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葡萄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野葡萄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嘎龚正格收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葡萄科植物三裂叶蛇葡萄的根。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活血通络,止血生肌,解毒消肿。
-
主治:
主治风湿痹痛,跌仆瘀肿,创伤出血,烫伤,疮痈。
(1)《苗族药物集》:“接骨,消肿,止痛。”
(2)《贵州中草药名录》:“舒筋活血,生肌解毒。治风湿,劳伤,骨折,疔疮,刀伤。”
(3)《湖北中草药志》:“清热解毒,舒筋活络,排脓,通乳。用于风湿关节痛,腰腿痛,乳汁不足,慢性骨髓炎,脓肿疔毒,疮疖,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
(4)《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接骨,消肿,止痛,止血。主治骨折,外伤肿痛,风湿麻木,止血。”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mpelopsis delavayana Planch.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三裂叶蛇葡萄Ampelepsis delavayanaPlanch 木质藤本植物。茎粗约1cm,光滑,具细纹与圆齿齿孔,嫩枝被红褐色短柔毛或近无毛。卷须二分叉,与叶对生。单叶互生;叶片掌状3全裂,中央小叶长椭圆形或宽卵形,稀菱形,长3~8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有短柄,侧生小叶极偏斜,呈斜卵形;少数成单叶3残裂,宽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带凸尖的圆齿,上面深绿色光滑,下面有微毛,灰绿色。聚伞花序与叶对生;花两性,淡绿色;花萼边缘稍分裂;花瓣5,雄蕊5,花丝短;花盘杯状,与子房离生。浆果蓝紫色,球形或扁球形。花期5~6月,果期8~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低山,丘陵地区的路旁、林边、河边,或为栽培。分布于西南、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植株在气温25~30℃时生长较快,当气温低于10℃时停止生长。适宜在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或压条繁殖。种子繁殖:8~9月采收成熟果实,搓去果皮,将种子晾干,于春季3月播种育苗。条播,按沟行距30cm开沟,将种子均匀地播人,覆细土,浇水,盖草。出苗后立即揭去盖草。当幼苗高25cm左右时移栽,按行、株距各60cm开穴,每穴种1~2株,填土压实,浇水。压条繁殖:在春季发芽前,选取2~3年生藤蔓,在母株旁开一浅沟,将藤蔓靠近地面处割一伤口,然后把藤蔓埋在沟里,盖细土7~10cm,压实,浇水,经1~2年,待长出新藤和新根后,与母株分离,移栽。生长期间,中耕除草3~4次,追肥1~2次,遇旱浇水保湿。在藤蔓长至35cm左右时,设立支架,让藤蔓缠绕架上生长。
病虫害防治:蚜虫、毛虫、粘虫等为害叶片,可用速灭杀丁2000~3000倍液喷杀。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收茎藤,晒干或烘干。鲜用,全年可采。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略弯曲,长13~30cm,直径0.5~1.5cm。表面暗褐色,有纵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较厚,红褐色,粉性,木部色较淡,纤维性,皮部与木部易脱离。气微,味涩。
茎藤圆柱形,表面红褐色,具纵皱纹,可见互生的三出复叶,两侧小叶基部不对称。有的残存与叶对生的茎卷须。气微,味涩。
以条粗、皮厚者为佳。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暗棕色。①淀粉粒多为单粒,呈肾形、新月形、卵圆形或圆形,直径3~12(~36)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有层纹。②草酸钙针晶长48~130μm,成束或散在;并可见草酸钙簇晶,直径18~35μm。③梯纹或网纹导管直径32~130μm。④韧皮纤维壁厚,木化;木纤维有明显的斜孔纹。⑤木栓细胞多角形,含黄棕色物。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取粗粉2g,加30%乙醇10ml,浸渍30分钟,过滤。取滤液3ml,分置3支试管中,一管加醋酸铅试液2滴,发生灰白色沉淀;一管加氯化钠明胶试液1~2滴,发生白色沉淀;另一管加三氯化铁试液2滴,显蓝黑色(检查鞣质)。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涩,性冷。入热经。
(1)《滇南本草》:“味酸、苦,性寒。”
(2)《湖南药物志》:“甘、苦、涩,凉。”
(3)《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辛、酸,性微凉。”
(4)《苗族药物集》:“性冷,味涩,入热经。”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干粉调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外伤肿痛,风湿性腰腿痛,胃痛,痢疾,肠炎绿葡萄根9~15g,煎服。或用60g加酒500g,浸泡5~7天后备用,每次10ml,每日服3次。(《云南中草药选》)
2.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三裂叶蛇葡萄根30g,酒浸或酒炒煎水服;或根皮研粉,酒调外敷,并用酒送服3g。(《湖南药物志》)
3.治骨折鲜野葡萄60g,车前草50g,马鞭草50g,大血藤60g,血三七60g,水冬瓜60g,捣烂加适量白酒,外包患处。(《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4.治枪伤,水火烫伤绿葡萄根研细,加入鸡蛋清调匀外敷。(《云南中草药》)
5.治外伤出血野葡萄根皮研干粉撒敷伤口。(《云南中草药选》)
6.治烧烫伤野葡萄鲜根捣烂,对少量麻油外敷。(《湖南药物志》)
7.治痈肿绿葡萄干粉调敷患部,或用鲜品捣烂外敷。(《云南中草药选》)
8.治慢性骨髓炎,脓肿野葡萄根500g(去粗皮和木心),研为细末,与鸡蛋清4个,麻油30g,95%乙醇或白酒25ml,调匀,外敷患处。
9.治疮疖野葡萄恨1000g,虎杖500g,凡士林适量。将野葡萄根刮去外层皮抽去木质心后,切片晒干,与虎杖片共研粉末,过100目筛,用凡士林调成软膏,外敷患处,每日1~2次。(8~9方选自《湖北中草药志》)
10.治角膜云翳野葡萄根、茎,制成30%眼药水,滴眼。(《湖南药物志》)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