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豇豆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岩豇豆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锐阿都偏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松桃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苦苣苔科植物吊石苣苔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宣肺止咳,止血,补虚,化食消积。
-
主治:
主治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劳伤吐血,虚汗,小儿疳积。
《贵州草药》:“祛风,止咳,生肌,止血,补虚,软坚。”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吊石苣苔Ly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
为常绿亚灌木,高30cm。茎长7~30cm,不分枝或分枝,幼枝常有短毛。叶对生或3~5叶轮生,有短柄或尽无柄;叶片革质,楔形、楔状条形、狭卵形或倒卵形,长1.2~5.5cm,宽3~16mm,边缘在中部以上有牙齿,无毛,主脉下面突出,侧叶不明显。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具小花1~2朵,苞片小,披针形;花萼5裂,裂片三角状条形;花冠2唇形,白色至淡红色,常带紫色,无毛,上唇2裂,下唇3裂;能育雄蕊2枚,花药连着,具2枚退化推蕊;花盘杯状,4裂,雄蕊1,子房上位,无毛。蒴果线形,长7.5~9cm,直径3mm;种子细小,褐色。花期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丘陵或山地沟谷崖下或树干上。分布于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微甘,性冷。入热经。
(1)《贵州草药》:“性平,味辛、微甘。”
(2)《广西本草选编》:“味微苦、涩。”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研末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支气管炎岩豇豆15g,岩白菜15g,水煎服。(《苗族医药学》)
2.治肺结核桐子树寄生、岩豇豆各16g,水煎服。
3.治老年端咳梨树寄生63g,果上叶、岩豇豆各31g,水煎服。
4.治哮喘岩豇豆21g,炖猪蹄服用。
5.治感冒、端而咳虎杖22g,木灵芝16g,岩豇豆31g,水煎服。(2~5方选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6.劳伤吐血、疼痛岩豇豆30g,泡酒服。(《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7.虚汗岩豇豆15g,马鞭草10g,水煎服。(《苗族医药学》)
8.治瘰疬岩豇豆30g,天南星15g,研末,用甜酒糟炒后敷患处。
9.治小儿疳积岩豇豆、小夜关门各9g,鸭公头叶3g,瓷瓦灰1g,调水蒸猪肝吃。
10.治咳喘或风寒咳嗽岩豇豆30g,水煎服。(8~10方选自《贵州草药》)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岩豇豆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卡他球菌、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和伤寒杆菌均有一定抑菌作用[1]。
2.祛痰、平端和止咳作用 本品尚有止咳、祛痰、平喘和消炎作用[2],其所含黄酮类化合物也有祛痰、平喘和镇咳作用[3]。
-
参考文献:
药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347
[2]《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245
[3]魏均娴.中草药通讯,197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