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子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五倍子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正哥爬细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绵蚜科昆虫,主要是角倍蚜和倍蛋蚜的寄生虫瘿。角倍蚜的致瘿寄主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倍蛋蚜的致瘿寄生为青麸杨(Rhus potanini Maxim.)和红麸杨(R.punjabensis Steward var.sinica(Diels) Rehd.et wils.)。它们的越冬寄生为提灯藓科植物侧枝提灯藓(Mniummaximoviczii Lindb.)、尖叶提灯藓(M. cuspidatum Hedw. )、圆叶提灯藓(M.vesicatum Bcach.)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固精,解毒。
-
主治:
主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盗汗,消渴,脱肛,遗精,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敛汗,止血。主治体虚多汗,痔疮出血。”
(2)《苗族医药学》:“敛汗,止血。治体虚多汗,痔疮便血。”
(3)《贵州中药资源》:“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主治肺虚久咳,肺热咳嗽,久泻久痢,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Rhus chinensis Mill.;Rhus potanini Maxim.;R.punjabensis Steward var.sinica(Diels) Rehd.et wils.;Mniummaximoviczii Lindb.;M. cuspidatum Hedw.;M.vesicatum Bcach.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1.角倍蚜Melaphis chinensis(Bell)
成虫分有翅型和无翅型两种。有翅型较无翅型体稍大,均为雌虫。全体灰黑色,长约2mm,头部触角5节,第3节最长,喙短。足3对,有瓦状纹。腹部略呈圆锥形,缺腹管。翅2对,透明,前翅有斜脉4支,中脉不分叉,翅痣长大,呈镰刀形,伸至翅顶端;后翅有斜脉2支,尾片小,半圆形。
2.倍蛋蚜 Melaphis paitan Tsai et Tang
形态与生活史与角倍蚜相似,唯秋季迁移蚜的触角第3节较第5节略短,感觉芽境界不明;虫瘿蛋形。
春季五倍子蚜虫在其寄生于盐肤木(夏寄主植物)上,产生雌性及雄性无翅幼虫。交配后产生单性无翅雌虫,称为干母。干母侵入树的幼嫩组织,逐步形成多角的虫瘿。干母在成瘿期间,旺盛地营单性生殖,在虫瘿中产生许多幼虫,于9~10月,逐渐形成有翅成虫,称为秋季迁移蚜。此时虫瘿自然爆裂,秋季迁移蚜便从虫瘿中飞出,到第2寄主提灯藓科植物(冬寄主植物)上,进行无性生殖,产生幼虫。分泌白蜡状物覆盖虫体而越冬;到次年春天发育成有翅成虫,即春季迁移蚜,再飞到盐肤木上繁殖,进入下一生活周期。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分布于贵州、四川、山西、甘肃、浙江、安徽、湖南、湖北、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角倍蚜的虫瘿称“角倍”,在9~10月间采摘,倍蛋蚜的虫瘿称“肚倍”,在6月间采,如过时则虫瘿开裂,影响质量。采摘后,用沸水煮3~5分钟,杀死内部之虫,晒干或阴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1)角倍:呈不规则的囊状或菱角状,具瘤状突起或角状分支,长3~8cm,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到灰棕色,有灰白色软滑的绒毛。质坚脆,中空,破碎后可见黑褐色倍蚜的尸体及白色外皮和粉状排泄物,壁厚1~2mm,内表面浅棕色,平滑,破折面角质样。气特异,味涩。
(2)肚倍:长圆形或纺锤形,无突起或分支;外表毛绒较少,壁厚2~3mm,折断面角样。表面暗灰黄绿色。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横切面:表皮上具1~3(~6)细胞的非腺毛,长70~140μm,有时长达350μm。表皮内侧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直径约10μm,多已糊化,可见少数草酸钙簇晶。靠内的薄壁组织中有外韧型维管束散生,维管束外侧有大型的树脂腔,直径可达270μm。
粉末鉴别:粉末灰绿色至灰棕色。①非腺毛众多,由1~6列细胞构成,长70~350μm。②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直径约10μm。③簇晶较少,直径约25μm。④导管螺纹直径10~15μm。⑤树脂腔都已破碎,树脂块散在,黄棕色。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4ml,微热,滤过。取滤液1ml,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生成蓝黑色沉淀;另取滤液1ml,加10%酒石酸锑钾溶液2滴,产生白色沉淀。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酸、苦,性冷。入热经。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冷,味苦,入热经。”
(2)《苗族医药学》:“入热经。”
(3)《湘西苗药汇编》:“酸、涩,平、无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研末,1.5~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熏洗;研末撒或调敷。
-
考证:
/
-
制剂:
(1)贴泻停:由五倍子、丁香、肉桂等组成。具清热解毒,理气止泻功效。用于腹泻,腹痛,腹胀,痢疾等症。(《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
(2)日舒安天然药物湿巾:由苦参、五倍子等组成。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湿止痒功效。用于女子外阴瘙痒、带下黄臭;男子阴囊湿疹,肛裂痔痛;日常清洁外阴及肛周。(《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
-
选方:
1.治体虚多汗①五倍子粉适量,用水调成糊状,敷于肚脐。②五倍子5g,土党参10g,山药10g,水煎服。
2.治痔疮出血五倍子研末,每次吞2g。(1~2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3.治腹痛五倍子6g,白胡椒粉0.3g,鸡蛋1个。五倍子研粉与胡椒粉、鸡蛋调匀,炒熟1次服。
4.治胃溃疡浙贝20g,鸡蛋壳粉20g,明矾5g,五倍子25g。共研细粉,日服3次,每次20g,水冲服,连服15天。(3~4方选自《贵州中药资源》)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含五倍子鞣质(Gallotannin)60%~70%。五倍子鞣质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平均分子量1434,主要组成是五-十-没食子酰葡萄糖(五一十-pentaundeca-galloylglucoses),核心结构是1,2,3,4,6-五-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3,4,6-Penta-O-galloyl-β-D-glucoses),在葡萄糖c-2、c-3和c-4位连有若干缩合没食子酰基[1,2]。
-
药理作用:
1.收敛作用 五倍子所含鞣酸可使皮肤、粘膜溃疡的组织蛋白凝固,形成一层被膜而有收敛作用,同时压迫小血管收缩,产生止血功效。可减轻肠道炎症而止泻[1]。
2.抗菌作用 五倍子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及伤寒、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2]。五倍子煎剂(1:1 000)对接种于鸡胚的流感甲型PR8病毒有抑制作用[3]。
3.杀精子作用 10%五倍子甘油溶液1:1体外有杀精子作用,其制剂五倍子甘油海绵可作为屏障或避孕[4]。
4.抗肿瘤作用 五倍子0.5g(生药)/ml水提取液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有抗癌性[5]。
5.抗衰老作用 五倍子水煎剂给老龄小鼠灌胃(5g/kg),每日1次,连用4周,能显著增强老龄小鼠红细胞SOD活性及全血GSH-Px的活力;可显著降低红细胞和血浆中MDA含量,具有延缓衰老作用[6]。
6.其他作用 口服五倍子鞣酸能抑制体内亚硝胺生成和对抗亚硝酸钠(NaNO2)合并氨基比林引起的小鼠ALT升高,对四氯化碳(CCl4)产生的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20μg/ml有效清除OH对红细胞膜乙酰胆碱酯酶(AChES)的损伤[7]。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林启寿,中草药成分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168
[2]Chem.Soc Perkin Trans,1982,(12):2963
药理
[1]马贵同,詹剑烈.中医杂志,1985,26(7):33
[2]刘国廉,等.中华医学杂志,1965,51(4):245
[3]上海市卫生防疫站,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60,(2):68
[4]严俊章,等.青海医学,1984,(3):7
[5]徐建国,等.山西医药杂志,1991,20(2):82
[6]李怀荆,等.黑龙江医药科学,1992,22(7):12
[7]傅乃武,等.中草药,1992,23(11):585
现代临床研究
[1]王永习.陕西中医,1995,16(1):6
[2]高木堂.湖北中医杂志,1995,17(3):3
[3]卞锡五.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5,13(2):95
[4]包佐义.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5,12(3):27
[5]魏海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9,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