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脸七

  • 音译名: 加格巴姐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花脸七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加格巴姐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蓼科植物赤胫散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舒筋。
  • 主治: 主治经闭;痛经,乳痈,疮疖,无名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风湿热痹,瘰疬。 (1)《贵州民间方药集》:“治痔疮,九子疡;用于跌打损伤,舒筋活血,接骨,消伤肿,止伤痛。” (2)《贵州民间药物》:“清热解毒,治风湿,解毒。” (3)《云南中草药》:“补血调经,疏经活络。治月经不调,干血痨。” (4)《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活血。治内伤,血热头昏头痛,红崩,经闭,虚火咳嗽,赤白痢,痈毒恶疮。” (5)《广西本草选编》:“清热止泻,消肿解毒。(治)急性胃肠炎,无名肿毒,乳腺炎,跌打损伤。” (6)《全国中草药汇编》:“活血止血。主治吐血,咯血,痔疮出血。” (7)《苗族医药学》:“清热止痛,明目退翳。治骨痛,角膜云翳。”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olygonum runcinatum Buch.-Ham. ex D. Don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赤胫散Polygonum runcinatum Buch.Ham.ex D.Don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50cm,直立或斜上,紫色,被柔毛或无毛。根状茎细弱,黄色。叶互生,叶片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5~8cm,宽3~5cm,先端渐尖,近基部向内凹形成1~3对圆形裂片,基部心形或截形叶面上有三角形暗紫色斑纹,两面及叶缘有粗毛;叶柄长1~2cm,近基部有草质耳状片,托叶鞘膜质,筒状。花序顶生,由多个头状花序组成;头状花序小,直径6~7mm;花被5裂,白色或粉红色;雄蕊8枚;花丝较花被短;柱头圆球形,3裂。瘦果卵圆形,先端3棱,基部圆形,黑色有细点。花期7~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草丛,水沟边。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陕西、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喜阴湿,能耐寒。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较好。可分株和种子繁殖,但以种子繁殖为主;冬季倒苗后到春季未出苗前,分成单株,栽时施人畜粪水及草木灰。栽后每年中耕除草、追肥3次。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采收,扎把晒干或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纤细,红褐色,有众多须根。茎圆柱形,稍扁,上部细,有分枝,淡绿色,有毛或近无毛;断面中空。叶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基部近截形或微心形,花序顶生,花被白色或粉红色。气微,味微涩。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微酸、涩,性冷。入热经。 (1)《贵州民间药物》:“性寒,味苦微涩。” (2)《广西本草选编》:“味酸、涩、微苦,性平。” (3)《全国中草药汇编》:“微苦、涩,平。” (4)《湖北中草药志》:“酸、涩,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或醋磨搽;或煎水熏洗。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肺热咳嗽头痛花脸七15g,吉祥草12g,旱莲草9g,白茅根9g,仙鹤草9g,藕节9g,水煎服。 2.治胃痛花脸七15g,水煎服,或花脸七用腌菜水煎服。(1~2方选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3.治月经不调,于血痨花脸七6~9g,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4.治无名肿毒花脸七磨醋,搽患处。(《贵州民间药物》) 5.治乳腺炎花脸七、野荞麦各适量捣烂,加酒糟搅匀敷患处,初期1~3剂可愈。(《全国中草药汇编》) 6.治蛇咬伤花脸七适量,捣烂,敷患处。(《湖北中草药志》) 7.治痔疮出血花脸七9g,升麻6g,煮甜酒吃。 8.治烫火伤花脸七研末,取适量调麻油搽伤处。 9.治九子疡花脸七15~21g,水酒各半煎服。 10.治跌打损伤花脸七30g,捶烂泡酒服;并取渣包伤处。(7~11方选自《贵州民间药物》) 11.治痨伤、腰痛花脸七15~30g,泡酒服。(《湖北中草药志》) 12.治风湿痹痛花脸七15~30g,炖鸡吃,或水、酒各半煎服。(《贵州民间药物》)
  •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