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山珠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滚山珠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菌板差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铜仁地区
-
药材来源:
为球马陆科动物滚山球马陆的全体。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祛风通络,敢瘀止痛。
-
主治:
主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骨折肿痛。
(1)《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具有清热,消肿止痛,舒筋活血功能。”
(2)《云南中草药》:“接骨止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Glomeris nipponica Kishda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滚山球马陆Glomeris nipponica Kishda
体呈扁长圆柱形,短而宽,长20~30mm,宽10~15mm。体表面棕色或漆黑色,油亮,腹面灰褐色,头部有复眼和触角各1对,大颚1对,胸部背板共12节,第一节为颈板,较宽,间十节较窄,末节较大;胸部腹面2~4节各有足1对,第5节以后,每节有足2对。爬行缓慢,稍遇刺激即蟋曲成球形,以隐蔽头足。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多栖息于山坡较潮湿处,多在枯枝腐叶下或石块下。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药用全虫。全年采集,将虫置新瓦片上焙于去尿毒,瓶装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性热。入冷经、慢经、半边经。
(1)《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性热,味辛,入冷经。”
(2)《云南中草药》:“辛、咸,温。”
-
用法用量:
内服:研粉吞服,1.5~3g。外用:研末或捣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痈肿疮毒滚山珠5个,捣烂,敷患处。
2.治头癣滚山珠2个,紫草根20g,与菜油共煎,外搽患处。
3.治跌打损伤滚山珠3个,仙桃草10g,研粉,用黄酒吞服。(1~3方选自《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
4.治疮肿,风湿,跌打损伤鲜滚山虫3~5个,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2次。
5.治子宫脱出,脱肛滚山虫干粉适量,调香油涂患处。(4~5方均选自《文山中草药》)
6.治骨折每用三至四个滚山虫研末,放于糯米饭内或用酒送服。(《云南中草药》)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