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鳅串

  • 音译名: 马兰丹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鱼鳅串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马兰丹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铜仁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菊科植物马兰的全草或根。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凉血止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 主治: 主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创伤出血,黄疸,水肿,淋浊,感冒咳嗽,咽痛喉痹,痔疮,痈肿,丹毒,小儿疳积。 (1)《湖南药物志》:“治痧症,产后腹痛,外伤红肿,刀伤出血。” (2)《贵州中草药名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止咳。治风热感冒,中耳炎,消化不良,肝炎,血崩,吐血,慢性支气管炎,咽喉肿痛,外伤出血,流感。”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Kalimeris indica( L. )Sch-Bip.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马兰Kalimeris indica(L.)Sch-Bip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70cm。根茎有匍匐枝。茎直立,上部有短毛,上部或从下部起有分枝。叶互生;基部渐狭成具翅的长柄;叶片倒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3~6cm,宽0.8~2cm,稀达5cm,先端钝或尖,边从中部以上具有小尖头的钝或尖齿,或有羽状裂片,两面或上面具疏微毛或近无毛,薄质;上面叶小,无柄,全缘。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并排列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茎6~9mm,长4~5mm;总苞片2~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倒披针形,长约2mm,内层倒披针状长圆形,长达4mm,先端钝或稍尖,上部草质,有疏短毛,边缘膜质,具缘毛;舌状花1层,15~20个,管部长1.5~1.7mm;舌片浅紫色,长达10mm,宽1.5~2mm,管状花长3.5mm,宽约1.5mm,被短毛。瘦果倒卵状长圆形,极扁,长1.5~2mm,宽约1mm,褐色,边缘浅色而有厚肋,上部被腺毛及短柔毛,冠毛长0.1~0.8mm,易脱落,不等长。花期5~9月,果期8~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路边、田边、山坡上。分布于全国各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呈细长圆柱形,着生多数浅棕黄色细根和须根。茎圆柱形,直径2~3mm,表面黄绿色,有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白色髓。叶互生,叶片皱缩卷曲,多已碎落,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圆形、椭圆形或披针形,被短毛。有的于枝顶可见头状花序,花淡紫色。瘦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平,有毛。气微,味淡、微涩。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冷。入热经。 (1)《湖南药物志》:“味苦、微寒。” (2)《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苦、辛,性凉。”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60g;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熏洗。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小儿热痢鱼鳅串6g,仙鹤草9g,马鞭草9g,木通6g,紫苏6g,灯草6g,水煎服。(《贵阳民间药草》) 2.治中耳炎路边菊鲜根捣烂,取汁加冰片或酸醋少许,滴患耳。(《广西本草选编》) 3.治外伤红肿鸡儿肠全草、苎麻根适量,共捣烂敷肿处。(《湖南药物志》) 4.治小儿食积鱼鳅串15g,水煎服。 5.治感冒发热鱼鳅串马鞭草各15g,水煎服。 6.治咳嗽鱼鳅串15g,岩白菜15g,水煎服。(4~6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油中含乙酸龙脑酯,甲酸龙脑酯,酚类,倍半萜醇,二戊烯及辛酸等[1]。
  • 药理作用: 马兰乙醇提取液,注射于动物有镇咳作用,并有抗惊厥及加强戊巴比妥的催眠作用。对小鼠有弱的镇痛作用[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Die pflanzenstoffe(Ⅱ),C A,1931:1217 药理 [1]余传隆,等.中药大辞海(第一卷).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642现代临床研究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陆军医院.中草药通讯,1973,(6):42 [2]胡献国,等.中药通报,1988,(7):52 [3]福建中医药研究所.福建药物志(第一册).第1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475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