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桕

  • 音译名: 豆麻昌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乌桕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豆麻昌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乌桕的种子、叶及去掉栓皮的根皮或茎皮。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泻下逐水,消肿散结,解蛇虫毒。
  • 主治: 主治水肿,膨胀,大、小便不通,湿疹,毒蛇咬伤。 (1)《贵州中药资源》:“泻下通便,利水。” (2)《贵州草药》:“清热解毒,利水通便,活血镇痛。” (3)《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杀虫,通便,解毒。主治热经便秘,湿疮,蛇咬伤等。” (4)《苗族药物集》:“泻下通便。主治热经引起的便秘。” (5)《湘西苗药汇编》:“利水通便,解蛇毒,助消化。治水肿,便秘,湿疹,外伤。”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Triadica sebifera (Linnaeus) Smal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乌桕Sapium sebiferum(L.)Roxb. 落叶乔木,高达15m,具乳汁。树皮暗灰色,有纵裂纹。叶互生;叶柄长2.5~6cm,;叶片纸质,长和宽为3~9cm,先端微凸尖到渐尖,基部楔形;侧脉5~10对。穗状花序顶生,长6~12cm;花单性,雌雄同株,无花瓣和花盘;最初全为雄花,随后有1~4朵雌花生于花序基部;雄花小,萼杯状,3浅裂,雄蕊2,稀3,花丝分裂;雌花具梗,长2~4mm,苞片3,花萼3深裂,子房光滑,3室,花柱基部合生,柱头外卷。蒴果椭球形,直径1~1.5cm,成熟时褐色,室背开裂为3瓣,每瓣有种子1颗;种子近球形,黑色,外被白蜡。花期4~7月,果期10~12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野、路旁或栽培。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台湾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种子繁殖:播种前,种子要经脱蜡处理。2~3月按行距30cm开沟,沟深1.5cm,条播,覆土,4月中旬出苗后,进行松土除草,5月追施硫酸铵或人粪尿。第二年按行株距(3~5)m×(3~5)m移栽定植。嫁接繁殖:选优良品种一年生的枝条做接穗用,或采种时枝条连同果穗一起剪下,用湿沙储藏,做接穗用。用芽接或穗枝接法嫁接。幼苗期每年松土除草3~4次,追肥2~3次;5月上旬施硫酸铵或尿素或人粪尿,6~7月增施钾肥,冬季施厩肥或堆肥。整枝修剪,形成伞形树冠。冬季短截为主;并注意防治白粉病、褐斑病等病害,大袋蛾、刺蛾、乌桕毒蛾、水青蛾、乌桕蚜虫、天牛等虫害。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果熟时采摘种子,鲜用或晒干。根、茎皮全年均可采,将皮割下,除去栓皮,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皮:外表面浅黄棕色,有细纵皱纹,栓皮薄,易剥落;内表面黄白色或浅黄棕色,具细密纵直纹理;切面显纤维性。质硬而韧。气微,味微苦、涩。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冷。入热经。 (1)《苗族药物集》:“性冷,味苦,入热经。” (2)《苗族医药学》:“入热经。”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脚气湿疮或风疹乌桕根皮为末,煎水洗。 2.治热经引起的便秘乌桕种子3~6粒,捣烂内服。(1~2方选自《苗族医药学》) 3.治蛇咬伤乌桕根皮、骚羊古根各适量,捣烂外敷。(《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4.治脚气湿疹乌桕根,适量水煎外洗。(《湘西苗药汇编》)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含白蒿香豆精(artelin),东莨菪素(scopoletin)[1]。根皮含花椒油素(xanthoxylin)[2],莫雷亭酮(moretenone),莫雷亭醇(moretenol)及3-表莫雷亭醇(3-epimoretenol)[3],3,3'-甲基并没食子酸(3,3'-methylellagic acid)[4]。3,3',4'-三甲基鞣花酸(3,3',4'-tri-O-methylellagic acid),3',3'-二甲基鞣花酸(3,3'-di-O-methylellagic acid),3,3-'二甲基鞣花酸-4'-O-a-D-阿拉伯糖苷(3,3'-di-O-methylellagic acid-4'-O-a-D-arabinfurano-side)等鞣花酸及其苷类的多种成分[5]。 茎皮含6,7,8-三甲基香豆精(6,7,8-trime-thoxycoumarin)[1],莫雷亭酮,莫雷亭醇[6]。 植株含反式-2-顺式-4-葵而烯酸乙酯(ethyl-trans-2-cis-4-decadienoate)[7]。 叶含食子酸甲酯(methylgallate)[8],β-谷甾醇(β-sitosterol),正三十二烷醇(n-dotriacontanol),N-苯基苯胺(N-phenyl aniline)[5]。此外还含有槲皮素,山萘酚和没食子酸乙酯。 种皮含脂肪油(fatty oil)[9];成熟的种子含脂类(lipid)[10]。
  • 药理作用: 1.浓度为25mg/ml的乌桕乙醚提取物1mg给每只小鼠接种,共接种14次,用药总量为14mg,对甲基胆蒽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诱发的小鼠实验性宫颈癌有促进作用,强度比巴豆油提取物略弱[1]。 2.体外抗化作用  乌桕叶70%乙醇提取物和热水提取物显示出较强的还原力和清除羟自由基活性[2]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Yang P O,et al.J Nat Prod,1085,48:486 [2]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版.上海技术出版社,1991:232 [3]Khastgir H N,et al.Ahem Commun,1967:1217 [4]吴勤丽,等.庆祝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成立学术论文报告论文摘要汇编.上海: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1986:48 [5]柳润辉,等.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5):370 [6]张世琏,等.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5,7(3):12 [7]JenningsW G,et al.C A,1965,62:6336g. [8]刘嘉森,等.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第五卷).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5~1987:292 [9]Kariyone T,et al.Annual Index of the Reports on Plant Chemistry in 1961(1965),Hirokawa Publishing Company Inc:92 [10]Kariyone T,et al.Annuallndex of the Reports on Plant Chemistry in 1965(1972),Hirokawa Publishing Company Inc:100 药理 [1]孙瑜,等.中华病理学杂志,1988,17(2):139 [2]高荫榆,等.食品科学,2003,24(6):141 现代临床研究 [1]宁国县血吸虫病防治中医治疗组.中医杂志,1956,(8):399 [2]叶任高.广东中医,1961,6(3):127 [3]广西医药研究所.医药科技资料,1972,(4):22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