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及

  • 音译名: 比狗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白及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比狗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铜仁地区
  • 药材来源: 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块茎。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 主治: 主治肺虚久咳,吐血,便血,外伤出血,痈疮肿毒,烫灼伤,肛裂,皮肤燥裂。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润肺,止血,生肌。治疗肺痨吐血,外伤出血。” (2)《湘西苗药汇编》:“止血,生肌,止痛,补肺。治肺虚咳血,刀伤,创伤出血,手足裂口,疮疖肿痛。” (3)《贵州常用草药新编》:“止血,生肌,补肺。治外伤出血,吐血,咳血,消化性溃疡穿孔,结核性瘘管,肺结核等。” (4)《贵州中草药资源》:“止血,敛肺,消肿,生肌。主治肺结核,外伤出血,皲裂,麦粒肿。” (5)《滇南本草》:“治痨伤肺气,补肺虚,止咳嗽,消肺痨咳血,收敛肺气。”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Bletilla striata (Thunb. ) Reichb.f.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 Reichb.f.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70cm。块茎三角状扁球形,肉质,肥厚,富粘性,常数个相连;茎直立。叶3~5片互生,叶片带状披针形,长8~30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长鞘状抱茎,全缘。总状花序顶生;花3~8朵,紫色或淡红色,直径3~4cm;萼片和花瓣近等长,狭长圆形,长2.5~3cm;唇瓣倒卵形,上部3裂,中裂片边缘有波状齿,先端内凹,中央具5条褶片;雄蕊与雌蕊合为蕊柱,两侧有窄翅,柱头先端着生1雄蕊,含花药块4对;子房下位,圆柱形,扭曲。蒴果圆柱形,长约3.5cm,直径约1cm,两端稍尖,具6纵肋。花期4~5月,果期7~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野、山谷较潮湿处。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贵州、四川、云南、河北、陕西、山西、甘肃、台湾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喜温和气候,不耐寒。应选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破土壤栽培。2月或8月将假鳞茎分成小块,每块具芽1~2个,按行株距30cm×20cm穴栽,每穴1个。生长期追肥2~3次,冬季需盖土或马粪防寒。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蒸煮至内无白心,撞去粗皮,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呈不规则扁圆形或菱形,有2~3分歧似掌状,长1.5~5cm,厚0.5~1.5cm。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细皱纹,上面有突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以茎痕为中心,有数个棕褐色同心环纹,环上残留棕色点状的须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半透明,角质样,可见散在的点状维管束。粗粉遇水即膨胀,有显著粘滑感,水浸液呈胶质样。无臭,味苦,嚼之有粘性。 以个大、饱满、色白、半透明、质坚实者为佳。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黄白色。①含糊化淀粉粒的薄壁细胞多呈不规则的碎块,遇碘液显蓝色。②粘液细胞甚大,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至380μm,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针晶长18~88μm。③表皮细胞表面观行状不规则,垂周壁深波状弯曲,壁厚3~6μm,木化或微木化,孔沟明显,平周壁具稀疏短缝状纹孔;断面观类方形,被较厚的角质层。④下皮细胞类多角形,壁稍弯曲,有的连珠状增厚,木化。⑤纤维长梭形,壁木化,具斜纹孔或相交成人字形;纤维束周围细小类方形细胞含类圆形硅质块。此外,有梯纹、具缘纹孔及螺纹导管。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约2g,加水20ml,在沸水中热浸30分钟,滤过,滤液进行下列试验:①取热水提取液1ml,加入新配制的碱性酒石酸铜试剂5~6滴,在沸水浴中加热5分钟,产生棕红色化亚铜沉淀。②取热水提取液1ml,加5%α-萘酚乙醇溶液3滴,摇匀,沿着试管壁缓缓加入浓硫酸0.5ml,在试液界面处形成紫红色环(检查糖类)。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冷。入热经。 (1)《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冷,味苦,入热经。” (2)《湘西菌药汇编》:“苦,平,微寒。” (3)《贵州常用草药新编》:“味苦、甘,性凉。” (4)《贵州草药》:“味苦,性平。” (5)《滇南本草》:“味辛、平,性微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研末,每次1.5~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涂。
  • 考证: /
  • 制剂: 貂胰防裂膏:由紫草白及玉竹等数味药组成。养血润肤,活血化瘀,营护肌肤。用于皮肤保健,防治皮肤皲裂、粗糙老化。(《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
  • 选方: 1.治肺痨吐血白及60g,百合60g,红糖30g,药先煎,后入红糖熬成胶状,每服1茶匙。(《湘西苗药汇编》) 2.治肺痨吐血白及15~30g,水煎服。 3.治肺结核白及10g,四块瓦7g,鱼腥草10g,观音草10g,一口血5g,水煎服。 4.治外伤出血鲜白及适量,捣烂外敷患处。(2~4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5.治痨咳平地木、十大功劳根(或叶)、白及等量,共研末,开水吞服,每次3g,1日3次。 6.治肺痨葎草白及各63g,共研成粉,用蜂蜜水吞服,每服5g,1日3次。 7.治肺痈、咳臭痰独脚莲白及、柿霜各31g,上药共炕干,研末拌匀,老颧草煎水送服。每日3次,每次服1.6g。 8.治风湿疼痛三角风透骨香杜鹃花科植物云南百珠树)、千里光、八角风、红禾麻伸筋草、鬼灯檠、白及各31g,上药共熬成浸膏,涂纱布上敷痛处。 9.治挑针(麦粒肿)白及适量。磨人乳,涂患处。 10.治预防麻疹白及花藤、一朵花、车前草、水三七各10g。于麻疹流行时,水煎服,连服3剂。 11.治肺痨、咯血白及156g。研末细粉。童便吞服,每日3次,每次3g。久服有效。(5~11方选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12.治胃痛鸡蛋壳15g,救必应9g,白及9g,石菖蒲3g,共研细粉,每日服两次,饭后服。(《常用中草药手册》) 13.治外伤出血用见血飞白及独脚莲以3:1:1比例制成粉剂,每日服3次。(《贵州中草药方剂汇编》)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含联苄类化合物[1,2],二氢菲类化合物[1,2,3],联菲类化合物:白及联菲(blestriarene)A、B、C[4],白及联菲醇(blestrianol)A、B、C[5],双菲醚类化合物[6,7],二氢菲并吡喃类化合物[8],具螺内酯的菲类衍生物[9],菲类糖苷化合物[10],苄类化合物[4],蒽类[2]及酸类、醛类成分[1]等。新鲜块茎还含葡配甘露聚糖[11~14]。
  • 药理作用: 1.止血作用  实验研究证明,白及块根浸出液制成膜,覆盖实验动物的创伤表面,可使出血停止。1%白及液0.5ml注入蛙下腔静脉,可使血细胞聚集,形成人工血栓[1]。并且白及对健康人血也有促进凝血作用,且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其促凝机制可能与抑制纤溶蛋白及轻度增强血小板因子Ⅲ的活性有关[2]。 2.对粘膜的保护作用  1%的白及煎剂1.5ml/只,大鼠灌胃给药,能明显减轻由盐酸引起的大鼠的胃粘膜损伤,但对胃液分泌量、胃液总酸度均无明显影响。进一步研究证明其作用机理不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而可能是通过刺激胃粘膜合成和释放内源性前列腺素实现的[3]。 3.抗肿瘤作用  白及块茎中含量较多的粘液质对由二甲氨基偶氮苯(DAB)诱发的大鼠肝癌具有明显的预防及治疗作用[4,5]。 4.抗菌作用  白及水浸剂在试管内具有较明显的抗菌作用,能抑制革兰阳性菌、人型结核杆菌[6]、枯草杆菌和加得那诺卡菌,对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和须发癣菌有较弱的抑制作用[7]。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Takagi S,et al.Phytochemistry,1983,22(4):1011 [2]Yamaki M,et al.Phytochemistry,1991,30(8):2759 [3]Yamaki M,et al.Phytochemistry,1990,29(7):2285 [4]Yamaki M,et al.Phytochemistry,1989,28(12):3503 [5]Bai  L,et al.Phytochemistry,1991,30(8):2733 [6]Bai  L,et al.Phytochemistry,1990,29(4):1259 [7]Yamaki M,et al.Phytochemistry,1992,31(11):3985 [8]Yamaki M,et al.Phytochemistry,1993,32(2):427 [9]Yamaki M,et al.Phytochemistry,1993,33(6):1497 [10]Yamaki M,et al.Phytochemistry,1993,34(2):535 [11]Otsuki T,Acta Phytochim(Japan),1937,10:11 [12]Tomoda M,et al.Chem Pharm Bull,1972,21(12):2667 [13]Tomoda M,et al.Chem Pharm Bull,1974,22(11):2710 [14]Tomoda M,et al.Chem Pharm Bull,1976,24(8):1807 药理 [1]马霄,等.中华医学杂志,1964,50(4):246 [2]宋善俊,等.武汉医学院学报,1977,(6):87 [3]耿志国,等.中草药,1990,21(2):24 [4]武汉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武汉医学院学报,1978(2):116 [5]武汉医学院药学系中草药教研室,等.白及抗肿瘤研究简报,1978,(2):115 [6]王岳,等.植物学报,1953,2(2):312 [7]Yamaki M,et al.Phytochemistry,1989,28(12):3503 现代临床研究 [1]熊楚蘅.临床内科杂志,1988,(1):39 [2]孔照遐,等.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87,22(4):319 [3]锦州市结核病防治院.中国防痨,1960,(2):75 [4]西华山钨矿职工医院.中华结核病科杂志,1959,7(2):149 [5]龙宣战,等.中国肛肠病杂志,1989,(4):38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