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柏枝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地柏枝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乌纠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铁角蕨科植物变异铁角蕨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止血。
-
主治:
主治刀伤,疮疡溃烂,烧烫伤,胃肠出血。
(1)《贵州民间药物》:“治刀伤,接骨。”
(2)《贵州草药》:“止血生肌。”
(3)《湖南药物志》:“消肿散血。主治小儿疳积,小儿惊风高热,疮疡溃烂,烫火伤。”
(4)《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止血。用于胃肠道出血,挫伤血肿,疮疡,烫伤等。”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splenium varians Wall. ex Hook.et Grev.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变异铁角蕨Asplenium varians Wall.ex Hook.et Grev.
植株高12~20cm。根状茎短而直立或斜升,顶部密被褐色、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3~9cm,通常下部亮栗色,上部绿色,近光滑;叶片草质,卵状披针形,长7~15cm,宽3~4cm,无毛,基部不变狭,二回羽状;羽轴和叶轴两侧有狭趐,叶轴上面有1条纵沟;羽片约10对,互生,平展,长圆形至卵状三角形,钝头,长达2cm,宽约1cm,羽状;小羽片2~3对,倒卵形,圆头,基都上侧1片先出,较大,长宽近相等,先端有锯齿或有时深裂,基部楔形下延,向上各小羽片渐小;叶脉羽状,侧脉单一或分叉,每齿有1条小脉,不达齿端。孢子囊群长线形,每小羽片有1~3个,背生于小脉中部以下,近中脉或近羽轴排列;囊群盖线形,膜质,全缘,通常相对开口。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650~3 500m的山谷潮湿岩石上。分布于西南及山西、陕西、湖南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后采收,洗净,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短,顶部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黑褐色。叶簇生,革质,2~3羽裂。有时叶片可见孢子囊群,呈长圆形,棕色。气微,味微苦。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涩、微苦,性冷。入热经。
(1)《贵州民间药物》:“性凉,味微涩。”
(2)《湖南药物志》:“微寒,无毒,味微辛。”
(3)《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涩、微苦,凉。”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刀伤骨折变异铁角蕨全草适量,嚼绒或捣绒敷伤处。(《贵州民间药物》)
2.治疮疡溃烂地柏枝10g,白及5g,花椒5g,甘草5g,松香5g,共研末。撒患处。
3.治烫火伤变异铁角蕨叶、芭蕉叶(各适量),捣烂,调桐油敷患处。
4.治小儿疳积变异铁角蕨全草15g,煮蛋食。(2~4方选自《湖南药物志》)
5.胃出血地柏枝10g,朱砂莲15g,水煎服。
6.治挫伤血肿地柏枝、血当归等量,捣烂外包。(5~6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