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梨根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刺梨根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龚笑多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松桃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缫丝花的根。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健脾消食,止咳,止痛,收涩,止泻。
-
主治:
主治胃脘疼痛,牙痛,喉痛,消化不良,咳嗽,腹泻,遗精,带下,崩漏。
《贵州中草药名录》:“消食健脾,收敛止泻。治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胃痛,胃溃疡。”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Rosa roxburghii Tratt.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缫丝花Rosa roxburghii Tratt
落叶灌木,高1~2m。叶互生,奇数羽状,小叶7~13,小叶片椭圆形至长圆形,长1~2.2cm,宽0.6~1.2cm,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宽楔形,叶边有细锐锯齿,叶轴及叶柄有皮刺;托叶大部分与叶柄合生,离生部分开展,边缘有腺毛。花单生,稀2~3朵簇生,直径5~6cm,具2~3故小苞片,卵形,边缘有腺毛;萼筒密被针刺;萼片宽卵形,外面密被针刺,内面密被绒毛;花瓣单瓣至重瓣,粉红至深红色;雄蕊多数;心皮多数,花柱离生,被毛。蔷薇果扁平状或圆锥形,直径2~4cm,熟时黄色。花期4~6月,果期8~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向阳山坡、路旁、灌丛中。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挖,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和根茎呈圆柱形,长15~30(~50)cm,直径0.5~2cm或更粗。表面棕褐色,具细纵纹及侧根痕,少数有细须根残存。皮部薄,易剥离,皮脱落处表面呈棕红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木部呈浅红棕色与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涩。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外侧有落皮层,有的可见1~2列木栓形成层和数列栓内层细胞,其内散有单个或数个成束的纤维。无数外韧型维管束排列成环,韧皮部纤维束排成断续的1~2层,木化或微木化,有的纤维鞘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木质部导管多个散在,周围有木纤维,壁木化。射线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5~11(~16)列,有的细胞孔沟明显。年轮清晰可见。髓部细胞壁木化。
粉末特征:棕黄色。①韧皮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包腔窄,直径20~25μm,具孔沟。②晶鞘纤维结晶长方形或多角形。③木纤维直径约18μm,胞腔狭窄。④导管多为网纹,直径50~80μm。⑤草酸钙结晶方形、短柱形或不规则形。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酸、涩,性冷。入热经。
(1)《草木便方》:“甘、酸、涩。”
(2)《贵阳民间药草》:“酸、涩,平。无毒。”
(3)《苗族药物集》:“性凉,味酸、涩。入热经。”
(4)《湖南药物志》:“酸、涩,微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每次0.15g。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慢性胃炎、胃痛刺梨根15~30g,浓煎,代茶饮。
2.治胃中气滞胀痛刺梨根、红糖各30g,水煎服。
3.治脾虚消化不良刺梨根45g,何首乌、头晕药各30g,水煎服,连服2剂。(1~3方选自《草药彩色图集》)
4.治消化不良刺梨根、杨梅树皮、蛇莲等份,研末,开水吞服。
5.治胃气痛、消化不良穿心莲、茴香子、刺梨根、桔梗各3g,山楂仁炭10g,鸡矢藤16g,生姜3片,各药用纱布包好,置于子鸡腹中,蒸熟,喝汤吃肉。(4~5方选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6.治赤白带下刺梨根250g,金毛狗脊120g,泡酒,早晚各服一酒杯。(《草药彩色图集》)
7.老年肺虚久咳刺梨根20g,棕树根10g,麦冬10g,百部10g,白前10g,淫羊藿15g,水煎服。
8.腹泻刺梨根10g,金楼子根10g,小龙胆草10g,马齿苋10g,水煎服。(7~8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9.治急性肠炎刺梨根、朝天罐、万年荞根、蜘蛛香各10g,共研末,开水吞服。(《贵州民间方药集》)
10.治红白痢刺梨根30g,煨水服。(《贵州草药》)
11.治上吐下泻,红白痢刺梨根30g,白矾3g,煎水内服。
12.治湿热黄疸刺梨根15g,煎水当茶饮,空腹饮有效。(12~13方选自《贵阳民间药草》)
13.治伤后筋腱收缩不能行动刺梨根、水冬瓜根各63g,伸筋草31g,水煎熏洗患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参考文献药理
[1]陈建中,蒙启飞,等.贵州医药,2001,25(7):584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茎和茎皮含鞣质19%,鲜果含鞣质、维生素C、维生素B和维生素P。
-
药理作用:
刺梨根煎液(含药量0.5g/ml)以2ml/100g对雄性大鼠进行灌胃,每日2次,连续14天,发现对慢性胃溃疡有治疗作用。其机理是改善胃粘膜循环,增加胃粘膜血流量,抑制胃粘膜脂质过氧化反应,而不减少胃酸分泌[1]。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