直径16~81μm,簇晶直径11~168μm。韧皮部由纤维组成4~8条切向延长的长方形束,每束由数个及数十个纤维组成;筛管颓废;韧皮薄壁细胞亦含众多的草酸钙结晶,射线宽1~3细胞。较老的树皮外侧为落皮层,皮层由数层至十数层木栓细胞环带组成;皮层与较薄树皮类同;韧皮都较宽,纤维束环带可达数十列。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置试管中,加蒸馏水10ml,于水浴中加热10分钟,防冷,取上清液,置带塞试管中,用力振摇,产生持久性泡末(检查皂苷)。 (2)取本品粉末1g,加70%乙醇10ml热浸,浸出液滤过,水浴上蒸干,加浓硫酸-乙酸酐试液2滴,颜色由黄变至红、紫色,后为蓝色(检查萜类皂苷)。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冷。入热经。 (1)《贵州草药》:“性凉,味苦。” (2)《广西本草选编》:“味微苦,性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泡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水肿刺楸根皮10g,车前草15g,水煎服。(《苗族医药学》) 2.治骨折刺楸根、三月泡根、大母猪藤根、大麻叶各等份(鲜用),捣绒,拌酒糟或酒,复位后外敷,24小时一换。 3.治跌打损伤鲜刺楸根60g,水冬哥60g,捣烂外敷患处。(2~3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4.治急性胃肠炎,痢疾刺楸树皮15~30g,水煎服。(《广西本草选编》) 5.治便秘刺楸9g,土大黄6g,通草3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含制楸根皂苷(kalopanaxsaponin)A[1],刺楸皂苷(kalopanaxsaponin)G(Ⅰ)和H(Ⅱ)[2],生物碱(alkaloids),皂苷类(glycosides),鞣质(tannin)和挥发油(essential oils)[3]。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Khorlin A Ya,et al.C A,1964,60:15964d [2]王广树,孙平等.中国药学杂志,1995,30(6):333 [3]Suprynov N I,et al.C A,1964,61:926g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