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牡丹

  • 音译名: 窝项嘎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臭牡丹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窝项嘎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茎、叶、根。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解毒消肿,祛风湿,降血压。
  • 主治: 主治痈疽,疔疮,发背,乳痈,痔疮,湿疹,丹毒,风湿痹痛,高血压病。 《贵州中草药名录》:“活血散瘀,祛风解毒,消肿止痛。治痈疽疔疮,乳腺炎,关节炎,湿疹,牙痛,痔疮,脱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 小灌木,高1~1.5m;嫩枝稍有柔毛,枝内白色,中髓坚实。单叶对生,有强烈臭味;叶片宽卵形或卵形,长10~20cm,宽5~15cm,顶端尖或渐尖,基部心形或近截形,边缘有大或小的锯齿,两面多少有糙毛或近无毛,下面有小腺点。聚伞花序紧密,顶生,苞片早落,花有臭味,花萼紫黄色或下部绿色,外面有绒毛和腺点;花冠淡红色、红色或紫色,花柱不超出雄蕊。核果倒卵形或球形,成熟后蓝紫色。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林缘或沟旁。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
  • 栽培与养殖: 喜温和湿润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生长于林边、山沟等地。采用分根繁殖。于早春未萌芽前,挖起老株,剪取种根,截成15cm左右的短节,按穴距30cm栽人土中,覆土踩紧。出苗后适当浇水、施肥。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集茎叶,鲜用或切段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小枝呈长圆柱形,直径3~12mm,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皮孔点状或稍呈纵向延长,节处叶痕呈凹点状;质硬,不易折断,切断面皮都棕色,木部灰黄色,髓部白色,气微,味淡。叶多皱缩破碎,整平后呈宽卵形,长7~20cm,宽6~15cm,无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心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棕褐色至棕黑色,疏被短柔毛,下面色稍淡,无毛或仅脉上有毛,基部脉腋处可见黑色腺体;叶柄黑褐色,长3~6cm。气臭,味微苦、辛。 以枝嫩、叶多者为佳。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叶粉末特征:绿色。①腺毛较多,腺头2~8细胞,直径22~35μm;腺柄单细胞。②非腺毛2~8细胞,锥形,常弯曲,长40~150μm,基部直径约28μm。③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麻、辣,性冷。入热经。 《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冷,味麻、辣,入热经。”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久病后补虚臭牡丹20g,土党参10g,蜀葵根10g,泡酒服。 2.治体虚臭牡丹根10g,水煎服。(1~2方选自《苗族医药学》) 3.治疮痈臭牡丹根枝叶适量,捣烂外敷。 4.治水肿臭牡丹根30g,水煎服。 5.治痔疮臭牡丹根30g,水煎服。(3~5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和茎含有琥珀酸(succini acid),茴香酸(anis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乳酸硝酸麦芽醇[1]。
  • 药理作用: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臭牡丹注射液尾静脉注射0.1ml(含黄酮4.6mg),能显著提高小鼠中性白细胞吞噬指数及吞噬百分率,提示本品能增强血清中调理素的活力[1]。臭牡丹对大鼠免疫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尤其在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方面作用更加品著[2]。 2.对子宫圆韧带肌电的影响  分别以臭牡丹水煎醇提取物15g/kg、总生物碱45g/kg及乳酸27mg/kg静脉注射酚妥拉明所阻断,普萘洛尔则无影响,表明臭牡丹增强子宫圆韧带肌电的发放似与兴奋子宫α-肾上腺素受体有关。臭牡丹治疗子宫脱垂可能是由于增强子宫圆韧带张力所致[3]。 3.其他作用  臭牡丹注射液体外试验表明,对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副伤寒甲型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伤寒、副伤寒乙型杆菌、大肠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周沛棒,等.植物学报,1982,24(6):564 药理 [1]李秀芝,等.贵州医药,1983,(3):18 [2]杨晓慧,等.湖南医药杂志,1980,(3):53 [3]陈再智,等.药学学报,1981,16(9):708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