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花马兜铃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其他苗药推荐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中药名:
管花马兜铃
类别:
苗药
民族药名:
削散
民族药名出处:
湖南湘西地区
药材来源:
为马兜铃科植物管花马兜铃的根或全草。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功效:
清热解毒 ,行气止痛。
主治:
主治疮疡疖肿,毒蛇咬伤,胃院疼痛,肠炎,痢疾,风湿关节疼痛,病经,跌仆损伤。
(1)《湖南药物志》:“清热解毒 ,祛风开窍,理气止痛,活血消肿。”
(2)《草药彩色图集》:“理气止痛,解毒散结。”
(3)《中国民族药志》:“清热解毒 ,活血祛瘀,除湿止痛,止咳 定端。”
(4)《贵州中草药名录》:“理气止痛。治胃痛,痢疾,蛇咬伤。”
基原信息
来源生物拉丁名:
Aristolochia tubiflora Dunn
药物分类:
植物药
来源生物形态:
管花马兜铃 Aristolochia tubiflora Dunn
多年生攀援单本植物。根长而横走,圆柱形。茎细长,绿色,具纵棱,无毛。叶互生;叶柄长2~5cm,柔弱;叶片卵状心形,长5~11cm,纸质,先端短尖,歪斜,基部心形,弯缺宽广,脉5~7条,密布小腺点,全缘,上面暗绿色,有灰白色斑,下面发绿色,被短柔毛。花单生于叶液,花梗长约1cm;花被萼管喇叭状,长3~4cm,基部膨大呈球状,上端逐渐扩大成偏向一面的侧片,侧片先端截平或微缺;雄蕊6。蒴果矩圆形,具6棱,6瓣裂开。花期6~8月,果期9~11月。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林下阴湿处。分布于华南及西南地区。
栽培与养殖:
/
代用药:
/
采收加工:
冬季采挖,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炮制方法: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类圆柱形,常弯曲,直径1~5mm,有须根。表面灰色或灰棕色,弯曲处皮部常半裂或环裂裸露出木部。质硬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横切面皮部灰白色,木部淡黄色。气香,味苦。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壁稍厚,木化。皮层20余列细胞;石细胞单个或数个成群散在,孔沟、纹孔及层纹均明显;内皮层细胞凯氏点明显。韧皮部较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放射状4~6束,导管大型,常单个散在,壁木化。本品薄壁细胞含大量的淀粉粒,亦可见少数油细胞。
粉末特征:灰黄色。①淀粉粒众多,类圆形或椭圆形,多单粒,复粒由2~3粒组成,较少,脐点呈空洞状。②石细胞类方形、长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8~40μm,长46~156μm,层纹隐约可见,纹孔及孔沟明显,木化。③纤维末端渐失或钝,直径15~18μm,具斜纹孔。④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18~24μm。⑤油细胞类圆形,壁稍厚,微木化,内含棕色油珠及块状物。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1)取全株粗粉2g,加浓氨 水湿润后,加乙醚25ml,浸渍过夜,滤过。滤液浓缩至干,加稀盐酸 4ml,溶解残渣,滤过于3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硅钨酸、碘 化钦钾 、碘 化汞钾 各2滴,依次产生黄白色、红棕色和淡黄色沉淀。
(2)取全株粗粉2g,加乙醇 25ml,水浴回流15分钟,滤过,滤液供下述试验。①取滤液1ml,加入三氯化铁 -铁 氰化钾 试液1滴,溶液显绿色。②取滤液1ml,加3%碳酸钠 溶液1ml,置沸水浴中加热3分钟,冷却,加新配制重氮化试剂2滴,溶液显红色。
药物运用
性味归经:
味苦,性冷;有小毒。入热经。
(1)《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苦、辛,性寒。”
(2)《湖南药物志》:“辛、苦,平,气芳香,有小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研末,每次1.5~3g,每日2~3次。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
考证:
/
制剂:
/
选方:
1.治青竹金 边蛇咬伤鼻血雷全草口嚼敷患处,或浸酒内服,兼与冷饭、食盐 各少许,共捣烂,敷患处,用量30g,外用适量。(《广西民族药简编》)
2.治五步蛇咬伤红叶青木香 根6g,山苦瓜6g,青木香 3g,麻口皮子药、木防己 各9g,煎水,分数次服。外用:鼻血雷15~30g,山苦瓜15~30g,青木香 3g,木防己 9g,浸酒外搽(由上向下搽)。
3.治痧症腹痛,胃痛,痛经红叶青木香 茎、叶研末,每次服1.5~3g,或根3g,磨水服。
4.治小儿惊风红叶青木香 茎或叶研末0.6g,钩藤 9g,地龙 6g,水煎服。
5.治肿毒疔疮初起红叶青木香 鲜草捣烂外敷。已溃者不用。(2~5方选自《湖南药物志》)
6.治腹痛白朱砂 莲适量研末,每次3g,开水吞服。(《贵州草药》)
7.治胆结石管花马兜铃 10g,桃胶30g,研末吞服。
8.治痢疾管花马兜铃 10g,朝天罐20g,水煎服。(7~8方选自《草药彩色图集》)
注意事项:
孕妇慎服。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根含马兜铃 酸A(aristolochic acidA),7羟基马兜铃 酸A(7-hydroxy-arstolochic acida),木兰花碱(magnoflorrine)和挥发油。马兜铃 总酸性成分含量为0.36%[1]。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冯境秀,等.药学学报,1983,18(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