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丁草

  • 音译名: 加嘎本九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大丁草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加嘎本九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菊科植物大丁草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消食化积,行气止痛,清热解毒止血消肿。
  • 主治: 主治肠炎,痢疾,腹痛,尿路感染,风湿关节痛,痈疖肿毒,外伤出血,虫蛇咬伤。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消食化积,行气止痛,清热解毒,止痢。” (2)《贵州民间药物》:“治风湿麻木。” (3)《贵州草药》:“驱风除湿,止咳喘,解毒。” (4)《中国民族药志》:“消食化积,行气止痛,清热解毒止咳止血,止痢。”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Leibnitzia anandria (Linnaeus) Turczaninow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大丁草Leibnitzia anandria(L. )Nakai 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春秋二型,春型植株高5~10cm,秋型植株高达30cm。叶基生,莲座状,宽卵形或倒披针状长椭圆形,春型的叶较小,秋型的叶较大,长2~15cm,宽1.5~5cm,顶端圆钝,基部心形或渐狭成叶柄,提琴状羽状分裂,顶端裂片宽卵形,有不规则的圆齿,齿端有凸尖头,背面及叶柄密生白色绵毛,后渐脱毛,苞片条形。头状花序单生,直径约2cm,春型的有舌状花和筒状花,秋型的仅有筒状花。总苞筒状钟形;总苞片约3层,外层较短,条形,内层条状披针形。舌状花1层,雌性,筒状花两性。瘦果长约5mm,两端收缩;花冠黄白色。花果期3~6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 200~2 400m的山坡路旁或灌木丛中。贵州各地产有;分布于我国大部分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蜷缩成团,枯绿色。根茎短,下生多数细须根,基生叶丛生,莲座状;叶片椭圆状宽卵形,长2~5.5cm,先端钝圆,基部心形,边缘浅齿状。花葶长8~9cm;小植株花序边缘为舌状花,淡紫红色,中央花管状,黄色,植株仅有管状花。瘦果纺锤形,两端收缩。气微,味辛辣、苦。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常显淡棕色。皮层宽厚,有时可见裂隙;内皮层细胞凯氏点明显。中柱鞘细胞1列。外韧型维管束,常为4~5原型,次生木质部少量,中心为较少的髓。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角质层较厚;气孔多见于下表皮;可见多细胞非腺毛或其残基,非腺毛顶细胞甚狭长,盘绕扭曲。叶肉组织分化不明显,唯上表皮下的细胞排列紧凑、规整;两侧叶内组织常相连于主脉处上表皮下。主脉维管束圆形,木质部上方及韧皮部下方可见厚角组织。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10ml,浸泡过夜,过滤,滤液于白瓷皿中挥发干,滴加5%香荚醛浓硫酸溶液,放置呈紫红色。 (2)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5ml,温浸10分钟,滤过,滤液1ml,加3%碳酸溶液1ml,在沸水浴中加热3分钟,冰浴冷却,加新配制的重氮试剂2滴,显红色。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涩,性冷。入热经。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冷,味苦、辣,入热经。” (2)《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苦、涩,性凉。”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
  • 考证: /
  • 制剂: (1)醒脾养儿颗粒:由大丁草、山枝茶、一点红等数味,经加工提取,制成颗粒剂。功能:醒脾开胃,养血安神,实肠止泻。用于儿童厌食,贫血消瘦,便溏,腹胀,遗尿,多汗,烦躁多动,夜寐不宁等。(《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 (2)醒脾养儿胶囊:由大丁草、山枝茶、蜘蛛香等数味,经加工提取,粉碎后制成的胶囊。功能:醒脾开胃,养血安神,实肠止泻。用于儿童厌食偏食、贫血消瘦、使溏、腹胀、遗尿、多汗、烦躁多动、夜寐不宁等。(《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
  • 选方: 1.治肠炎、痢疾大丁草20g,水煎服。 2.治腹痛大丁草15g,水煎服。 3.治尿路感染鲜品(大丁草)全草2~3株,捣烂冲米泔水服。 4.治风湿麻木大丁草50g,泡酒服。 5.治咳喘大丁草6g,水煎服,红糖作引。(1~5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6.治中耳炎大丁草鲜品,捣烂取汁滴耳。(《中国民族药志》)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草含大丁苷元(4-hydroxy-5-methylcoumarin),大丁双香豆精[3,3-methenebi-(4-hydroxy-5-methylcoumarin)],琥珀酸(succinicacid),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苷(luteolin-7-β-D-glucoside),大丁纤维二糖苷(5-methylcoumarin-4-cellobio-side),大丁龙胆二糖苷(5-methyl-coumarin-4-gentiobioside),蒲公英赛醇(tarax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1],大丁苷(gerberinside)[2],3,8-二羟基-4-甲基香豆精(3,8-dihydroxy-4-methoxycoumarin),3,8-二羟基-4-甲基-2-羧基-香豆精(3,8-dihydroxy-4-methoxy-2-oxo-2H-1-benzopyran-5-carboxylic acid),5,8-二羟基-7-(4-羟基-5-甲基-香豆精)-3-香豆精[5,8-dihydroxy-7-(4-hydroxy-5-methyl-coumarin-3-coumarin)[3]。
  •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大丁草有抗菌活性,大丁草中4-羟基香豆素是主要的抗菌成分。大丁苷对绿脓杆菌、黄色葡萄球菌均显抑制作用。并对体内感染绿脓杆菌的动物,显示保护作用,存活率超过半数以上,ED50 46.2mg/kg[1~4]。大丁纤维二糖苷和大丁龙胆二糖苷在体外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仅为0.5mg/ml,而大丁双香豆素和大丁苷元的抑菌浓度分别为0.125和0.25mg/ml[5]。 2.对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  大丁苷腹腔注射能增加家兔及小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1]。 3.毒性  大丁苷给小鼠腹腔注射200~500mg/kg,3天内死亡,家兔静脉注射20mg/kg,每日2次,7天后血液、肝肾功能未见异常[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谷黎红.药学学报,1987,22(4):272 [2]谷黎红.药学学报,1988,23(7):511 [3]谷黎红.药学学报,1989,24(10):744 药理 [1]冯玉书,等.沈阳药学院学报,1981,6(12):39 [2]朱廷儒,等.中草药,1985,16(7):14 [3]同化学成分参考文献[1] [4]谷黎红,等.沈阳药学院学报,1989,6(2):85 [5]同化学成分参考文献[2]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