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泽泻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窝革里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利水渗湿,泄热通淋。
-
主治:
主治小便不利,热淋涩痛,水肿胀满,泄泻,痰饮眩晕,遗精。
(1)《苗族医药学》:“利水清热。治腹泻、腹痛。”
(2)《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利水渗湿,泄热。主治水肿,腹泻,黄疸。”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lisma orientale(Sam.)Juzep.;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inn.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泽泻Alisma plantago-aguatica L.var.ori-entale(Sam.)Juzep 多年生招生植物,高50~100cm。地下有块茎,球形,直径可达4.5cm,外皮褐色,密生多数须根。叶根生;叶柄长达50cm,基部扩延成叶鞘状,宽5~20mm;叶片宽椭圆形至卵形,长5~18cm,宽2~10cm,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广楔形、圆形或稍心形,全缘,两面光滑;叶脉5~7条。花茎由叶丛中抽出,长10~100cm,花序通常有3~5轮分枝,分枝下有披针形或线性苞片,轮生的分枝常再分枝,组成圆锥状复伞形花序,小花梗长短不等;小苞片披针形至线形,尖锐;萼片3,广卵形,绿色或稍带紫色,长2~3mm,宿存;花瓣倒卵形,膜质,较萼片小,白色,脱落;雄蕊6;雌蕊多数,离生;子房倒卵形,侧扁,花柱侧生。瘦果多数,扁平,倒卵形,长1.5~2mm,宽1mm,背部有两浅沟,褐色,花柱宿存。花期6~8月,果期7~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沼泽边缘或栽培。分布于东北、华东、西南及河北、新疆、河南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幼苗喜荫蔽,成株喜阳光,怕寒冷,在海拔800m以下的地区,一般都可栽培。宜选阳光充足、腐殖质丰富、而稍带粘性的土壤,同时有可靠水源的水田栽培,前作为稻或中稻,质地过砂或土温低的冷浸田不宜种植。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先培育种子,再育苗移栽。种子培育是将经过选择的中株挖出,用分芽繁殖或块茎繁殖另行栽培,收得成熟种子。播种前将种子用清水浸泡24~48小时,晾干水气,与草木灰拌和。播种期,四川在6月中旬~7月上旬,福建在7月上旬,江西在7月下旬,撒播,5天左右,大部分萌芽。一般育苗1hm2可栽种25hm2左右。移栽期一般在8月,选17~200cm的秋苗,按行株距(30~33)cm×(24~27)cm,每穴栽苗1株,苗人泥中3~4cm。
田间管理:移栽后,3~5天应及时检查,如有缺株,应重新补苗。整个生长期中,中耕除草3~4次,与施肥结合进行,用人畜粪水,也可用厩肥与尿素拌和施用。施肥前先排水,施后中耕除草,隔1~2天后灌水。宜浅水灌溉。不同阶段,掌握不同灌水深度。移栽后灌水深2~3cm,生长旺盛期灌水深3~5cm,在块茎膨大时期应减少田水,使田内呈“花花水面”。11月上旬逐渐排干。9月中旬逐渐抽出花薹和侧芽,须及时摘除。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白斑病,为害叶片,可于播种前用40%甲醛80倍液浸种5分钟,洗净晾干后播种,发病初期喷1:1:100波尔多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1000倍液,每7~10天1次,连喷2~3次。虫害有莲缢管蚜为害叶柄、嫩茎,可用化学药剂喷杀;银蚊夜蛾幼虫咬食叶片,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于移栽当年12月下旬,大部分叶片枯黄时收获,挖除块茎,除去泥土、茎叶,留下中心小叶,以免干燥时流出黑汁液,用无烟煤火炕干,趁热放在筐内,撞掉须根和粗皮。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块茎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及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
以块大、黄白色、光滑、质充实、粉性足者为佳。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外皮大多已除去,有残留的皮层通气组织,细胞间隙甚大,内侧可见1列内皮层细胞,壁增厚,木化,有纹孔。中柱通气组织中散有周木型维管束和淡黄色的油室。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
粉末特征:淡黄棕色。①淀粉粒甚多,单粒长卵形、类球形或椭圆形,直径3~14μm,脐点人字状、短缝状或三叉状;复粒由2~3分粒组成。②薄壁细胞多角形,具多数椭圆形纹孔,集成纹孔群。③内皮层细胞垂周壁弯曲,较厚,木化,有稀疏细孔沟。④油室大多破碎,完整者类圆形,直径54~110μm,分泌细胞中有时可见油滴。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甜,性冷。入热经。
(1)《贵州中草药名录》:“味甘,性寒。”
(2)《苗族药物集》:“性冷,味涩,入热经。”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人丸、散。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腹泻、腹痛泽泻10g,委陵菜10g,海金沙8g,水煎服。(《苗族医药学》)
2.治黄疸泽泻15g,茵陈30g,六月雪15g,水煎服。(《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块茎含泽泻醇(alisol)A、B、C[1~3],泽泻醇A单乙酸酯(alisol A monoacetate),泽泻醇B单乙酸酯(alisol B monoacetate),泽泻醇C单乙酸酯(alisolC monoacetate)[1~3,5,6],表泽泻醇(epialiso)A[1,2],泽泻薁醇(alismol),泽泻薁醇氧化物(alismoxide)[4],16β-甲氧基泽泻醇B单乙酸酯(16β-methoxyalisol Bmonoacetate),16β-羟基泽泻醇B单乙酸酯(16β-hydroxyalisol B monoacetate)[7],谷甾醇-3-O-硬酯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sitosterol-3-O-steroyl-β-D-glucopyranoside)[8]。还含胆碱(choline)、糖[9]及钾、钙、镁等元素[10]。
-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家免利尿试验中,当剂量为2g(生药)/kg时,其煎剂水浸膏灌胃给药则无明显利尿作用,浸膏腹腔注射给药则有显著利尿作用(P<0.01)
[1];当采用的剂量大于前者时,其煎剂灌胃给药或乙醇提取物腹腔注射给药均显利尿作用,24小时尿量分别增加18.5%和24%[2]。大鼠每只以5g灌胃给予煎剂,有显著利尿作用,且以第1小时利尿效力最大[3]。冬季产泽泻的利尿作用强于春季产泽泻,泽泻须和泽泻草根儿无利尿作用[3];泽泻生切片,麸炙泽泻、酒炙泽泻在剂量为10g(生药)/kg时,大鼠均显利尿效果,而盐炙泽泻则无利尿作用[4]。切除肾上腺的大鼠灌胃给予煎剂3g/只,同时皮下注射去氧皮质酮50μg,收集给药后5小时内的尿量,测定尿液中的钠、钾含量,其尿量及钠含量无变化,而钾含量明显增加,后者与泽泻含钾量高有关[5]。对泽泻醇类化合物的利尿作用研究表明,泽泻醇A单乙酸酯和浑浑醇B单乙酸酯30mg/kg灌胃给药,能使大鼠尿液的钠含量增加,钾含量不变;泽泻醇B还有增加尿量的倾向[6]。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兔静脉注射泽泻乙醇提取物500mg/kg,血压随即下降,平均最大下降40%,5~10分钟后逐渐回升,至30分钟血压恢复并稳定[7]。泽泻经甲醇、苯和丙酮提取的组分T10mg/kg,可使猫和兔的血压下降[8]。泽泻乙醇提取物可使由肾上腺素引起的兔离体主动脉条收缩有较缓慢的松弛作用;醉提取物水溶性部分能显著增加离体兔心的冠脉流量,对心率无明显影响,对心收缩力有轻度抑制作用[7]。泽泻中成分泽泻薁醇对生理盐水溶液中的兔离体胸主动脉条收缩和45Ca2+滞留无影响,也不影响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收缩;对高K+生理盐溶液中的收缩和45Ca2+滞留则有显著抑制作用。故认为泽泻薁醇对兔胸主动脉条的影响,主要是抑制钙离子经电压依赖的钙通道内流[9]。泽泻薁醇在10-6~10-4mol/L时能抑制离体兔耳动脉条的血管周围神经受电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其作用主要是干扰神经末梢在电刺激时释出去甲肾上腺素[10]。泽泻薁醇还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Ⅰ所引起的动脉收缩[11]。泽泻乙醇提取物小鼠腹腔注射10g(生药)/kg,未见心肌86Rb摄取量增加[7]。
3.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泽泻乙醇提取物能显著降低实验性高血脂家免或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家兔每日喂给10g(生药)/kg,共3周;大鼠每口喂给2.5g/kg,共30天][7]。泽泻醋酸乙酯提取物亦能降低实验性高血脂大鼠或正常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剂量分别为0.8g/kg及1g/kg,显效时间分别为20天及14天[7]。泽泻组分T0.5%拌入高脂饲料中喂食,能降低实验性高血脂家兔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4周后即有明显差异;12周后病理解剖表明它有减轻主动脉和肺动脉粥样硬化作用[12]。泽泻成分泽泻醇类化合物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的研究表明,高脂饲料中拌入0.1%的化合物, 10天后测定血清总胆固醇,泽泻醇A-24-乙酸酯的降脂活性最强,可降低72%;泽泻醇C-乙酸酯、泽泻醉A、泽泻醇B-23-乙酸酯也有活性[13,14]。给家兔泽泻提取物4g/d喂食3个月,能显著升高实验性高血脂家兔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含量,并显著抑制主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但对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含量不明显[15]。泽泻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环节包括抑制肠内胆固醇吸收和干扰内源性胆固醇代谢。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大鼠灌胃给予同位素标记的胆固醇-4-14C(每鼠25mg),同时给予泽泻醇A-24-乙酸酯(每鼠2.5mg),6小时内抑制吸收达34%[16];正常大鼠灌服泽泻醋酸乙酯浸膏,剂量每天1g/kg,共14天,血清总胆固醇含量由给药前79mg%下降到54mg%[7]。
4.抗脂肪肝作用 泽泻乙醇提取物10g(生药)/kg对高脂饲料喂饲引起的兔肝脏脂肪含量增高有明显降低作用[7]。1%泽泻组分T喂饲10天,对低蛋白饲料引起的SD种雄性3周龄大鼠脂肪肝有较强抑制作用;对乙基硫氨酸(ethinine)、四氯化碳引起的脂肪肝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7]。
5.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及抗炎作用 小鼠灌胃给予泽泻煎剂10g/kg、20g/kg,连续5天,能抑制小鼠碳粒廓清速率,对免疫器官重量和血清抗体IgG含量无影响;对绵羊红细胞(SRBC)所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也无影响;能明显抑制由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小鼠接触性皮炎。20g/kg能减轻二甲苯所引起的小鼠耳廓肿;抑制大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18]。
6.降血糖作用 兔皮下注射泽泻提取物6g/kg,有轻度降血糖作用,注射后3~4小时血糖降至最低点,但仅比原水平降低16%左右[19]。兔皮下注射泽泻煎剂5g(生药)/kg则未见降血糖作用[20]。小鼠腹腔注射泽泻提取物10g(生药)/kg有降低血糖的倾向,但注射20g(生药)/kg未见血糖下降,因此认为泽泻没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16]。
7.减肥作用 泽泻水煎剂20g(生药)/kg喂饲对大剂量谷氨酸钠引起的肥胖有减肥作用,能降低肥胖大鼠的Lee指数值、子宫及睾丸周围脂肪指数及血清三酰甘油含量[2]。
8.毒性 小鼠以醇提取物100g/kg灌胃,观察72小时无死亡。大鼠以醇提取物2g/kg拌于饲料中喂人,3个月后给药组体重无差别,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血红蛋白含量相似;病理检查心、肝、肾,表明心脏无明显变化,肝脏有混浊肿胀及玻璃样变性,肾脏有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上述病理变化给药组较对照组明显[7]。泽泻组分T对小鼠的LD50:静脉注射为0.78g/kg,腹腔注射为1.27g/kg,灌胃4g/kg无死亡[22]。临床使用泽泻无明显副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胃肠道反应,继续服用能自行消失;其他偶见口干、出汗、过敏性皮炎等;偶有ALT轻度升高,继续服用或停用均恢复正常[22]。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Murata T,et al.Tetra Lett,1968,(7):849
[2]Murata T,et al.Tetra Lett,1968,(1):103
[3]Murata T,et al.Chem Pharm Bull,1970,18(7):1347
[4]Oshima Y,et al.Phytochemistry,1983,22(1):183
[5]Miyamoto M,et al.C A,1969,71:113114z
[6]Fukuyama Y,C A,1989,110:199187j
[7]Geng P W,et al.Phytochemistry,1988,27(4):1161
[8]Geng P W,et al.Phytochemistry,1988,27(6):1895
[9]Kobarashi T.药学杂志(日),1960,80:1456
[10]马成龙,等.中草药,1985,16(6):4
药理
[1]饶曼人,等.中华医学杂志,1959,45(1):67
[2]邓祖藩,等.中华医学杂志,1961,47(1):7
[3]许文福.福建中医药,1963,8(1):42
[4]史久良,等.哈尔滨中医,1962,5(1):60
[5]罗厚蔚,等.南京药学院学报,1964,(10):69
[6]ヒキノヒロツ,等.生药学杂志(日),1982,36(2):150
[7]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通讯,1976,(7):314
[8]小林忠之.药学研究(日),1960,32(5):62
[9]Matsuda H,et al.Lif Science,1987,41(15):1845
[10]Matsuda H,et al.Jap J Pharmacol,1988,46:331
[11]Yamahara,et al.Chem Pharm Bull,1986,34:4422
[12]小林忠之,等.药学杂(日),1960,80:1617
[13]Muraa T,et al.Chem Pharm Bull,1970,18:1347,1354,1362,1369
[14]Iimal Y,et al.Jap J Pharmacol,1970,20:222
[15]陶晋舆,等.北京中医学报,1991,14(6):51
[16]ヒキノヒロツ.现代东洋医学(日),1986,7(2:)71
[17]小林忠之,等.药学杂志(日),1960,80:1460,1606,1612
[18]戴岳.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0):622
[19]王浴生,等.中药药理与应用.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20
[20]唐汝愚.中华医学杂志,1958,44:150
[21]戴岳,等.中成药,1992,14(2):28
[22]小林忠之,等.药学杂志(日),1960,80:1465
[23]何熹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1(2):114
现代临床研究
[1]江西省第一人民医院.新医药学杂志,1975,(2):24
[2]浙江省泽泻研究组.中草药通讯,1976,(7):31
[3]彭暾.陕西中医,1989,10(1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