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根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芭蕉根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嘎脑修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根、花、茎汁。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解毒,止渴,利尿。
-
主治:
主治热病,消渴,痈肿,疔毒.丹毒,崩漏,淋浊,水肿。
(1)《贵州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平肝,定喘。”
(2)《贵州中草药名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平肝,定喘。治头晕目眩,胃痛,疝气,疔疮,骨折,中耳炎。”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Musa basjoo Sieb. et Zucc.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芭蕉Musa basjoo Sieb.et Zucc.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短,通常为叶鞘包围而成高大的假茎,高达4m左右。叶片长圆形,长2~3m,宽25~30cm,基部圆形或不对称,中脉明显粗大,侧脉平行;叶柄粗壮,长达30cm。穗状花序顶生,下垂;苞片佛焰苞状,红褐色或紫色,每苞片有多数小花,除苞片最下面具3~4不育花外,其余皆发育。花单性,通常雄花生于花束上部,雌花在下部;花冠近唇形,上唇较长,下唇较短,基部为上唇所包。浆果三棱状,长圆形,长5~7cm,具3~5棱,近无柄,肉质,内具多数种子。种子黑色,具疣葖及不规则棱角,宽6~8mm。花期8~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多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分布于贵州、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喜温暖炎热的气候,忌严寒。宜选择排水良好、肥力充足、水分适度的壤土栽培。本品一般用分株繁殖法。3~5月从蕉园中挖掘分生的芽苗,施足基肥,定植。每年施肥3~6次,中耕除草。霜冻期用稻草覆盖防寒。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晒干或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甜、微辛,性冷。入热经。
(1)《贵州草药》:“性寒,味甘微辛。”
(2)《贵州中草药名录》:“味甘,性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捣汁涂搽;或煎水含漱。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黄疸病芭蕉根9g,山慈姑6g,胆草9g,捣烂,冲水服。
2.治瘰疬芭蕉根皮、槲蕨、散血莲适量,捣烂敷患处。(1~2方选自《湖南药物志》)
3.治心脏病芭蕉花序(芭蕉花心)1个,蒸瘦肉吃。
4.治中耳炎芭蕉茎汁适量,滴耳。(3~4方选自《苗族医药学》)
-
注意事项:
阳虚脾弱无实热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