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

  • 音译名: 保略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浮萍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保略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浮萍科植物浮萍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 主治: 主治风热表证,麻疹不透,隐疹瘙痒,水肿,疮癣,丹毒,烫伤。 (1)《苗族医药学》:“发汗,利水,治疹出不透。” (2)《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止痛,消肿,透疹。主治麻疹,膝关节疼痛,水火烫伤。”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Lemna minor Linn.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浮萍Lemna minor L 浮水小草本植物。根1条,下垂水中,不具维管束,长达4cm,根鞘无附属物,根冠钝圆。叶状体对称,倒卵形或近圆形,长2~6cm,两面平滑,绿色,具不明显的3脉纹。花单性,白色;雌雄同株,生于叶状体边缘开裂处,内有雌花1朵,雄花2朵。果实圆形或近陀螺形,无翅或具窄翅。种子1粒,具凸起的胚乳和不规则的凸脉12~15条。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长于地沼、水田、湖泊或静水中,常与紫萍混生。分布于全国各地。
  • 栽培与养殖: 喜温暖气候和潮湿环境,忌严寒。宜选水田、池沼、湖泊栽培。可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种子繁殖:采收成熟种子,随采随播,将种子用黄泥包成小团,每团包2~3颗种子,丢进栽培的水里面。分株繁殖:春、夏季,捞取部分母株,分散丢进栽培的水里面。要经常清除水面杂草,保持栽培水面静止;注意灌水,防止干旱。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6~9月采收。捞出后去杂质,洗净,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叶状体呈卵形、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上表面淡绿至灰绿色,两侧有一小凹陷,质轻,易碎。气微,味淡。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叶状体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内侧的簿壁细胞类椭圆形至类圆形,有草酸钙结晶,细胞较大。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性冷。入热经。 《广西本草选编》:“味辛,性凉。”
  • 用法用量: 内服:熊汤,3~9g,鲜品15~30g;或捣汁饮;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研末撒或调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风热感冒浮萍防风各9g,牛蒡子薄荷紫苏叶各6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2.治麻疹鲜浮萍30g,水煎,频服。 3.治膝关节疼痛鲜浮萍炒热,敷患处,冷后又炒热再敷,每次半小时。(2~3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4.驱蚊浮萍、硫磺各适量,研细做成蚊香,点燃熏蚊。(《苗族医药学》)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含反式-1,3-植二烯(trans-1,3-phytadiene),十氢番茄红素(lycopersene),谷甾醇(si-tosterol),植醇(phytol),4(R)-4-羟基异植醇[4(R)-4-hydroxyisophytol][1],(10R)-羟基-7Z,11E,13Z-十六碳三烯酸[(10R-hydroxyhexadeca-7Z,11E,13Z-trienoic acid),11Z-十六碳烯酸(11Z-hexa decencic acid)及7Z,loZ,132-十六碳三烯酸(7Z,loZ,13Z-hexadecatrienoic acid)[2]。
  •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浮萍煎剂或浸膏2g(生药)/kg灌胃,对静脉注射伤寒混合菌苗所致发热的家兔,有微弱的解热作用[1]。 2.对心血管的作用  1%浮萍煎剂对健康的离体和在体蛙心无明显影响,但对奎宁引起衰竭的蛙心有显著强心作用,剂能增强此强心作用;加剂量过大,可使心跳停止在舒张期。强心作用机制可能是直接作用。此外,浮萍尚有收缩血管和升高血压作用[2,3]。 3.抗感染作用  1:20浮萍在体外对肠道埃可病毒有抑制作用;在感染同时或感染后给药均可延缓人胚肾原代单层细胞病变的出现时间[4]。实验证明浮萍无抗菌和抗疟作用[5]。 4.其他作用  浮萍能使牛凝血酶和人血纤维蛋白原的凝聚时间延长,有一定抗凝作用[6]。浮萍醇提取物对豚鼠离体气管无抗组胺作用[7]。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Previtera L,et al.Phytochemistry,1984,23(1):194 [2]Previtera L,et al.Phytochemistry,1983,22(6):1445 药理 [1]孙世锡.中华医学杂志,1956,42(10):964 [2]刘寿山.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820~1961).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497[3]《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643 [4]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病毒组.新医药学杂志,1973,(12):478 [5]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949[6]欧兴长,等.中草药,1987,18(4):165 [7]向仁德,等.中草药,1985,15(2):70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