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子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算盘子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积嘎略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毕节地区
-
药材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算盘子的根、果实。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利咽,行气活血。
-
主治:
主治痢疾,泄泻,黄疸,疟疾,淋浊,带下,咽喉肿痛,牙痛,疝痛,产后腹痛。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清热、止痢。”
(2)《贵州中草药名录》:“清热利湿,祛风活络,通经,化痰。治感冒发热,咽喉痛,疟疾,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痢疾,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白带,痛经。”
(3)《四川常用中草药》:“行气止痛,破癥散积。治腹内包块。”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Glochidion puberum (L.) Hutch.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L.)Hutch
直立多枝灌木,高1~2m。小枝灰褐色,密被灰色或棕色短柔毛。叶互生;叶长圆形至长圆状卵形或被针形,稀卵形或倒卵形,长3~6cm,宽1.2~3.5cm,先端钝至急尖,稀近圆形,常具小尖头,基部楔形至钝形,上面仅中脉被疏短柔毛或几无毛,上面橄榄绿或粉绿色,下面粉绿色,密被短柔毛,侧脉5~8对,下面明显。叶柄长1~3mm,被柔毛;托叶三角形至狭三角形,长1~2mm,被柔毛;花小,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2~5朵簇生于叶腋;无花瓣;萼片6,分2轮排列于内外;雄花花梗细,长1~8mm,通常被柔毛,萼片质较厚,长圆形至狭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外被疏短柔毛;雄蕊3枚,常为5室,合生成柱状,无退化子房;雌花花梗长1~3mm,密被柔毛,花萼与雄花的近筒形,但稍短而厚,两面均被毛;子房密被绒毛,8~10室,花柱合生成环状,长宽与子房见相等,先端不扩大,与子房连接处缢缩。蒴果扁球形,直径12~15mm,顶上凹陷,外常具8~10条明显纵沟,先端具环状稍伸长的宿存花柱,密被短柔毛,成熟时带红色。种子近肾形,具三棱,长约4mm,黄褐色。花期6~10月,果期7~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灌丛中向阳处。分布于贵州、广西、广东、四川、湖北、江苏、浙江、安徽、陕西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季采摘,拣净杂质,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蒴果扁球形,形如算盘珠,常具8~10条纵沟。红色或红棕色,被短绒毛,先端具环状稍伸长的宿存花柱。内有数颗种子,种子近肾形,具纵棱,表面红褐色。气微,味苦、涩。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涩,性冷;有小毒。入热经。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冷,味苦、涩,入热经。”
(2)《贵州中草药名录》:“味微苦、涩,性凉。”
(3)《四川常用中草药》:“性微温,味苦,有小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痢疾算盘子30g,水煎服。
2.治腹泻算盘子15g,车前子10g,水煎服。(1~2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3.治赤白痢算盘子根、海蚌含珠、仙鹤草、刺梨根、猪鬃草,等量水煎服。(《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
4.治经闭算盘果30g,蒸烧酒服。(《贵州草药》)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含鞣质、酚类、氨基酸、糖类、算盘子碱等;种子含脂肪油25.30%。脂肪酸组成:棕榈酸(palmitic acid)29.1%,硬脂酸(stearic acid)0.9%,油酸(oleic acid)23.2%,亚油酸(linoleic acid)32.7%,亚麻酸(lindenic acid)14.1%[1]。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