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

  • 音译名: 吉路斗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蝼蛄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吉路斗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松桃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蝼蛄科动物非洲蝼蛄的成虫。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利尿通淋,清热解毒
  • 主治: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石淋,瘰疬,恶疮。 《贵州中草药名录》:“利尿,消肿,解毒。治水肿,小便不利,石淋,跌打损伤。外治疮肿。”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vois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rois 全体黄褐色,密被短小软毛。体长2.8~3.3cm。头圆锥形,暗褐色,触角丝状,复眼卵形,黄褐色。前胸背板坚硬膨大,卵形,背中央有一条下陷的纵沟,前翅革质较短,黄褐色。后翅大,膜质透明,淡黄色。前足发达,扁铲状;中足较小;后足长大,腿节发达,在胫节背侧内缘有3~4个能活动的刺。腹部纺锤形,柔软,尾毛一对。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栖生于田园、屋边潮湿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捕捉,在夜晚用灯光诱捕,或翻地时捕捉。捕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虫体多断碎,完整者长2~3.3cm,宽4~10mm。头部呈茶棕色杂有黑棕色;复眼黑色有光泽;翅膜质多破碎,足多碎落,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刺3~4根。腹部近纺锤形,有节,皱缩,呈浅黄色。质软易碎。有特异臭气。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咸,性冷;小毒。入热经。 《贵州中草药名录》:“味成,性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5g;研末,1~2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治水肿:蝼蛄1个,研粉,用开水送服。(《苗族医药学》)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蝼蛄机体组织中含15种氨基酸,主要有精氨酸(arginine),胱氨酸(cystine),组氨酸(histi-dine),赖氨酸(lys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以及微量的亮氨酸(leucine)[1]等。前肠中含牛磺酸[2]。中肠中含淀粉酶(amylase),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s),麦芽糖酶(maltase),松三糖酶(melezitase),蔗糖酶(sucrase)等[3]。
  • 药理作用: 家兔每日灌胃2%蝼蛄粉混悬液100ml,连续1周,白天排尿未见增加,排尿率在16只中仅8只增加,增加15%以上者只有3只,表明无显著利尿作用[1]。 给小鼠每日喂饲蝼蛄粉5g,连续45天,给家兔喂饲0.5g/(kg·d),连续两个月,均未见毒性反应。小鼠发育正常,所有雌鼠均怀孕生育,幼鼠也发育良好。家兔的体重,白细胞分类和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均未发现异常[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Gope B,et al.J Adv Zool,1980,1(2):77 [2]Rakshpal R.Curr Sci,1973,42(7):241 [3]Saxena Padma.Comp Physiol Ecol,1979,4(3):180 药理 [1]张颂,等.新中医药,1958,9(3):22 现代临床研究 [1]翟锦芳.江苏中医,1997,18(7):13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