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香草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灵香草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窝嘎勒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报春花科植物灵香草的干燥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行气,止痛,驱虫。
-
主治:
主治感冒头痛,牙痛,咽喉肿痛,胸满腹胀,肠蛔虫。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用于感冒头痛,咽喉肿瘤.蛔虫病。”
(2)《苗族医药学》:“清热,行气,止痛,驱虫。用于感冒头痛,牙痛,咽喉肿痛,胸满腹胀,肠蛔虫。”
(3)《草药彩色图集》:“祛风散寒,行气止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Lysimachia foenum-graecum Hanc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灵香草Lysimachia foenum-graecumHance 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60cm。全株平滑无毛,干后有浓烈香气。茎光滑无毛,具棱,棱边有时呈狭翅状,绿色。叶互生;叶柄长5~12mm,具狭翅;叶片广卵圆形至椭圆形,长4~11cm,宽2~6cm,先端锐尖或稍钝,草质,侧脉3~4对,网脉通常不明显。花单出腋生;花梗纤细,长2.5~4cm;花萼淡绿色,5深裂,裂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宽2.5~5mm,先端渐尖,草质;花冠黄色,5深裂,长12~17mm,裂片长圆形,宽6~9mm;雄蕊5,花丝基部与花冠合生约0.5mm,花丝长4~5mm,基部心形,宽约1.75mm,顶孔开裂;子房上位,1室,胚珠多数,花柱棒状,长5~7mm。蒴果近球形,果皮灰白色,膜质,直径6~7mm,不开裂或先端浅裂。种子细小,多数,黑褐色。花期5月,果期8~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800~1700m的山谷溪边和林下。分布于贵州、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喜阴凉和湿润气候。种子繁殖:春播3月下旬,秋播9月上旬。扑插繁殖:每年4~5月,选取粗壮、无病虫害的当年生植株,剪取长约4~5cm的插条,每插条带1~2片叶,按行株距6cm×5cm扦插,入土3/4为宜。施肥以复合肥为好。注意防治细菌性软腐病和排草斑枯病。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但以冬季采收为好;将全株拔起,去净泥砂,烘干或阴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须根细密,茎多扭曲不直,具3~5棱或狭翅,直径约2~4mm,呈灰绿色或暗绿色,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浅绿色。叶互生,有长柄。叶片卵形至椭圆形,多皱褶,叶脉明显。有时顶部叶腋生有球形果实,灰白色,直径约5mm,果柄细长,有宿萼。果皮薄,内含三角形小种子60~70枚。气香,味微苦。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外表皮具角质层,表皮层为1列细胞,常见腺毛,腺柄1~2个细胞,腺头单细胞。皮层为5~8列薄壁细胞,多数含淀粉粒,极少数含黄棕色物质。内皮层环状排列,细胞壁加厚,微木化。韧皮部为薄壁细胞和颓废筛管群。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由纤维、导管及木薄壁细胞组成。髓部宽广,细胞为类多角形或圆形,微木化。
粉末特征:绿褐色,茎表皮细胞呈类方形或类长多角形,垂周壁稍厚,较平直,表面有细密角质纹理,气孔、腺毛常见。螺纹或具缘纹孔导管,直径6~14μm,纤维壁较薄,直径6~9μm。茎髓部薄壁细胞类长方形,淀粉粒多为复粒,呈团状。叶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稍弯曲,念珠状增厚,直径45~85μm,常见腺毛。叶肉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和簇晶,直径8~12μm。叶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状弯曲,念珠状增厚,直径45~115μm,腺毛、气孔密布,不定式或不等式。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甜,性微冷。人热经。
《草药彩色图集》:“甘、淡,平。”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9g。外用:适量,研末掺入他药或煎水含嗽。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防治感冒、流感灵香草枝叶500g,加水2000ml,煎至1000ml。成人每天100ml,连服3天(儿童减量)。
2.治咽喉肿痛灵香草10g,开喉箭6g,水煎慢咽。
3.驱蛔虫灵香草研末,每次3g与鸡蛋蒸服。(1~3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4.治牙痛灵香草10g,细辛3g,白芷10g,水煎服。
5.治蛔虫病灵香草15g,水煎,睡前服。(4~5方均选自《草药彩色图集》)
6.治蛔虫症灵香草9~15g,水煎,于睡前1次内服;亦可用15~30g鲜叶,或鲜嫩枝尖切细,炖鸡蛋1次服。小儿用量减半。(《云南中草药选》)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有机酸、烷烃、萜类、酚类等。主要成分有二十九烷(nonacosane),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豆甾醇(stismasterol),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stigmasterol-3-O-β-D-glucosi-de),α-菠菜醇(α-spinasterol),12-甲基十三烷酸(12-methyl tridecoid acid),二十二烷酸(doco-sanoic acid),16-甲基十七烷酸甲酯(16-methyl hep-tadecanolc acid methyl ester)[1],十六酸(hexadecanoicacid),十七酸(hevtadecanoic acid)和六氢金合欢烯酰丙酮(hexahydrofarnesylacetone)[2],酚酸二丁酯(dibutylphthalate),1,1,2,2,-四氯丙烷(1,1,2,2,-tetrachlo-roethane),氧杂十七元-8-烯-2-酮(xacyclohepta-dec-8-en-2-one),1,2-苯二酚(1,2-henzendi-ol),3-甲基-1,2-苯二酚(3-methyl-1,2-benzen-diol),11,14,17-二十碳三烯酸甲酯(11,14,17-eicosatrienoic acid methyl ester),β-蛇床子烯(β-se-linene),β-蒎烯(β-pinene),葵烯酸甲酯(methylde-canoate),丁酸戊酯(amyl butyrate)[3];苯甲醛(benzal-dehyde),小茴香醇(d-fcnchyl alcohol)等[4]。
-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 本品水煎剂(75%)在鸡胚内有抑制及灭活流感病毒的作用[1]。
2.对生殖的影响 本品的乙醇浸出物有抑制大鼠和家兔的排卵作用。本品的总音可能有抑制小鼠受精卵着床的作用[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楼凤昌,等.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20(1):37
[2]蒋可,等.植物学报,1985,27(3):295
[3]段文贵,等.广西化工,1995,24(3):13
[4]朱凯,等.林产化学与工业,1995,15(1):73
药理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第四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