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胎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走马胎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豆收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樟科植物樟的干燥树根。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温中理气,祛风止痛,活血通络。
-
主治:
主治胃脘疼痛,霍乱吐泻,风湿痹痛,跌仆伤痛,风寒头痛,皮肤瘙痒。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祛风湿,行气血,利关节。主治胃肠炎,风湿麻木,劳伤疼痛。”
(2)《贵阳民间药草》:“理气行血健脾。治胃病,筋骨疼痛,狐臭,脚痛。”
(3)《贵州中草药名录》:“温中散寒,祛风除湿。治胃寒痛,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全身瘙痒,疝气。”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innamomum camphora( L. ) Pres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樟Cinnamomun camphora(L.)Presl
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m。树皮灰黄褐色,纵裂。枝、叶及木材均有樟脑气味,枝无毛。叶互生;叶柄细,长2~3cm,无毛;叶片薄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2cm,宽2.5~5.5cm,先端极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有时边缘呈微波状,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微有白粉,两面无毛,或下面幼时约被微绒毛,离基三出脉,侧脉及支脉脉腋在腋下面有明显腺窝,叶上面明显隆起,窝内常被绒毛。圆锥花序腋生,长3.5~7cm无毛,有时节上被白色或黄褐色微绒毛。花两性,长约3mm,绿白色或黄绿色;花梗长1~2cm,无毛;花被筒倒锥形,长约1mm,花被裂片椭圆形,长约2mm,花被外面无毛,或被微绒毛,内面密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长约2mm,花丝被短绒毛;退化雄蕊3,箭头形,位于最内轮,长约1mm,柄被短绒毛;子房球形,直径约1mm,无毛,花柱长约1mm。果实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径6~8mm,紫褐色;果托杯状,长约5mm,先端平截,直径达4mm。花期4~5月,果期8~11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或沟谷,常栽培于低山平原。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尤以台湾为最多。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切片,干燥。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为横切或斜切的圆片,直径4~10cm,厚2~5cm,边缘有棕褐色栓皮,常因干燥而脱落。切面淡棕色,有环状纹理。质硬。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麻,性热。入冷经。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味麻,性热。入冷经。”
(2)《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辛,性温。”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0~30g;外用:适量水煎外洗。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风湿疼痛走马胎根适量,煎水外洗。(《贵阳民间药草》)
2.治跌打内伤走马胎根适量,浸酒服。(《湖南药物志》)
3.治狐臭走马胎根研为细末,加入米饭混合成团,搓揉腋下,约四五次可好。
4.治嘴歪风(面神经麻痹)鲜走马胎根60g,风香树根皮15g,混合捣烂外敷(歪左包右,歪右包左)。(3~4方选自《贵阳民间药草》)
5.治胃痛,口吐清水走马胎16g,瓜子金10g,水煎服,每日2次。
6.治尿结石走马胎皮、赤茯苓、胆草、天泡果各3g,车前草一兜,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5~6方选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黄樟醚(safrole),松油醇(terpineol)等[1],还含新木姜子碱(laurolitsine)及网状番荔枝(reticuline)等生物碱[2]。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高东藩,等.中草药,1985,(4):44
[2]富田真雄,等.药学杂志(日),1964,84(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