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

  • 音译名: 锐叶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香椿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锐叶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铜仁地区
  • 药材来源: 为楝科植物香椿的树皮或根皮。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
  • 主治: 主治泄泻,痢疾,肠风便血,崩漏,带下,蛔虫病,丝虫病,疮癣。 (1)《广西民族药简编》:“树皮水煎服,治咳嗽气喘,肺结核咳血。” (2)《湖北中草药志》:“用于丝虫病,疝气痛。” (3)《贵州中草药名录》:“祛风利湿,止血,止痛。治痢疾,肠炎,泌尿感染,便血,血崩,白带。”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Toona sinensis (A.Juss.) Roem.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 落叶乔木,高达16m。树皮暗褐色,成片状剥落,小枝有时具柔毛。偶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5~50cm,有特殊气味;叶柄红色,基部肥大;小叶8~10对,小叶柄长5~10mm;叶片长圆形至披针状长圆形,长8~15cm,宽2~4cm,先端尖,基部偏斜,圆或阔楔形,全缘或有疏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色谈,叶脉或脉间有长束毛。花小,两性,圆锥花序顶生;花芳香;花萼短小,5裂;花瓣5,白色,卵状椭圆形;退化雄蕊5,与5枚发育雄蕊互生;子房上位,5室,花盘远较子房为短。蒴果椭圆形或卵圆形,长约2.5cm,先端开裂为5瓣。种子椭圆形,一端有翅。花期5~6月,果期9月。 生于海拔2 700m以下的房前屋后、村边、路旁。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台湾、西藏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干皮可从树上剥下,鲜用或晒干;根皮须先将树根挖出,刮去外面黑皮,以木锤轻捶之,使皮部与木质部分离,再行剥取,并宜仰面晒干,以免发霉发黑,亦可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半卷筒状或片状,厚0.2~0.6cm。外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纹及裂隙,有的可见圆形细小皮孔。内表面棕色,有细纵纹。质坚硬,断面纤维性,呈层状。有香气,味淡。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树皮横切面:木栓层细胞10余列,呈红棕色。皮层较薄,由数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组成,内侧散有成束的纤维,纤维壁增厚呈层纹状,微木化。韧皮部较宽,韧皮纤维数个成束,断续排列成环状,壁略呈层纹状增厚,木化;射线宽2~5列细胞。皮层和韧皮部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簇晶。 粉末特征:粉末淡红棕色。①纤维甚多,直径10~40μm,壁厚,有的呈波浪形,木化;孔沟明显,层纹有的明显,有的与草酸钙方晶、簇晶形成晶纤维。②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5~37μm,存在于薄壁细胞内或散在。有的薄壁细胞内含点状红棕色物质。③草酸钙方晶,直径5~35μm。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涩,性冷。入热经。 《湖南中草药志》:“淡、涩、凉。”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熬膏涂;或研末调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椿根皮18g,水三七10g,水煎服。(《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2.治麻疹香椿根15g,西河柳9g,芫荽15g,紫萍3g,水煎服。或单用煎服治麻疹未透。(《草药手册》)
  • 注意事项: 泻痢初起及脾胃虚寒者慎服。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香椿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萜烯类,占88.94%(多为倍半萜类),含量较多的为反-石竹烯、γ-榄香烯榄香烯、α-长蒎烯、白菖烯等[1]。香椿多酚中含黄酮类苷和苷元、没食子酸、没食子儿茶素缩合鞣质、没食子鞣质、单体原花青素等成分[2]。每100g香椿头新鲜样品的可食部分中,营养成分的含量为:水分83.60g,灰分1.50g,粗纤维1.29g,维生素C56mg,30mg[3]。香椿嫩叶中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C及质,其中还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鞣质、皂苷、有机酸、无机盐[4]、微量元素[5]。香椿叶精制得到槲皮素[6]。还有含量丰富的黄烷醇衍生物、黄酮醇苷类。
  •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对香椿皮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抗菌试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香椿皮的水提取物对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杀作用[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刘忠良,马天波,孙立明.中国药学杂志,2002,2:31 [2]张仲平,孙英,牛超,等.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4:43 [3]赵廉,杨柏,蔡志翔.扬州大学烹任学报,2002,3:25 [4]张仲平,赵惠英.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0 [5]彭密军.中国林副特产,2000,1:40 [6]战旗,张仲平.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5:56 药理 [1]朱育风,周琴妹,丰国炳,等.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9,6:51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