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蜂子

  • 音译名: 补叉努豆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地蜂子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补叉努豆
  • 民族药名出处: 湖南城步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三叶委陵菜和中华三叶委陵菜的根及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解毒,敛疮止血,散瘀止痛。
  • 主治: 主治痢疾,肠炎,痈肿疔疮,烧、烫伤,瘰疬,痔疮,毒蛇咬伤,崩漏,月经过多,产后出血,外伤出血,跌仆损伤。 (1)《贵州草药》:“治小儿白口疮,发烧,气喘,胸骨痛。” (2)《四川常用中草药》:“散瘀血,消瘰疬。治跌打损伤。” (3)《湖南药物志》:“止血,消炎。用于阴道流血,子宫出血,血崩,急性肠炎,疔毒。” (4)《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止痛止血。主治肠炎,痢疾,牙痛,胃痛,腰痛,胃肠出血,月经过多,产后或流产后出血过多。外用治烧、烫伤,毒蛇咬伤。”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var.sinica Migo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1.三叶委陵菜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8~25cm。有纤细枝,稍匍匐。花茎纤细,直立或上升,被疏柔毛。基生叶掌状三出复叶,连叶柄长4~30cm;托叶膜质,褐色,外被稀疏长柔毛;小叶片长圆形、卵形或椭圆形,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多数急尖锯齿,两面疏生平铺柔毛,下面沿脉较密;茎生叶1~2,小叶与基生叶相似,唯叶柄很短,叶边缘锯齿减少;托叶草质,呈缺刻状锐裂,有稀疏长柔毛。花两性;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花直径0.8~1cm;萼片5,三角卵形,先端渐尖,副萼片5,披针形,先端渐尖,与萼片近等长,外被平铺柔毛;花瓣5,长圆倒卵形,先端微凹或圆钝,淡黄色;花柱近顶生,上部粗,基部细。成熟瘦果卵球形,直径0.5~1mm,表面有显著纹脉。花、果期3~6月。 2.中华三叶委陵菜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var.sinica Migo 与三叶委陵菜主要不同点:本变种茎叶和叶柄上柔毛较密。小叶两面被开展或微开展柔毛,尤其沿脉较密,小叶片菱状卵形或宽卵形,边缘具圆钝锯齿,花茎纤细,上托叶卵圆形且全缘,极稀先端2裂,花、果期4~5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1.三叶委陵菜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 生于海拔300~2 100m的山坡草地、溪边及疏林下阴湿处。分布于我国西南、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省区。 2.中华三叶委陵菜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var.sinica Migo 生于海拔200~800m的草丛中及林下阴湿处。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贵州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季采挖带根的全草,洗净,晒干或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呈纺锤形、圆柱形或哑铃形,微弯曲。有的形似蜂腹,长1.5~4cm,直径0.5~1.2cm,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粗糙,有皱纹和突起的根痕及须根,顶端有叶柄残基,被柔毛。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颗粒状,深棕色或黑褐色,中央色深,在放大镜下可见白色细小结晶。气微,味微苦而涩,微具清凉感。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淡棕黄色。皮层狭窄,4~10余列细胞。韧皮部筛管群易见。形成层呈环状。木质部导管数个或10余个成群。射线较宽。髓部发达。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根茎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众多,单粒类圆形,直径3~17μm,脐点呈点状、裂缝状或飞鸟状,层纹不明显;复料由2~4分粒组成。梯纹和网纹导管直径7~30μm。草酸钙簇晶直径20~30μm。此外,有木栓细胞及非木化的薄壁细胞。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20ml,回流15分钟,滤过,滤液提供下列试验: (1)取滤液1ml,加亚硝酸少许,加硫酸约1ml,溶液显红色。 (2)取滤液1ml,加1%三氯化乙醇液1~2滴,溶液显蓝绿色(检查酚性化合物)。 (3)取滤液4ml,置蒸发皿中,蒸干,加入醋酐1ml溶解,沿蒸发皿壁加入1滴浓硫酸,先呈紫红色,后变为蓝绿色。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涩,性冷。入热经。 (1)《贵州草药》:“性寒,味苦。” (2)《四川常用中草药》:“性微温,味涩。” (3)《全国中草药汇编》:“苦、涩,凉。”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研末服,1~3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或研末撒。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虚弱咳嗽盗汗地蜂子末3~4.5g,蒸肉或鸡蛋吃。 2.治喘息地蜂子15g,煎甜酒吃;或粉末3g,开水吞服。(1~2方选自《贵阳民间药草》) 3.治急性肠炎三叶翻白草根30g,樟树根3g,洗净切片,烘干研粉,成人每次3~6g,每日3次,小儿酌减。(《湖南药物志》) 4.治痢疾腹泻地蜂子根茎适量,研粉每服1.5~3g。(《恩施中草药手册》) 5.治小儿白口疮白地莓3~9g,水煎浓汁,用布蘸汁洗患处。或取叶研末,加冰片少许,布包药末,蘸开水口含。(《贵州草药》) 6.治烫火伤地蜂子根茎研末,调香油,外涂。(《恩施中草药手册》) 7.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地蜂子根研粉,每次服2g,每日3~4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8.治胃痛,痛经地蜂子根茎适量,研粉,每服1.5~3g。(《恩施中草药手册》) 9.治发烧,气喘,胸骨痛白地莓根30g,肺筋草15g,水煎服。(《贵州草药》) 10.治腰痛地蜂子根茎60g,泡酒500g,每次服15~30g。(《恩施中草药手册》)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体外试验表明,地蜂子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喉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有抑制作用[1]。
  • 参考文献: 药理 [1]四川省中医研究所,等.四川中药志(第二卷).第2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00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