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洛替尼胶囊

药品说明书

【说明书修订日期】

核准日期:2009年07月14日
修改日期:2010年06月05日  2010年08月31日  2010年09月29日
          2010年11月24日  2011年09月02日  2012年02月21日
          2012年05月23日  2012年10月23日  2013年04月11日
          2013年10月10日  2013年12月27日  2014年03月21日
          2014年04月03日  2014年05月05日  2015年06月09日
          2016年07月15日  2016年11月07日  2017年05月27日
          2017年09月13日  2018年05月22日  2019年11月02日

【警告】

警示语:QT间期延长和猝死
已经有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患者猝死的报告。尼洛替尼不可用于低血、低血或长QT综合征的患者。在使用尼洛替尼以前必须纠正低和低,并定期进行监测。避免合用已知的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和CYP3A4的强效抑制剂。在给药前2小时和给药后1小时避免进食。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建议减量。在开始给药前、开始给药后7天以及之后时间里定期进行ECG检查以监测QTc,并且在任何时候进行剂量调整时也应如此。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 尼洛替尼胶囊
商品名称:达希纳Tasigna
英文名称:Nilotinib Capsules
汉语拼音:Niluotini Jiaonang

【成份】

本品活性成份为尼洛替尼
化学名称:4-甲基-N-[3-(4-甲基-1氢-咪唑-1-基)-5-(三氟甲基)苯基]-3-[(4-吡啶-3-基嘧啶-2-基)氨基]苯甲酰胺单盐酸盐一水合物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28H22F3N7O·HCl·H2O
分子量:583.99

【性状】

本品内容物为白色至黄色粉末。

【适应症】

用于治疗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Ph+CML)慢性期成人患者及2岁以上的儿童患者。
用于对既往治疗(包括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Ph+CML)慢性期或加速期成人患者以及慢性期2岁以上的儿童患者。

【规格】

(1)50mg;
(2)150mg;
(3)200mg(以尼洛替尼计)

【用法用量】

    本品的初始治疗应该在对CML患者有治疗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
    新诊断的Ph+CML慢性期成人患者
    本品的推荐剂量为300mg每日两次口服。只要患者持续受益,本品治疗应持续进行。
    已获得持续深度分子学反应(MR4.5)新诊断为Ph+CML-CP的成人患者用量
    既往接受本品300mg每日两次治疗至少3年的Ph+CML-CP患者,如果在终止治疗之前的深度分子学反应持续至少1年,可考虑终止治疗。应该由具有CML患者治疗经验的医师来启动本品的停药程序(见【注意事项】、【临床试验】)。
    在1年内必须每月监测一次符合停药条件的患者的BCR-ABL转录本水平及其全血细胞计数和分类,随后在第2年每6周监测一次,其后则每12周监测一次。必须以经确认的根据国际量表(IS)测量分子学反应水平灵敏度至少为MR4.5的定量诊断检测来监测BCR-ABL转录本水平。
    对于在无治疗阶段丧失MR4.0、但是未丧失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的患者,应每2周监测一次BCR-ABL转录本水平,直到BCR-ABL水平恢复到MR4.0至MR4.5范围内。对于至少4次连续测量BCR-ABL水平维持在MMR至MR4.0之间的患者可以返回到原始监测时间表。
    丧失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的患者必须在得知出现丧失反应后4周内重新开始治疗。应该以300mg每日两次的剂量重新开始治疗,或者如果患者在终止治疗之前已下调治疗剂量,则以400mg每日一次的减低剂量重新开始本品治疗。每月监测一次重新使用本品的患者的BCR-ABL转录本水平,直到重新获得主要分子学反应(见【注意事项】、【临床试验】)。
    耐药或不耐受的Ph+CML慢性期或加速期成人患者
    本品的推荐剂量为400mg每日两次口服。只要患者持续受益,本品治疗应持续进行。
    对伊马替尼不耐受的定义是:尽管采用了最佳支持治疗,在任何剂量和/或治疗期间,患者仍由于3或4级不良事件的持续存在而中止伊马替尼治疗;或者,尽管采用了最佳支持治疗,与伊马替尼治疗相关的2级不良事件仍持续时间≥1个月,或反复发生超过3次,不论是否剂量减少或中止治疗。
    推荐剂量为每日2次,间隔约12小时,不得与食物一起服用。在服药前至少2小时以及服药后至少1小时内不得进食。
    胶囊应用水完整吞服,不应咀嚼或吮吸,不应打开胶囊。手接触胶囊后应立即清洗。小心不要吸入胶囊中的任何粉末(比如胶囊损坏),也不要让药粉接触皮肤或粘膜。如果发生皮肤接触,用肥皂和水清洗局部。如果眼睛接触了药粉,用水冲洗。如果胶囊中的药粉撒出,应该用手套和可弃去的湿毛巾擦去,置于密封的容器中正确丢弃。
    对于不能吞咽胶囊的患者,可以把胶囊的内容物与一茶匙的苹果酱混合在一起,混匀后应立即服用。苹果酱不能超过一茶匙,同时不能食用除了苹果酱以外的其他食物。(见【注意事项】)。
    应遵医嘱治疗。但如果错过给药,患者不得另外补充剂量,而是按照处方服用下一次剂量。
    如果临床需要,本品可与造血生长因子如EPO或G-CSF联合使用,也可与羟基脲或阿那格雷联用。
    既往伊马替尼治疗后接受本品治疗且已取得持续深度分子学反应(MR4.5)的Ph+CML-CP成人患者用量
    既往接受本品治疗至少3年的Ph+CML-CP患者,如果在终止治疗之前的深度分子学反应持续至少1年,可考虑终止治疗。应该由具有CML患者治疗经验的医师来启动尼洛替尼的停药程序(见【注意事项】、【临床试验】)。
    在1年内必须每月监测一次符合停药条件的患者的BCR-ABL转录本水平及其全血细胞计数和分类,随后在第2年每6周监测一次,其后则每12周监测一次。必须以经确认的根据国际量表(IS)测量分子学反应水平灵敏度至少为MR4.5的定量诊断检测来监测BCR-ABL转录本水平。
    确认丧失MR4.0(相隔至少4周的两次连续测定显示丧失MR4.0)或丧失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的患者必须在得知丧失反应后4周内重新开始治疗。应该以300mg或400mg每日两次的剂量重新开始本品治疗。每月监测一次重新使用本品治疗的患者的BCR-ABL转录本水平,直到重新取得之前的主要分子学反应或MR4.0(见【注意事项】、【临床试验】)。
    新诊断的Ph+CML慢性期2岁以上儿童患者;对既往治疗(包括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Ph+CML慢性期2岁以上的儿童患者
    儿童患者尼洛替尼胶囊的推荐剂量为230mg/m2,每日两次口服,四舍五入至最接近50mg整数倍的剂量(最大单次给药剂量为400mg)(见表1)。如果需要,通过不同含量的尼洛替尼胶囊组合达到所需的剂量。只要观察到了临床获益,或在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前,均可继续治疗。
    没有2岁以下儿童患者的治疗经验。
    表1尼洛替尼胶囊的儿童给药(每次230mg/m2,每日两次;最大单次给药剂量为400mg)
体表面积(BSA) 单次给药剂量 每日总剂量
≤0.32m2 50mg 100mg
0.33-0.54m2 100mg 200mg
0.55-0.76m2 150mg 300mg
0.77-0.97m2 200mg 400mg
0.98-1.19m2 250mg 500mg
1.20-1.41m2 300mg 600mg
1.42-1.63m2 350mg 700mg
≥1.64m2 400mg 800mg
监测建议和剂量调整
    对接受本品的患者,应该根据医生的判断进行一定频率的实验室检查。
    在最初的2个月,应每隔2周做一次全血细胞计数,之后可每个月检测一次。应定期检查生化。
    应定期或当治疗发生改变时对本品治疗在Ph+CML患者中的应答情况进行监测,以确定疗效欠佳、对治疗无应答、患者依从性不佳或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监测结果应指导恰当管理CML。
    建议在开始本品治疗前进行基线心电图检查,在7天后和有任何临床指征时再进行心电图检查。在本品给药前必须纠正低血症或低血症,在治疗期间必须对的血药浓度进行定期检测,尤其是对于有电解质异常风险的患者而言更应该严密监测(见【注意事项】)。
    已有本品治疗中的总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报告。在开始本品治疗前应进行血脂检测,并且在开始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及慢性治疗期间至少每年进行血脂评估。
    已有本品治疗中的血糖水平升高报告(见【注意事项】)。在开始本品治疗前应进行血糖评估,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监测。
    由于可能发生溶瘤综合征(TLS),建议在开始本品治疗前,纠正有临床表现的脱水并治疗高尿酸血症(见【不良反应】)。
    如果心电图显示QTc>480毫秒,则应停止服用本品,及时检测血清,如果血清低于正常值低限,则应补充使之达到正常范围,并必须检查合并用药的情况;如果QTcF恢复到<450毫秒,并与基线值相差不超过20毫秒,则可在2周内恢复本品先前的剂量;如果2周后,QTcF在450毫秒和480毫秒之间,则成人剂量应降低至400mg每日一次,儿童剂量降低至230mg/m2每日一次;如果成人剂量降低至400mg每日一次,儿童剂量降低至230mg/m2每日一次,QTcF仍>480毫秒,则应停止使用本品。任何一次的剂量调整,均应在7天后复查心电图。
    由于与潜在白血病不相关的血液学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有时候可能需要暂时停止本品和/或降低其剂量,见表2。
表2  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而进行的剂量调整
新诊断的慢性期CML成人患者的剂量为300mg每日两次
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期CML成人患者的剂量为400mg每日两次
ANC*<1×109/L
和/或血小板计数<50×109/L
1.停止使用本品,对血细胞计数进行监测。
2.如果2周内ANC>1×109/L和/或血小板>50×109/L,则恢复之前剂量。
3.如果血细胞计数仍然很低,可能需要将剂量减少至400mg每日一次。
耐药或不耐受的加速期CML成人患者的剂量为400mg每日两次 ANC*<0.5×109/L和/或血小板计数<10×109/L 1.停止使用本品,对血细胞计数进行监测。
2.如果2周内ANC>1×109/L和/或血小板>20×109/L,则恢复之前剂量。
3.如果血细胞计数仍然很低,可能需要将剂量减少至400mg每日一次。
新诊断的慢性期CML儿童患者的剂量为230mg/m2每日两次
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期CML儿童患者的剂量为230mg/m2每日两次
ANC*<1.0×109/L和/或血小板计数<50×109/L 1.停止使用本品,对血细胞计数进行监测。
2.如果2周内ANC>1.5×109/L和/或血小板>75×109/L,则恢复之前剂量。
3.如果血细胞减少持续2周以上,可能需要将剂量减少至230mg/m2每日一次。
4.如果减量后发生血细胞减少,请考虑停止治疗。
*ANC=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如果出现有显著临床意义的中度或严重的非血液学毒性:应该中止服药,严密监测患者并且给予相应治疗。对于成人患者,如果先前剂量为300mg每日两次(新诊断的Ph+CML慢性期)或400mg每日两次(耐药或不耐受的Ph+CML慢性期或加速期),一旦毒性缓解,可以恢复400mg每日一次的剂量;若既往剂量为400mg每日一次,则应停止治疗;如果临床上适合,可以考虑将剂量逐步恢复至300mg(新诊断的Ph+CML慢性期)或400mg(耐药或不耐受的Ph+CML慢性期或加速期),每日两次。对于儿童患者,如果先前剂量为230mg/m2每日两次,一旦毒性缓解,则可以恢复230mg/m2每日一次的剂量;如果先前剂量为230mg/m2每日一次,则停止治疗;如果临床上合适,可以考虑将剂量重新增加至230mg/m2,每日两次。
    血清脂肪酶升高:成人患者如果出现3~4级血清脂肪酶升高,剂量应降低至每日一次,每次400mg或中止给药。儿童患者则必须中断治疗,直至事件恢复至≤1级。此后,如果既往剂量为230mg/m2每日两次,则治疗可以恢复至230mg/m2每日一次。如果既往剂量为230mg/m2每日一次,则应终止治疗。应每月监测血清脂肪酶或遵医嘱。
    胆红素和肝转氨酶升高:成人患者如果出现3~4级胆红素升高,剂量应降低至每日一次,每次400mg或中止给药。对于儿童患者,出现≥2级胆红素升高或≥3级肝转氨酶升高,必须中断治疗,直至事件恢复至≤1级。此后,如果既往剂量为230mg/m2每日两次,则可以230mg/m2每日一次的剂量恢复治疗。如果既往剂量是230mg/m2每日一次,并且恢复至≤1级所花费的时间超过28天,则应终止治疗。应每月监测胆红素和转氨酶或遵医嘱。
    避免同时使用强效CYP3A4抑制剂(例如,酮康唑伊曲康唑克拉霉素,阿他那韦,茚地那韦,奈法唑酮,那非那韦,利托那韦沙奎那韦,泰利霉素,伏立康唑等)。葡萄柚产品也可增加尼洛替尼的血药浓度,应避免食用。如果需要应用任何上述药物治疗,建议中止本品治疗。如果患者必须同时使用强效CYP3A4抑制剂,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对于耐药或不耐受的Ph+CML患者,考虑将剂量减少至300mg每日一次,对于新诊断的Ph+CML慢性期患者,剂量减至200mg每日一次。然而,在应用强效CPY3A4抑制剂的患者中尚无该剂量调整的临床数据。如果中断应用强效抑制剂,在本品剂量上调至适用剂量前应经过一个洗脱期。对不能避免使用强效CYP3A4抑制剂的患者,应对QT间期延长进行密切的监测。
    避免同时应用强效CYP3A4诱导剂(例如,地塞米松,苯妥英,卡马西平利福平利福布汀,利福喷汀,苯巴比妥)。患者还应避免服用贯叶连翘,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降低本品的浓度。根据本品的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当与这些药物同时给药时,增加本品的剂量不可能补偿药物暴露的降低。
特殊剂量推荐
    儿童患者(小于18岁)
    在2岁到小于18岁的儿童患者中已确立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见【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临床试验】)。没有2岁以下的儿童患者和Ph+CML加速期或急变期(BC)的儿童患者的经验。
    老年患者
    临床研究(新诊断的Ph+CML慢性期及耐药或不耐受的Ph+CML慢性期或加速期)中大约有12%-30%的受试者为65岁或以上患者。与18-65岁年龄组的成人受试者相比较,在≥65岁的患者中没有观察到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的差异。对超过65岁的患者,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剂量调整。
    肾损害患者
    尚未在肾损害患者中进行的临床研究。
    本品及其代谢产物只有少部分经肾排泄,所以预计肾损害患者并不会出现总体清除率的降低。对肾损害患者,不需要进行剂量调整。
    肝损害患者
    对转氨酶超过正常值2.5倍或胆红素升高超过正常值1.5倍的肝损害患者,不推荐本品治疗。(见【注意事项】)
    如果可能,考虑替代疗法;若必须使用尼洛替尼胶囊,伴有肝损害患者应考虑剂量减少,见表3。
    表3:成人基线肝损害患者的剂量调整
新诊断的Ph+CML慢性期 轻度,中度或重度* 起始给药方案为200mg每日两次,接着根据耐受性逐渐增大剂量至300mg每日两次
耐药或不耐受的Ph+CML慢性期或加速期 轻度或中度* 起始给药方案为300mg每日两次,接着根据耐受性逐渐增大剂量至400mg每日两次。
重度* 起始给药方案为200mg每日两次,接着逐渐增大剂量至300mg每日两次,然后根据耐受性增大剂量至400mg每日两次。
    *轻度=轻度肝损害(Child-Pugh A级);中度=中度肝损害(Child-Pugh B级);重度=重度肝损害(Child-Pugh C级)。

【不良反应】

    安全性特征摘要
    尼洛替尼的安全性基于一项随机化、开放标签、活性对照剂、Ш期试验中的新诊断的Ph+CML慢性期患者和另一项研究中的耐药或不耐受的Ph+CML慢性期和加速期患者的数据,这些数据是收载适应症的基础。还给出了来自两项尼洛替尼治疗终止研究以及来自一项在伊马替尼疗效欠佳的慢性期Ph+CML患者中进行的Ⅲ期研究的安全性信息。
    新诊断的Ph+CML慢性期成人患者
    以下所报告的数据反应了一项Ⅲ期随机临床研究中的本品暴露情况,该研究以新诊断的慢性期Ph+CML患者为对象,研究中这些患者接受推荐的300mg每日两次剂量(n=279)。治疗中位时间为60.5个月(范围0.1-70.8个月)。
    最常见报告的(≥10%)非血液学药品不良反应为皮疹、瘙痒、头痛、恶心、疲劳、脱发、肌肉疼痛和上腹部疼痛。大多数药品不良反应为轻度或中度(1级或2级)。据观察,不常见(<10%且≥5%)不良反应有:便秘腹泻、皮肤干燥、肌肉痉挛、关节痛、腹部疼痛、周围水肿、呕吐和虚弱,这些不良反应都为轻度至中度,易控制且一般都不需要降低剂量。在接受本品300mg每日两次治疗的患者中,不论因果关系如何,分别有2%和<1%的患者出现胸腔和心包积液。3%的患者出现胃肠道出血。
    在接受本品300mg每日两次的推荐剂量组中观察到,稳态下的一段时间内的QTcF间期平均值与基线时相比发生变化为6毫秒。在本品400mg每日两次组及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中,稳态下的一段时间内的QTcF间期平均值变化分别为6毫秒和3毫秒。在任何治疗组中,无患者的绝对QTcF>500毫秒,且未观察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在5位患者中观察到使用研究药物时与基线时相比QTcF间期变化为60毫秒(1例在300mg每日两次治疗组,4例在400mg每日两次治疗组)。
    在治疗过程中,任何治疗组中都没有患者出现LVEF<45%。同时,所有患者的LVEF与基线时相比降低程度都低于15%。
    任何治疗组都没有报告有猝死。
    在本品300mg每日两次组,血液学药物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症(18%)、中性粒细胞减少(15%)、及贫血(8%)。生化不良反应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24%),高胆红素血症(16%),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2%),脂肪酶升高(11%),血胆红素升高(10%),高血糖症(4%),高胆固醇血症(3%)以及高甘油三酯血症(<1%)。3/4级实验室异常见表5。
    观察到10%的患者由于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治疗终止。
    耐药或不耐受的Ph+CML-CPCML-AP成人患者
    以下数据来自于一项458例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321例)或加速期(137例)患者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开放、多中心研究。这些患者对包括伊马替尼在内的既往至少一种治疗耐药或不耐受。不论因果关系怎样,因不良事件而导致试验终止的患者在慢性期组中为16%,在加速期组中为10%。
    最常见的(在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和加速期两个群组中共≥10%)与药物相关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是皮疹、瘙痒症、恶心、疲劳、头痛便秘腹泻、呕吐、肌肉痛。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度至中度。脱发、肌肉痉挛、食欲减退、关节痛、骨痛、腹痛、外周性水肿及乏力相对较少见(<10%且≥5%),为轻度至中度(1级或2级)。
    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患者中有<1%的患者出现了胸膜和心包渗出以及体液潴留并发症。有<1%的患者发生了心脏衰竭。分别有1%和<1%的患者报告了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出血。
    此次研究中观察到有4例患者(<1%)的QTcF超过了500毫秒。没有观察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暂时的或持续的)。
    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症(31%)、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7%)和贫血(14%)。3/4级的实验室检查异常见表格5。
    该研究观察到16%的慢性期患者和10%的加速期患者由于药物不良反应而导致治疗终止。
    伊马替尼治疗后未获得大于或等于4.5个对数级下降的分子学反应的Ph+CML-CP成人患者中
    下文报告数据来自一项随机、开放性、Ⅲ期研究,诊断为Ph+CML-CP的成年男性和女性患者在经过2年的伊马替尼治疗之后接受了48个月的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给药或者伊马替尼400mg或600mg每日一次给药治疗。随机分配至伊马替尼组的患者接受了与随机分组之前一致的伊马替尼剂量。尼洛替尼组以及伊马替尼组400mg和600mg组的中位暴露时间分别为47.2个月、37.0个月和26.7个月。
    在尼洛替尼组至少20%的患者报告的不良反应并且比伊马替尼组患者更多报告的药物不良反应为头痛、皮疹和瘙痒。与伊马替尼组患者相比,更高比例的尼洛替尼组患者报告了导致停药的AE和需要调整剂量/中断给药的AE。尼洛替尼治疗后常报告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
    至48个月的截止日期为止,已经观察到了3起治疗中死亡事件(尼洛替尼组2起、伊马替尼组1起)。3名患者在停用研究药物后28天之外死亡(尼洛替尼组1名、伊马替尼组2名)。
    在第8天,在4名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患者中观察到QTc间期>450毫秒。无患者QTc间期>480毫秒。8名患者(7.9%)报告了QTc间期相对于基线延长>30毫秒。尼洛替尼组患者没有出现QTc间期延长>60毫秒。
    表4显示了在尼洛替尼的任何临床研究中至少有5%的成人患者报告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不包括实验室异常)。按发生频率排序,最常见的在先。各频率组内,药物不良反应按严重性降序分布。此外,各药物不良反应相应的频率分类使用下述定义(CIOMS Ⅲ):十分常见(≥1/10)或常见(≥1/100,<1/10)。频率以研究中所有尼洛替尼组最高的发生率为依据,精确到百分比的小数点后一位。
表4非血液学不良反应(≥5%全部病人)
      新诊断的Ph+CML慢性期
      60个月分析
      尼洛替尼
300mg
每日两次
尼洛替尼
400mg
每日两次
伊马替尼
400mg
每日一次
尼洛替尼
300mg
每日两次
尼洛替尼
400mg
每日两次
伊马替尼
400mg
每日一次
      所有分级(%) 34级(%)
系统器官分类 频率 不良反应 N=279
%
N=277
%
N=280
%
N=279
%
N=277
%
N=280
%
代谢和营养疾病 常见 食欲降低1 4 4 3 0 0 0
神经系统疾病 十分常见 头痛 16 22 10 2 1 <1
胃肠道疾病 十分常见 恶心 14 21 35 <1 1 <1
十分常见 便秘 10 7 3 0 <1 0
十分常见 腹泻 9 7 31 <1 0 3
十分常见 呕吐 6 9 19 0 1 0
十分常见 上腹部疼痛 10 9 8 1 0 <1
常见 腹痛 6 6 4 0 <1 0
常见 消化不良 5 5 6 0 <1 0
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 十分常见 皮疹 33 39 14 <1 3 2
十分常见 瘙痒 18 16 5 <1 <1 0
十分常见 脱发 10 14 6 0 0 0
十分常见 皮肤干燥 10 12 5 0 0 0
  常见 红斑 3 6 3 0 0 0
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 十分常见 肌痛 10 12 13 <1 <1 <1
常见 关节痛 8 10 8 <1 0 <1
常见 肌肉痉挛 9 9 30 0 <1 1
常见 骨痛 4 5 4 0 <1 <1
常见 四肢疼痛 5 3 8 <1 <1 <1
全身异常和给药部位不适 十分常见 疲劳 12 11 13 0 <1 1
常见 衰弱 9 5 9 <1 <1 0
常见 外周水肿 5 7 18 <1 0 0
 
      耐药或不耐受的Ph+CML慢性期或加速期
      24个月分析
      本品
400mg每日两次
      所有分级
(
%)
3/4
(%)
CML-CP 34
(
%)
CML-AP 34
(
%)
系统器官分类 频率 不良反应 N=458
%
N=458
%
N=321
%
N=137
%
代谢和营养疾病 常见 食欲降低1 8 <1 <1 0
神经系统疾病 十分常见 头痛 15 1 2 <1
胃肠道疾病 十分常见 恶心 20 <1 <1 <1
十分常见 便秘 12 <1 <1 0
十分常见 腹泻 11 2 2 <1
十分常见 呕吐 10 <1 <1 0
十分常见 上腹部疼痛 5 <1 <1 0
常见 腹痛 6 <1 <1 <1
常见 消化不良 3 0 0 0
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 十分常见 皮疹 28 1 2 0
十分常见 瘙痒 24 <1 <1 0
十分常见 脱发 9 0 0 0
十分常见 皮肤干燥 5 0 0 0
常见 红斑 5 <1 <1 0
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 十分常见 肌痛 10 <1 <1 <1
常见 关节痛 7 <1 1 0
常见 肌肉痉挛 8 <1 <1 0
常见 骨痛 6 <1 <1 0
常见 四肢疼痛 5 <1 <1 <1
全身异常和给药部位不适 十分常见 疲劳 17 1 1 <1
常见 衰弱 6 0 0 0
常见 外周水肿 6 0 0 0
1.也包括首选术语厌食
表中的百分比四舍五入为整数。但是精确到百分比的小数点后一位以确定发生频率至少为5%的术语,并根据频率类别将术语分类。
来自临床研究的其它资料
    以下是在尼洛替尼临床研究成人患者中报告的发生频率小于5%的不良反应(常见:≥1/100~<1/10;偶见:≥1/1000~<1/100;单发事件以发生频率未知报告)。对于实验室异常,也报告了未包括在表2中的十分常见事件(≥1/10)。根据临床相关关系将这些不良反应包括在每个分类中,并以其严重性的降序排列。不良反应来自于两项临床研究:1、对新诊断的Ph+CML慢性期的60个月分析。2、对耐药或不耐受的Ph+CML慢性期或加速期的24个月分析。
    成人患者在临床研究中报告的不良反应。
    感染和侵染
    常见:毛囊炎、上呼吸道感染(包括咽炎、鼻咽炎、鼻炎)
    偶见:肺炎支气管炎、尿路感染、疱疹病毒感染、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胃肠炎
    发生频率未知:败血症、皮下脓肿、肛门脓肿、疔、足癣、乙肝病毒再激活
    良性、恶性肿瘤及性质未明肿瘤
    常见:皮肤乳头状瘤
    发生频率未知:口腔乳头状瘤、副蛋白血症
    血液和淋巴系统异常
    常见: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
    发生频率未知:血小板增多、白细胞增多
    免疫系统异常
    发生频率未知:超敏反应
    内分泌异常
    偶见: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
    发生频率未知: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
    代谢和营养失衡
    十分常见:低磷血症(包括血磷下降)
    常见:电解质紊乱(包括低血症、高血症、低血症、低血症、低血症、高血症、高磷酸盐血症)、糖尿病、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
    偶见:痛风、脱水、食欲增加、血脂异常
    发生频率未知:高尿酸血症、低血糖
    精神异常
    常见:抑郁、失眠、焦虑
    发生频率未知:定向障碍、意识模糊状态、健忘、烦躁
    神经系统异常
    常见:头晕、周围神经病变、感觉减退、感觉异常
    偶见:颅内出血、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偏头痛、意识丧失(包括晕厥)、震颤、注意力不集中、感觉过敏
    发生频率未知:脑血管意外、基底部动脉狭窄、脑水肿、视神经炎、嗜睡、感觉迟钝、不宁腿综合征
    眼部异常
    常见:眼出血、眶周水肿、眼瘙痒、结膜炎、眼干(包括干眼病)
    偶见:视觉障碍、视力模糊、视敏度下降、眼睑水肿、闪光幻觉、充血(巩膜、结膜、眼部)、眼刺激、结膜出血
    发生频率未知:视乳头水肿、复视、畏光、眼睛肿胀、眼睑炎、眼痛、脉络膜视网膜病、过敏性结膜炎、眼表疾病
    耳和迷路异常
    常见:眩晕
    发生频率未知:听觉损伤、耳痛、耳鸣
    心脏异常
    常见:心绞痛、心律不齐(包括房室传导阻滞、心脏扑动、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悸、心电图QT间期延长
    偶见: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疾病、心脏杂音、心包积液、发绀
    发生频率未知:心室功能不全、心包炎、射血分数下降
    血管异常
    常见:高血压、潮红
    偶见:高血压危象、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间歇性跛行、肢体动脉狭窄、血肿、动脉硬化
    发生频率未知:出血性休克、低血压、血栓形成、周围动脉狭窄
    呼吸系统,胸廓和纵隔异常
    常见: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鼻衄、咳嗽、发声困难
    偶见:肺水肿、胸腔积液、间质性肺病、胸膜疼痛、胸膜炎、咽喉疼痛、咽喉刺激
    发生频率未知:肺动脉高压、喘息、口咽痛
    消化系统异常
    常见:胰腺炎、腹部不适、腹胀、消化不良、味觉障碍、胃肠胀气
    偶见:胃肠道出血、黑便、口腔溃疡、胃食管反流、口腔炎、食管痛、口干、胃炎、牙齿敏感
    发生频率未知:胃肠道溃疡穿孔、腹膜后出血、呕血、胃溃疡、溃疡性食管炎、肠梗阻、小肠结肠炎、痔疮、食管裂孔疝、直肠出血、牙龈炎
    肝胆系统异常
    十分常见:高胆红素血症(包括血胆红素升高)
    常见:肝功能异常
    偶见:肝毒性、中毒性肝炎、黄疸
    发生频率未知:胆汁淤积、肝肿大
    皮肤和皮下组织异常
    常见:盗汗、湿疹、荨麻疹、多汗、挫伤、痤疮、皮炎(包括过敏性、剥脱性和痤疮样)
    偶见:剥脱性皮疹、药疹、皮肤疼痛、瘀斑、面部水肿
    发生频率未知:屑病、多形性红斑、结节性红斑、皮肤溃疡、手足口病、瘀点、光过敏、水泡、皮肤囊肿、皮脂腺增生、皮肤萎缩、皮肤褪色、皮肤剥脱、皮肤色素沉着、皮肤增生、角化过度
    肌肉骨骼系统
    常见:肌肉骨骼性胸痛、肌肉骨骼疼痛、背痛、颈痛、侧腹部痛、肌无力
    偶见:肌肉骨骼僵硬、关节肿胀
    发生频率未知:关节炎
    肾和泌尿系统异常
    常见:尿频
    偶见:排尿困难、尿急、夜尿
    发生频率未知:肾衰竭、血尿、尿失禁、色素尿
    生殖系统和乳腺异常
    偶见:乳腺疼痛、男子女性型乳房、勃起障碍
    发生频率未知:乳房硬结、月经过多、乳头肿胀
    全身性异常
    常见:发热、胸痛(包括非心源性胸痛)、疼痛、胸部不适、不适
    偶见:面部水肿、重力性水肿、流感样症状、寒战、体温感觉异常(包括感觉热、感觉冷)
    发生频率未知:局部水肿
    检查(3/4级实验室检查异常)
    十分常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脂肪酶升高,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包括极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升高,血甘油三酯升高。
    常见:血红蛋白降低、血淀粉酶升高、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血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血碱性磷酸酶升高、血胰岛素升高、体重下降、体重增加、球蛋白降低
    偶见:血乳酸脱氢酶升高、血尿素升高。
    发生频率未知:肌蛋白升高、血未结合胆红素升高、血胰岛素降低、胰岛素C-肽降低、血甲状腺旁素升高
    成人患者临床相关的或严重的常规血液学或生化学实验室检测值的异常,见表5。
表5  3/4级实验室检查异常
    新诊断的Ph+CML慢性期 耐药或不耐受的Ph+CML慢性期或加速期
  尼洛替尼
300mg
每日两次
N=279
尼洛替尼
400mg
每日两次
N=277
伊马替尼
400mg
每日一次
N=280
尼洛替尼
400mg
每日两次
CML-慢性期
N=321
尼洛替尼
400mg
每日两次
CML-加速期
N=137
血液学参数          
骨髓抑制          
  -中性粒细胞减少 12% 11% 22% 31% 42%
  -血小板减少 10% 12% 9% 30% 42%
  -贫血 4% 5% 6% 11% 27%
生物化学参数          
  -肌酐升高 0% 0% <1% 1% <1%
  -脂肪酶升高 9% 10% 4% 18% 18%
  -SGOT(AST)升高 1% 3% 1% 3% 2%
  -SGPT(ALT)升高 4% 9% 3% 4% 4%
  -低磷酸盐血症 8% 10% 10% 17% 15%
  -胆红素升高(总计) 4% 9% <1% 7% 9%
  -血糖升高 7% 7% <1% 12% 6%
  -胆固醇升高(总) 0% 1% 0% * *
  -甘油三酯升高 0% <1% 0 * *
    百分比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本表展示时取整数。
    *未收集该参数。
取得持续深度分子学反应的Ph+CML-CP成人患者中的治疗终止
    在尝试无治疗缓解(TFR)范围内的尼洛替尼治疗终止之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相较于治疗终止之前更为频繁的肌肉骨骼症状,如肌痛、四肢疼痛、关节痛、骨痛、脊柱疼痛或肌肉骨骼疼痛。
    在一项新诊断的Ph+CML-CP患者的Ⅱ期临床研究(N=190)中,有24.7%的患者在停用尼洛替尼的一年内报告了肌肉骨骼症状,而16.3%的患者在停用尼洛替尼之前应用其治疗的一年内报告了肌肉骨骼症状。
    在一项尼洛替尼治疗既往接受过伊马替尼的Ph+CML-CP患者的Ⅱ期临床研究(N=126)中,有42.1%的患者在停用尼洛替尼的一年内报告了肌肉骨骼症状,而14.3%的患者在停用尼洛替尼之前应用其治疗的一年内报告了肌肉骨骼症状。
来源于自发性报告及文献病例的药物不良反应
    下列不良反应通过自发性病例报告、文献病例、扩大用药项目(EAP)和全球注册试验以外的其他临床试验等上市后经验获得。因为不确定这些不良反应自发报告的人群大小,所以不能准确地估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或者确定不良反应与尼洛替尼暴露之间的因果关系。
    发生率不明: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中有溶瘤综合征的病例报告。
儿童人群
    在2项境外研究中研究了尼洛替尼在Ph+CML-CP儿童患者(从2岁到小于18岁,n=69)中的安全性(见【临床试验】)。在儿童患者中观察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频率、类型和严重程度与在成人患者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的频率、类型和严重程度相似,在Ph+CML-CP儿童患者中,最常见(大于20%)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头痛,皮疹,高胆红素血症,丙氨酸转氨酶升高,发热,恶心,上呼吸道感染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和呕吐。最常见的(超过5%)3/4级非血液学不良药物反应是丙氨酸转氨酶升高和高胆红素血症。实验室检查异常中高胆红素血症(3/4级:13%)和转氨酶升高(AST3/4级:1%,ALT3/4级:9%)的报告频率高于成人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监测胆红素和肝转氨酶水平(见【用法用量】)。
    最常见的血液药物不良反应是白细胞总数(54%)、血小板计数(44%)、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41%)、淋巴细胞绝对计数(32%)和血红蛋白(30%)减少(占所有级别患者的30%以上)。
    9例(13%)因不良反应停药。导致停药的不良反应为高胆红素血症(6%)和皮疹(4%)。
    17例患者(25%)QTcF较基线增加30毫秒以上。没有患者的绝对QTcF大于500毫秒或QTcF相比于基线增加大于60毫秒。
儿童人群中的生长迟缓
    在一项每个队列(新诊断为Ph+CML-CP和耐药或不耐受的Ph+CML-CP)的中位暴露量为33个月的Ⅱ期(n=58)儿童研究中,3名患者(5.2%)报告了在身高方面出现生长和生长减缓相关的轻度和中度不良药物反应,包括2名青少年患者出现的生长迟缓以及1名患者(年龄类别:儿童)出现的生长激素缺乏伴身高低于正常水平。未见与骨龄或骨生物标志物相关的负面效应,未观察到青春期延迟。推荐对接受达希纳治疗的儿童患者密切监测生长情况。

【禁忌】

对本品活性物质或任何赋形剂成份过敏者禁用。
伴有低血症、低血症或长QT综合征的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骨髓抑制:本品能引起3/4级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在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中发生频率更高,尤其是CML加速期患者。在最初的2个月,应每隔2周做一次全血细胞计数,之后可每个月检测一次,或者在有临床指征时进行。骨髓抑制一般是可逆的,可以通过暂时停用本品或降低剂量来控制。
QT间期延长:已经显示本品能延长心室复极,可通过心电图上的QT间期检测出来,呈剂量依赖性。QT间期延长能够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可能引起昏厥、惊厥和/或死亡。在基线时、服药开始7天后、有临床指征时应定期做心电图,在剂量调整之后也需要做心电图。
本品禁用于低血症和低血症或长QT综合征的患者。在使用本品之前,应纠正低血症和低血症,并在治疗期间定期监测电解质。如果本品与食物同时服用(为不适当的给药方法),和/或与强效CYP3A4抑制剂和/或其他已知可潜在延长QT的药物服用时,可能会出现有临床意义的QT间期延长。因此,必须避免与食物共同服用,并应避免使用已知延长QT间期的药物和强CYP3A4抑制剂。低血症和低血症的出现可能会增加患者QT间期延长的风险。
在新诊断的Ph+CML慢性期患者的Ⅲ期研究中,本品300mg每日两次剂量组中观察到,稳态下的时均QTcF间期平均值与基线时相比变化为6毫秒。在推荐的300mg每日两次剂量组中,没有患者的绝对QTcF大于480毫秒,没有观察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事件。
在以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期和加速期CML患者为对象的Ⅱ期临床研究中,受试者接受400mg每日两次的尼洛替尼治疗,据观察,稳态下的时均QTcF间期平均值与基线时相比变化分别为5和8毫秒。在4位患者(在总患者中所占比例<1%)中观察到QTcF间期>500毫秒。
在以健康志愿者为对象的暴露研究中,暴露量与患者中观察到的暴露量可比,时均QTcF间期平均值去除安慰剂(影响)后较基线变化为7毫秒(CI±4毫秒)。没有患者出现QTcF>450毫秒。此外,在试验期间没有观察到临床相关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没有观察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无论短暂性或持续性)。
在具有QTc延长或存在显著QTc延长风险的患者中,要慎用本品,例如长QT间期综合征,具有不可控制或临床显著性的心脏疾病患者,包括新近的心肌梗塞、充血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或临床显著性心动过缓。
猝死:临床试验中,在接受本品治疗的具有心脏病史或显著心脏病风险的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期或加速期的CML患者中,猝死事件较罕见(0.1至1%)。当与其他药物合用时,除潜在恶性肿瘤之外的并发症出现频率较高,室性复极化异常可能为主要因素。根据上市后的暴露量(患者-年),估计猝死自发报告率为每患者年0.02%。在新诊断的Ph+CML慢性期患者的Ⅲ期研究中,没有猝死报告。
心血管事件
在一项新诊断的Ph+CML慢性期患者的随机、Ⅲ期的尼洛替尼研究中,以及上市后报告中已报道心血管事件。临床试验的60.5个月中位治疗时间中,3/4级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300mg和400mg每日两次剂量组发生率分别为1.4%和1.1%),缺血性心脏病(300mg和400mg每日两次剂量组发生率分别为2.2%和6.1%),缺血性脑血管事件(300mg和400mg每日两次剂量组发生率分别为1.1%和2.2%)。如果出现心血管事件的急性体征或症状,建议患者立即寻求治疗。应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状态,在本品治疗期间根据标准治疗指南监测心血管风险因素,并积极治疗。
体液潴留
在一项新诊断的CML慢性期患者的Ⅲ期研究中,已观察到严重的体液潴留,如胸腔积液、肺水肿、心包积液,该不良反应偶见(0.1-1%)。在上市后报告中也观察到类似事件。应该谨慎地研究非预期的,快速的体重增加。如在尼洛替尼用药期间有严重的体液潴留出现,应该评价其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见【用法用量】)。
乙肝病毒再激活
乙肝病毒(HBV)慢性携带者在接受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例如尼洛替尼)之后可能发生HBV再激活。在某些病例中,与使用BCR-ABL TKI类药物有关的HBV再激活引发急性肝衰竭或暴发性肝炎,并从而导致肝移植或致命性结局(见【不良反应】)。
患者在开始尼洛替尼治疗之前,需检测是否存在乙肝病毒感染。当前正在使用尼洛替尼的患者需接受基线乙肝病毒病毒检测以识别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血清学阳性的患者(包括疾病活动期的患者)及在治疗过程中检测发现乙肝病毒阳性的患者,在开始尼洛替尼治疗前应咨询肝病和乙肝治疗方面的专家。对需要尼洛替尼治疗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整个治疗期间以及治疗终止后数月应当严密监测活动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对已取得持续深度分子学反应的Ph+CML-CP成人患者的特殊监测
终止治疗的条件
符合条件的患者如果确认表达典型BCR-ABL转录本e13a2/b2a2或e14a2/b3a2,可考虑终止治疗。患者必须具有典型的BCR-ABL转录本,以能对BCR-ABL水平进行定量检测、对分子学反应的深度进行评估以及对终止本品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丧失分子学反应进行测定。
对终止治疗患者的监测
必须以确认测定分子学反应水平灵敏度至少MR4.5的定量诊断检测来监测符合终止治疗条件的患者的BCR-ABL转录本水平。必须在治疗终止之前和终止治疗期间评估BCR-ABL转录本水平(见【用法用量】、【临床试验】)。
丧失主要分子学反应(MMR)或确认丧失MR4.0(相隔至少4周的两次连续测量显示丧失MR4.0)将在得知丧失反应后4周内重新开始治疗。需要频繁监测BCR-ABL转录本水平以及全血细胞计数和分类,以检测可能出现的缓解丧失(见【用法用量】、【临床试验】)。对于重新开始治疗3个月后未能达到MMR的患者,应进行BCR-ABL激酶结构域突变检测。
血清脂肪酶升高:使用本品会引起血清脂肪酶升高。建议慎用于有胰腺炎病史的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清脂肪酶水平。如果脂肪酶升高伴随腹部症状,应该中断本品给药,应给予适当诊断以排除胰腺炎
肝功能异常:使用本品可能引起胆红素、ALT/AST和碱性磷酸酶升高,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
电解质异常:使用本品可能引起低磷、低、高、低和低血症。在开始使用本品之前必须纠正电解质异常,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电解质
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使用CYP3A4强抑制剂或延长QT间期的药物,例如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果患者必须使用这样的药物治疗,应该考虑停止本品的服用;如果不能停止本品的治疗,并需要同时服用上述药物时,应密切监测QT间期。见【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与潜在CYP3A4诱导剂类药物合并使用可能会使尼洛替尼暴露降低至有临床相关性的程度。因此,在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中,合并用药应该选择CYP3A4诱导潜在性较低的替代治疗药物。
食物的作用:进食会使本品的生物利用度增加。本品不应与食物一起服用。服药前2小时之内和服药后1小时之内避免进食。任何时候都应该避免进食葡萄柚汁和其它已知的有抑制CYP3A4作用的食物。见【药物相互作用】。
对于不能吞下胶囊的患者,可以把胶囊的内容物与一茶匙的苹果酱混合在一起,混合后应立即服用。苹果酱不能超过一茶匙,同时不能食用除苹果酱以外的其他食物(见【用法用量】)。
肝损害:肝损害对本品的药代动力学有轻度影响。与对照组中肝功能正常的受试者相比较,在轻度、中度或重度肝损害患者中,单剂量本品给药可导致AUC分别增长35%、35%和19%。稳态下本品的预测Cmax分别增加了29%、18%和22%。临床研究中已经排除了ALT和/或AST>2.5(或>5,如果与疾病相关的话)倍正常值上限和/或总胆红素>1.5倍正常值上限的患者。本品主要经肝代谢,因此,肝损害患者的暴露量可能增加,推荐在肝损害的患者中谨慎使用,并且应该密切监测这些患者的QT间期延长。
全胃切除:在全胃切除的患者中,本品的生物利用度可能会降低。在这类患者中应该考虑进行更为频繁的随访。
溶瘤综合征本品治疗的患者中有发生溶瘤综合征的病例。大多数病例表现出疾病进展、高白细胞计数和/或脱水。由于可能发生溶瘤综合征,建议在开始本品治疗前,纠正有临床表现的脱水并治疗高尿酸血症。见【用法用量】。
乳糖:本品含有乳糖,所以对于半乳糖不耐受症、严重的乳糖酶缺陷或葡萄糖-半乳糖吸收障碍等罕见遗传性疾病的患者,不推荐使用本品。
实验室检查
对接受本品的患者,应该根据医生的判断进行一定频率的实验室检查。
血脂
在新诊断的CML患者中进行的Ⅲ期研究中,接受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的患者中有1.1%出现3或4级总胆固醇升高;然而,在接受300mg每日两次的剂量组中未见3或4级胆固醇升高。建议在开始本品治疗前测定血脂,并且在开始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及慢性治疗期间至少每年进行血脂评估(见【用法用量】)。由于一些降胆固醇药物会通过CYP3A4通路代谢,如果需要使用降脂药物,治疗开始前请参考【药物相互作用】。
血糖
在新诊断的CML患者中进行的Ⅲ期研究中,接受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的患者中有6.9%出现3或4级血糖升高;在接受300mg每日两次的剂量组中7.2%出现3或4级血糖升高。建议在开始本品治疗前评估血糖水平,在治疗期间如出现任何临床指征时也需进行监测。如果检查提示需要进行治疗,医生应根据当地实践和治疗指南进行治疗。
对驾驶能力和操作机器能力的影响
尚未进行过本品对驾驶能力和操作机器能力的影响的研究。不良反应中如头晕、恶心和呕吐,在本品治疗期间是有可能出现的,所以驾驶或操作机器时应该谨慎。
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本品对年龄小于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的长期影响尚不清楚。已有接受本品治疗的儿童患者出现生长迟缓的病例报告。推荐在接受本品治疗的儿童患者中密切监测生长情况。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育龄期妇女
育龄期妇女在接受本品期间以及治疗结束后至少2周必须采取高效的避孕措施(可使怀孕率低于1%的方法)。
妊娠
在妊娠妇女中,没有使用本品的数据。动物研究没有证据显示致畸性,但是在引起母体毒性的剂量下,也观察到胚胎毒性和胎儿毒性。在妊娠期间,不应该服用本品,如果有必要在妊娠期间使用,必须告知患者对胎儿的潜在毒性。
如果正在接受达希纳治疗的妇女考虑怀孕,可根据终止治疗的资格标准考虑终止治疗。同时尝试无治疗缓解(TFR)的患者的怀孕数据有限。如果在TFR阶段计划怀孕,必须告知患者在怀孕期间可能需要重新开始达希纳治疗。
动物数据参见【药理毒理】。
哺乳
尚不清楚本品是否通过人乳汁排泄。动物研究显示,本品会进入乳汁中。由于该药对婴儿的风险尚不可排除,哺乳期妇女在服用达希纳期间和最后一次给药后2周内不应该进行哺乳。
生育能力
尼洛替尼对于男性和女性生育能力的影响未知。在服用本品期间,男性患者必须采用有效的避孕措施。动物实验中,在雌性和雄性大鼠中给予最高试验剂量(大约高于人类推荐剂量的5倍)时,没有观察到药物对精子计数/活力及生育能力产生影响。

【儿童用药】

本品在年龄2至18岁的Ph+CML-CP儿童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确立。对于年龄2岁以下儿童患者和Ph+CML加速期或急变期儿童患者尚无治疗经验。

【老年用药】

对超过65岁的患者,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剂量调整。

【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是经肝脏中的CYP3A4代谢的,预期CYP3A4是化代谢的主要贡献者。本品同时也是多重药物外排泵P-糖蛋白(Pgp)的底物。因此,本品的系统吸收(包括吸收及随后的消除)可能会受到影响CYP3A4和/或Pgp药物的影响。
可能增加本品血清浓度的药物
在一项Ⅰ期研究中,尼洛替尼伊马替尼(Pgp和CYP3A4的一种底物及调节剂)联合使用,两种药物都对CYP3A4和/或Pgp有轻微的抑制作用。将这两种药物合用时,伊马替尼的AUC从增加了18%至39%,尼洛替尼的AUC增加了18%至40%。
在健康受试者中,当与CYP3A4强抑制剂酮康唑合用时,本品的生物利用度增加了3倍。所以应该避免与酮康唑或其它强效CYP3A4抑制剂(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克拉霉素利托那韦、泰利霉素和其它蛋白酶抑制剂)同时使用。可以考虑没有或仅有弱的CYP3A4抑制作用的替代的合并用药。
可能减少本品血清浓度的药物
在接受CYP3A4诱导剂(利福平,每日600mg,持续给药12天)的健康受试者中,本品的系统暴露量(AUC)大约下降了80%。
CYP3A4活性诱导剂可提高尼洛替尼的代谢,从而降低尼洛替尼的血药浓度。同时服用CYP3A4诱导剂(如利福平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和贯叶连翘)可能减少本品的暴露。在需要使用CYP3A4诱导剂的患者中,应该考虑具有较弱酶诱导作用的替代药物。
本品的溶解度具有pH依赖性,pH较高时溶解度较低。在接受埃索美拉唑(每日一次40mg,持续给药5天)的健康受试者中,胃pH值显着增加,但本品吸收只出现小幅下降(Cmax降低27%,AUC0-降低34%)。根据需要,本品可与埃索美拉唑或其他质子泵抑制剂同时服用。
在一项健康受试者研究中,法莫替丁给药后10小时和给药前2小时给予单剂量本品400mg时,未观察到尼洛替尼的药代动力学出现显著变化。因此,当有需要合并使用H2受体阻滞剂时,可在本品给药前约10小时和给药后约2小时给予。
在同一项研究中,单剂量本品400mg给药前后2小时给予一种抑酸剂(氢化铝和氢/二甲基硅油)未改变尼洛替尼的药代动力学。因此,当有需要合并使用抑酸剂时,可在本品给药前后约2小时给予。
可能被本品改变血清浓度的药物
在体外,本品是CYP3A4、CYP2C8、CYP2C9、CYP2D6和UGT1A1的竞争性抑制剂,其中CYP2C9的Ki值最低(Ki=0.13mM)。酶诱导研究表明本品可被认为是CYP2B6、CYP2C8和CYP2C9活性的体外诱导物。
在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给予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连续12天,会使咪达唑仑(一种CYP3A4底物)的暴露增加2.6倍。尼洛替尼为CYP3A4的中度抑制剂。因此,与尼洛替尼联合给药时,其它主要经CYP3A4通路代谢的药物(如某些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全身暴露量可能增加。与尼洛替尼联合给药时,可能有必要对是CYP3A4的底物且治疗窗窄的药物(包括但不限于阿芬太尼、环孢霉素、双氢麦角胺麦角胺芬太尼西罗莫司他克莫司)进行适当的监测和剂量调整。
在健康受试者中,临床相关浓度的尼洛替尼未改变华法林(一种敏感的CYP2C9底物)的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动力学。尼洛替尼可与华法林合并使用,不会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和其它可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
本品应该慎用于患有或可能发生QT间期延长的患者,包括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服用胺酮、丙吡胺普鲁卡因胺、奎尼丁索他洛尔,或服用其它可能导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如氯喹、卤泛曲林(halofantrine)、克拉霉素氟哌啶醇、美沙酮、莫西沙星苄普地尔和匹莫齐特(见【注意事项】)。
与食物的相互作用
与食物一同摄入时,本品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会增加,导致血药浓度升高。任何时候都应避免葡萄柚汁和其它抑制CYP3A4的食物。

【药物过量】

已有药物过量的病例报告。有人将不明剂量的尼洛替尼胶囊与酒精和其他药物一起吞服,结果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呕吐和困倦。当过量发生时,应密切观察患者并给予适当的支持治疗。

【临床试验】

新诊断的Ph+CML慢性期
研究CAMN107A2303全球数据
    展开了一项开放性、多中心、随机Ⅲ期研究(CAMN107A2303),目的是在通过细胞遗传学证实的新诊断Ph+CML慢性期成人患者中确定本品与伊马替尼相比的有效性。这些患者都在诊断六个月内,之前除羟基脲和/或阿那格雷外没有接受过CML-CP治疗。此外,在诊断时根据Sokal风险评分对患者进行了分层。
    疗效评价以846例患者为基础,283例在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282例在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281例在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组。
    三个组的基线特征均衡。在伊马替尼组的中位年龄为46岁,在两个尼洛替尼组中为47岁;在伊马替尼组、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和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组中,分别有12.4%、12.8%和10.0%的患者≥65岁。在所有组中,男性略多于女性(在伊马替尼组、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和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组中,男性所占比例分别为55.8%、56.0%和62.3%)。60%以上的患者为白种人,25%为亚洲人。
    所有846例患者完成(或提前终止)为期12个月的治疗时进行了主要数据分析。后续分析在患者完成24,36,48和60个月的治疗(或提前终止)时进行。在三个治疗组中,中位治疗持续时间大约为60个月。在伊马替尼组中,实际剂量强度中位数为400mg/天,在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中为593mg/天,在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组中为773mg/天。该项研究正在进行中。
主要分子学反应(MMR)
    主要疗效变量是指研究给药开始后12个月时的主要分子学反应(MMR)。主要分子学反应(MMR)被定义为以RQ-PCR测量的国际化量表为标准BCR-ABL/ABL%≤0.1%,相当于BCR-ABL转录本水平从标准化基线降低≥3个对数级。
    与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相比较,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中12个月时的主要疗效终点,即主要分子学反应率显著较高(44.3%vs22.3%,p<0.0001)。与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相比较,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组中12个月时的MMR率仍然较高(42.7%vs22.3%,p<0.0001),见表6。
    在尼洛替尼推荐剂量300mg每日两次时,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的MMR率分别为8.9%、33.0%、43.3%和44.3%。在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组中,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的MMR率分别为5.0%、29.5%、38.1%和42.7%。在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中,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的MMR率分别为0.7%、12.0%、18.0%和22.3%。
    12个月、24个月、36个月、48个月和60个月的MMR率见表6。
表6  MMR
  尼洛替尼
300mg每日两次
N=282
n(%)
尼洛替尼
400mg每日两次
N=281
n(%)
伊马替尼
400mg每日一次
N=283
N(%)
12个月主要分子学反应
的95%置信区间(CI)
125(44.3)1
[38.4,50.3]
120(42.7)1
[36.8,48.7]
63(22.3)
[17.6,27.6]
24个月主要分子学反应
的95%置信区间(CI)
174(61.7%)1
[55.8,67.4]
166(59.1%)1
[53.1,64.9]
106(37.5%)
[31.8,43.4]
36个月主要分子学反应2
的95%置信区间(CI)
165(58.5)1
[52.5,64.3]
161(57.3)1
[51.3,63.2]
109(38.5)
[32.8,44.5]
48个月主要分子学反应3
的95%置信区间(CI)
169(59.9)1
[54.0,65.7]
155(55.2)
[49.1,61.1]
124(43.8)
[38.0,49.8]
60个月主要分子反应4
的95%置信区间(CI)
177(62.8)
[56.8,68.4]
172(61.2)
[55.2,66.9]
139(49.1)
[43.2,55.1]
1.CMH检验反应率的p值(对比伊马替尼400mg)<0.0001.
2.仅考虑某一特定时间点获得MMR的患者为该时间点的反应者。由于缺失/无法评价的PCR评估(n=17)、基线时非典型的转录产物(n=7)或者在36个月时间点前中断治疗(n=175),在36个月时共有199名(35.2%)患者的MMR无法评价(在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87名,在伊马替尼组112名)。
3.仅考虑某一特定时间点获得MMR的患者为该时间点的反应者。由于缺失/无法评价的PCR评估(n=18)、基线时非典型的转录产物(n=8)或者在48个月时间点前中断治疗(n=279),在48个月时共有305名(36.1%)患者的MMR无法评价(在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98名,在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组88名,在伊马替尼组119名)。
4.仅考虑某一特定时间点获得MMR的患者为该时间点的反应者。由于缺失/无法评价的PCR评估(n=9)、基线时非典型的转录产物(n=8)或者在60个月时间点前中断治疗(n=305)在60个月时,共322例(38.1%)患者的MMR无法评价(在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共99例,在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组共93例,在伊马替尼组共130例)。
    不同时间点的MMR率(包括在这些时间点或这些时间点之前获得MMR的患者均视为反应者)按MMR的累计发生率显示,见图1。
图1  MMR的累积发生率

    所有的Sokal风险分组中,所有时间点的MMR率对比结果均是两个尼洛替尼组高于伊马替尼组。
    回顾分析发现,在治疗第3个月时,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有91%(234/258)的患者的BCR-ABL水平≤10%,相比之下,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有67%(176/264)的患者的BCR-ABL水平≤10%。在治疗第3个月时BCR-ABL水平≤10%的患者在第60个月的总生存率高于那些未达到这一分子学反应水平的患者(分别为97%vs.82%[p=0.0116])。
    基于至首次获得MMR的时间的Kaplan-Meier分析,在不同时间点获得MMR的患者比例在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和400mg每日两次组均高于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vs.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HR=2.20,分层时序检验p<0.0001;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组vs.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HR=1.90,分层时序检验p<0.0001)。
    在不同时间点分子学反应(按国际单位制)达到≤0.01%和≤0.0032%的患者比例见表7,至不同时间点分子学反应(按国际单位制)达到≤0.01%和≤0.0032%的患者比例见图2和图3。BCR-ABL转录水平与标准化的基线水平相比,分子学反应(按国际单位制)达到≤0.01%和≤0.0032%分别相当于降低≥4个对数级和降低≥4.5个对数级。
表7  分子学反应≤0.01%(下降4个对数级)和≤0.0032%(下降4.5个对数级)的患者比例
  尼洛替尼
300mg每日2
N=282
(%)
尼洛替尼
400mg每日2
N=281
(%)
伊马替尼
400mg每日1
N=283
(%)
  0.01% 0.0032% 0.01% 0.0032% 0.01% 0.0032%
12个月时 11.7 4.3 8.5 4.6 3.9 0.4
24个月时 24.5 12.4 22.1 7.8 10.2 2.8
36个月时 29.4 13.8 23.8 12.1 14.1 8.1
48个月时 33.0 16.3 29.9 17.1 19.8 10.2
60个月时 47.9 32.3 43.4 29.5 31.1 19.8
图2  分子学反应≤0.01%的累积发生率(下降4个对数级)

图3  分子学反应0.0032%的累积发生率(降低4.5个对数级)

MMR的持续时间
    根据首次获得的MMR的持续时间Kaplan-Meier估算值,60个月后仍维持反应的患者在获得MMR的患者中的占比在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为93.4%(95%CI:89.9%-96.9%)、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组为92.40%(95%CI:88.2%-95.8%)和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为89.1%(95%CI:84.2%-94.0%)。
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
    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被定义为骨髓中Ph+中期分裂相细胞为0%(至少评估20个中期分裂相细胞)。至第12个月获得最佳CCyR(包括在第12个月或第12个月之前获得CCyR的患者均视为反应者)的患者比例在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和400mg每日两次组均显著高于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见表8。
    至第24个月获得CCyR(包括在第24个月或第24个月之前获得CCyR的患者均视为反应者)的患者比例在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和400mg每日两次组均显著高于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
表8  12个月时的CCyR
  尼洛替尼
300mg每日两次
N=282
n(%)
尼洛替尼
400mg每日两次
N=281
n(%)
伊马替尼
400mg每日一次
N=283
N(%)
12个月时      
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
反应的95%置信区间(CI)
226(80.1)
[75.0,84.6]
219(77.9)
[72.6,82.6]
184(65.0)
[59.2,70.6]
应答率CMH检验p值(与伊马替尼400mg比较) <0.0001 0.0005  
24个月时      
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
反应的95%置信区间(CI)
245(86.9%)
[82.4,90.6]
238(84.7%)
[79.9,88.7]
218(77.0%)
[71.7,81.8]
应答率CMH检验p值(与伊马替尼400mg比较) 0.0018 0.0160  
CCyR的持续时间
    基于Kaplan-Meier的估算值,获得CCyR并且60个月后仍维持反应的患者在获得CCyR的患者中的占比在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为99.1%(95%CI:97.9-100%),在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组为98.7%(95%CI:97.1-100%),在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为97.0%(95%CI:94.7-99.4%)。
治疗中进展为AP/BC
    治疗中进展至加速期(AP)或急变期(BC)定义为从随机化至首次证实疾病进展至加速期或急变期或CML相关的死亡的时间。观察到共有17例患者在治疗期间疾病进展为加速期或急变期: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2例,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组3例,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12例。出现病情进展的患者都没有达到MMR。然而,4例患者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这些患者都在伊马替尼组。在60个月时没有进展至加速期或急变期的估计患者比例分别为99.3%、98.7%和95.2%(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vs.伊马替尼组的HR=0.1599,时序检验p=0.0059,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vs.伊马替尼组HR=0.2457,时序检验p=0.0185)。自2年分析后,治疗中未见进展至加速期或急变期的新报告。
    如果将克隆演变也作为疾病进展,截至数据截止日期,治疗期间疾病进展至加速期或急变期的患者共有25例(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中3例、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组5例、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17例)。在第60个月时没有进展至加速期或急变期(包括克隆进展)的患者比例估计值分别为98.7%、97.9%和93.2%(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vs.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HR=0.1626,分层时序检验p=0.0009;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组vs.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HR=0.2848,分层时序检验p=0.0085)。
总生存期(OS)
    共有5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或是终止治疗后的随访期内死亡(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18例,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组10例,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22例)。这50例死亡中,26例死亡与CML有关(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6例,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组4例,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16例)。在第60个月时存活患者的估计比例分别为93.7%、96.2%和91.7%(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vs.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HR=0.8026,分层时序检验p=0.4881;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组vs.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HR=0.4395,分层时序检验p=0.0266)。如果只考虑CML相关死亡事件,在第60个月时的估计总生存率分别为97.7%、98.5%和93.8%(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vs.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HR=0.3673,分层时序检验p=0.0292;尼洛替尼400mg每日两次组vs.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HR=0.2411,分层时序检验p=0.0057)
    伊马替尼治疗后未取得大于或等于4.5个对数级下降的分子学反应的Ph+CML-CP成人患者换用尼洛替尼
    在一项开放性、多中心、随机、Ⅲ期研究中,入组了207名接受伊马替尼治疗至少两年的Ph+CML-CP成人患者,这些患者在进入研究之前的6个月内未进行永久性的伊马替尼剂量调整,并且在进入研究之前的3个月内没有出现主要毒性。按1: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配至接受本品400mg每日两次给药(n=104)或者继续接受与随机前相同剂量(400mg或600mg,每日一次)的伊马替尼治疗(n=103)。按照先前伊马替尼治疗的持续时间以及先前干扰素使用的持续时间对随机分组患者进行分层。在截止日期时,尼洛替尼治疗组、伊马替尼400mg和600mg治疗队列的中位治疗时间(从治疗的第一天到随机化治疗的最后一天)分别为47.2个月、37.0个月和26.7个月。
    两个治疗组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特征均衡(包括入组时的BCR-ABL转录本水平)。尼洛替尼组和伊马替尼组患者的中位年龄分别为46岁和52岁,这两组分别有13.5%和13.6%的患者年龄≥65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尼洛替尼组和伊马替尼组的男性患者比例分别为68.3%和63.1%)。超过80%的患者为白种人。至截止日期为止,尼洛替尼治疗组的中位实际剂量强度为775.7mg/天,伊马替尼治疗组两个剂量队列则分别为400mg/天和600mg/天。
    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尼洛替尼伊马替尼治疗1年内确认最佳累积完全分子学反应(CMR)率。在第一个12个月期间,尼洛替尼组和伊马替尼组确认最佳累积CMR率分别为12.5%和5.8%。在头12个月时间点时,主要终点没有统计学意义(p=0.1083),比值比(OR)为2.096,对尼洛替尼有利。
    48个月的主要结局变量长期随访为次要终点。评估基线时无相应反应患者转换治疗后所取得的不同分子学反应水平的分析表明,从伊马替尼转换至尼洛替尼之后,在第48个月时,随机治疗下取得MMR、MR4.5和CMR的患者数量会出现有临床意义的升高(见表9)。
9  按基线分子学反应状态总结转换治疗后取得最佳累积分子学反应的患者比例
  尼洛替尼
N=104
n(%)
伊马替尼
N=103
n(%)
基线时达MMR的患者数量 79(76.0) 74(71.8)
基线时未达MMR的患者数量 24(23.1) 28(27.2)
   12个月MMR 18(75.0) 10(35.7)
   24个月MMR 20(83.3) 14(50.0)
   36个月MMR 21(87.5) 15(53.6)
   48个月MMR 21(87.5) 15(53.6)
   48个月MR4.5 8(33.3) 1(3.6)
   48个月CMR 7(29.2) 1(3.6)
基线时达MR4.5的患者数量 5(4.8) 6(5.8)
基线时未达MR4.5的患者数量 98(94.2) 96(93.2)
   12个月MR4.5 32(32.7) 13(13.5)
   24个月MR4.5 42(42.9) 20(20.8)
   36个月MR4.5 46(46.9) 25(26.0)
   48个月MR4.5 51(52.0) 27(28.1)
   48个月CMR 44(44.9) 18(18.8)
基线时达CMR的患者数量 2(1.9) 2(1.9)
基线时未达CMR的患者数量 101(97.1) 100(97.1)
   12个月CMR 21(20.8) 10(10.0)
   24个月CMR 33(32.7) 18(18.0)
   36个月CMR 41(40.6) 20(20.0)
   48个月CMR 45(44.6) 20(20.0)
研究CAMN107ECN02中国数据
    CAMN107ECN02为尼洛替尼在新诊断的、既往未治疗过的Ph+CML-CP中国成人患者中进行的开放性、多中心、随机Ⅲ期注册研究,研究目的为比较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与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的有效性。
    研究共入选了267例患者,患者在诊断6个月内,除了羟基脲、阿那格雷和不超过3个月的干扰素或不超过14天的伊马替尼,患者既往未接受过Ph+CML-CP的其他治疗。按照Sokal评分和既往是否接受了干扰素(IFN)治疗进行分层随机,133名患者随机分入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134名患者随机分入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允许在疗效不佳或治疗失败的情况下进行伊马替尼组(400mg/天到600mg/天)的剂量递增(优化)。尼洛替尼组不允许剂量增加。
    两组的基线特征均衡。伊马替尼组的中位年龄为39岁,尼洛替尼组的中位年龄为41岁,伊马替尼组和尼洛替尼组分别有3.0%和5.2%的患者年龄≥65岁。两治疗组均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伊马替尼尼洛替尼组分别为60.9%和67.9%)。整体上,16%的患者为Solak高风险,52%的患者为Sokal低风险。
    所有267例患者完成约12个月(12个周期,每周期28天)治疗或提前退出研究时进行主要数据分析。至分析的数据截止日,两组的中位治疗持续时间均为11.6个月。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的中位实际剂量强度为392.7mg/日,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为565.2mg/日。
主要分子学反应(MMR)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治疗12个月后的MMR率。MMR定义为在开始首次研究药物治疗后12个月时通过以RQ-PCR测得的国际化量表为标准的BCR-ABL/ABL≤0.1%。
    在12个月时,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的MMR率较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显著更高(52.2%vs27.8%,p<0.0001)高。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在3个月、6个月、9个月时的MMR率分别为13.4%,44.8%和47.8%,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在3个月、6个月、9个月时的MMR率分别为3.0%,18.0%和21.1%。在不同sokal评分的患者中,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的MMR率也均高于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详见表10。
表10  各Sokal风险组12个月时的MMR
  伊马替尼
400mg每日一次
尼洛替尼
300mg每日两次
Sokal低风险组 N=69 N=69
MMR-n(%) 22(31.9)[21.2,44.2] 44(63.8)[51.3,75.0]
Sokal中等风险组 N=43 N=44
MMR-n(%) 13(30.2)[17.2,46.1] 18(40.9)[26.3,56.8]
Sokal高风险组 N=21 N=21
MMR-n(%) 2(9.5)[1.2,30.4] 8(38.1)[18.1,61.6]
    12个月累积MMR发生率为以Kaplan-Meier(K-M)分析标示以在12个月时或之前获得MMR的患者(如图4),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的累积MMR发生率为30.8%,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累积MMR发生率为56.0%。伊马替尼组至首次MMR的平均时间为7.10个月,尼洛替尼组为5.59个月。不同时间点时达到MMR的概率在尼洛替尼组中高于伊马替尼组(尼洛替尼伊马替尼之间HR=2.4218,分层时序检验p<0.0001)。
图4  MMR累积发生率

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
    CCyR定义为分析至少20个骨髓分裂中期细胞Ph+细胞比例为0%,12个月时最佳CCyR率将在12个月时间点时或之前达到CCyR的患者作为有疗效者。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的6个月时最佳CCyR率(66.4%)高于伊马替尼组(57.1%)。在12个月时两个治疗组的最佳CCyR率均为77%。
疾病进展、事件和总生存
    不将克隆演变计为进展,每个治疗组至截止日期每个治疗组有2名患者进展至AP/BC,按Kaplan-Meier(K-M)法分析,伊马替尼400mg每日一次组和尼洛替尼300mg每日两次组12个月时未进展至AP/BC患者的估计比例分别为98.5%和98.4%。此外,每个治疗组有1名患者证实丧失CCyR,两组中12个月的估计无事件生存率均为97.7%。
    在将克隆演变患者也考虑为进展至AP/BC时,至截止日伊马替尼组另1名患者和尼洛替尼组另2名患者考虑为进展至AP/BC。12个月时未进展至AP/BC患者的估计比例分别为96.8%和96.9%。
    伊马替尼组中1名患者和尼洛替尼组中2名患者死亡。所有死亡均发生于停药28天后的生存随访期,其中仅1例发生在尼洛替尼组的死亡为CML相关死亡。各治疗组中12个月时存活患者的估计百分率分别为99.2%和98.5%。
安全性
    尼洛替尼组的总体安全性与伊马替尼组相当。尼洛替尼组发生率≥10%的不良事件为皮疹、血小板减少症、血胆红素升高、脂肪酶升高、高胆红素血症、白细胞减少症、ALT升高、血小板计数减少、肌痛、白细胞计数减少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这些不良事件大多为1级和2级,其中发生率≥5%的3级或4级不良事件为血小板减少症(20.3%)、脂肪酶升高(12.0%)、白细胞减少症(6.0%)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10.5%),这些事件通常在短暂停药后缓解。4名患者(3.0%)发生QT间期延长>450毫秒,未见QT间期延长>480毫秒,也无尖端扭转综合症和及猝死病例。1名患者发生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的脑出血,没有其他的心脑血管相关事件报告。
药或不耐受的Ph+CML慢性期或加速期
用于全球注册的一项开放、无对照的Ⅱ期关键性研究(CAMN107A2101)
    这项研究是在321例处于慢性期以及137例处于加速期的Ph+CML成人患者中进行的开放多中心Ⅱ期研究,以确定尼洛替尼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处于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和加速期两组患者的有效性。中位治疗时间分别为561天和264天(见表11)。除非缺乏疗效或疾病进展,持续给予尼洛替尼,患者接受每日2次每次400mg尼洛替尼治疗。允许将剂量增加至600mg每日2次。
表11  尼洛替尼胶囊治疗时间
  慢性期患者
N=321
加速期患者
N=137
中位治疗时间
(第25-第75百分位)
561
(196~852)
264
(115~595)
    对伊马替尼耐药的定义是:伊马替尼治疗3个月未能达到完全血液学反应、6个月未能达到细胞遗传学反应或12个月未能达到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或者先前达到完全血液学反应或细胞遗传学反应后疾病进展,或出现耐药的Bcr-Abl激酶突变。
    伊马替尼不耐受包括因为毒性反应停止使用伊马替尼、而且在进入研究时没有达到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的患者。
    总体上,73%的患者为伊马替尼耐药,27%的患者为伊马替尼不耐受。多数患者有较长的慢性髓性白血病病史,包括曾经进行过多种其他抗肿瘤药物的治疗,如伊马替尼羟基脲干扰素,某些患者甚至接受过干细胞移植并失败(表12)。先前使用伊马替尼最高剂量的中位数,慢性期患者是600mg/日,加速期患者是800mg/日。74%的患者先前使用伊马替尼的最高剂量超过600mg/日,40%的患者接受伊马替尼的剂量超过800mg/日。
表12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病史特点
  慢性期患者
(n=321)
加速期患者
(n=137)*
确诊时间中位数(月) 58 71
(范围) (5~275) (2~298)
伊马替尼    
耐药 226(70%) 109(80%)
不耐受且未达McyR 95(30%) 27(20%)
伊马替尼治疗时间中位数(天) 976 857
(第25~第75百分位) (519~1,488) (424~1,497)
曾使用过羟基脲 83% 91%
曾使用过干扰素 58% 50%
曾接受过移植 7% 8%
*一位患者缺失有关尼洛替尼耐药/耐受情况的信息。
    CML-CP:主要终点是MCyR(包括完全或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完全血液学反应(CHR)为次要终点。
    2年随访结果:在321例慢性期患者中,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率为59%。多数反应的患者在开始尼洛替尼治疗的3个月(中位数为2.8个月)内迅速达到了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并且持续反应。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率为44%。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时间的中位数为3个月(中位数为3.3个月)。达到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的患者中,有77%(95%置信区间:71%~84%)的患者在24个月时持续反应。MCyR的中位时间尚未达到。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的患者中,84%(95%置信区间:77%-91%)24个月时仍持续反应。CCyR的持续中位时间尚未达到。基线为完全血液学反应的患者更迅速地达到了主要遗传学反应(1.4个月vs.2.8个月)。在基线未达到完全血液学反应的患者中,76%达到了完全血液学反应,达到完全血液学反应的时间中位数为1个月,尚未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持续时间的中位数。
    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24个月总生存率估算为87%。
    CML-AP:主要终点是总体确认的血液学反应(HR),定义为达到完全血液学反应、无白血病证据或回到慢性期。
    2年随访结果在137例加速期患者中,总体确定的血液学反应率为55%。大多数反应的患者在尼洛替尼治疗早期(中位数为1个月)达到血液学反应,并且是持续性的(确定的血液学反应的中位数为21.5个月)。在达到血液学反应的患者中,49%(95%置信区间:35%-62%)的患者在24个月时持续反应。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率为32%,获得反应的时间中位数为2.8个月。在达到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的患者中,66%(95%置信区间:50%-82%)在24个月时持续反应。MCyR的持续中位时间尚未达到。两个治疗组的报告反应率见表13。
    慢性髓性白血病加速期患者的24个月总体生存率估算为70%。
表13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的疗效
(最佳疗效) 慢性期 加速期
不耐受 耐药 总计 不耐受 耐药 总计*
(n=95) (n=226) (n=321) (n=27) (n=109) (n=137)
血液学反应(%)
总体(95%CI) - - - 56(35-75) 55(45-65) 55(47-64)
完全 90(79-97) 72(64-79) 761(70-82) 37 30 31
NEL       15 11 12
返回慢性期 - - - 4 14 12
细胞遗传学反应(%)
主要(95%CI) 66(56-76) 56(49-63) 59(54-65) 41(22-61) 30(22-40) 32(24-41)
完全 51 41 44 30 19 21
部分 16 15 15 11 11 11
NEL=无白血病的证据/骨髓反应
1114位慢性期患者在基线时处于完全血液学反应,因此这些患者不作为完全血液学反应的可评估病例。
*一位患者缺失有关尼洛替尼耐药/耐受情况的信息。
尼洛替尼对基线BCR-ABL突变患者的有效性:
    在Ⅱ期研究中,对基线伴有BCR-ABL突变的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进行了尼洛替尼有效性的亚组分析。在321例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中,281(88%)位有基线突变数据,其中114/281(41%)在尼洛替尼治疗前即检测到BCR-ABL突变。伊马替尼耐药患者(n=192)和伊马替尼不耐受患者(n=89)的基线突变率分别为55%和10%。23%的伊马替尼耐药患者有在体外对尼洛替尼敏感的突变(IC50≤150nM)。14%的伊马替尼耐药患者有在体外对尼洛替尼不敏感的3个突变(IC50>150nM;Y253H、E255K/V和F359C/V),另有15%共含有16个对尼洛替尼敏感性不明确的突变。无基线突变的伊马替尼耐药患者在接受治疗12个月后,60%的患者取得了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40%的患者取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28%的患者取得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在检测到突变的患者中,51%取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32%取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20%取得主要分子学反应。具有对尼洛替尼敏感的突变(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59%;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41%)或对尼洛替尼敏感性不明确突变的(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63%;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50%)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反应率与基线无突变的患者相似(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60%;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40%)。具有在体外对尼洛替尼不敏感突变的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的反应率较低(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23%)。总体上,尼洛替尼治疗使得具有或不具有BCR-ABL突变的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取得了显著的细胞遗传学反应。尼洛替尼也使得大多数在基线检测到BCR-ABL突变的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取得反应。
研究CAMN107A2109全球数据
    研究CAMN107A2109是一个多中心、开放、非随机的扩展试验,旨在评估尼洛替尼在大样本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患者中的安全性。该研究自2006年1月13日至2007年6月30日,在全球共招募了1089例患者(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N=838;慢性髓性白血病急性期,N=126;慢性髓性白血病急变期,N=125)。年龄中位数为53.0(18.0~85.0)岁。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708例(65.0%)。伊马替尼不耐受的患者为380例(34.9%)。病史中位数为25.8(0.0-156.8)月。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的受试药物暴露中位时间分别为122、90和51天。各个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疗组的剂量强度中位数相似,总体上为796.9mg/日。截至2007年12月,大多数上述患者仍在继续接受治疗(67.3%),32.6%患者终止治疗。在该研究中报告的不良事件与在人群中的和对此类药物预计的一致。最常见受累的系统器官类别为胃肠道、血液和淋巴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总体上,996例(92.0%)患者出现不良事件,599例(55.3%)患者出现3或4级不良事件。总体上,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血小板减少(26.0%)、头痛(22.3%)和皮疹(21.8%)。共有55.3%的患者出现3或4级不良事件。在≥5%的患者中发生的3或4级不良事件为血小板减少(20.4%)、中性粒细胞减少(12.6%)贫血(7.7%)和脂肪酶升高(5.4%)。
研究CAMN107A2109中国数据
    CAMN107A2109研究共招募了117例中国患者,包括慢性期患者82例(70%),加速期患者14例,急变期患者21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9(17~80)岁,有88例伊马替尼耐药患者(75%)。绝大多数患者(72.6%)既往接受过干扰素治疗。中位尼洛替尼治疗时间为:慢性期患者302天(19-520),加速期患者178天(18-534),急变期患者58天(范围1-428);各期患者相应的中位平均剂量强度分别为760,798和700mg/日。治疗中断的主要原因是治疗效果不满意(26%)和不良事件(13%)。绝大多数研究药物相关的3/4级不良事件为血液学不良事件,其中最常见的为血小板减少(32.5%)和贫血(17.9%)。非血液学不良事件绝大多数为1/2级不良事件,包括皮疹、头痛和乏力。研究药物相关的3/4级非血液学不良事件少见。研究中发生4例死亡,包括两例加速期患者(n=2;14%)和两例急变期患者(n=2;10%)。未观察到3/4级QT间期延长的发生(QTcF>500毫秒)。3/4级脂肪酶增高见于3例患者(2.6%),但无一例患者治疗中断。中国患者中的总体安全性与全球总体研究安全性人群相似。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率(MCyR)在慢性期患者为44%,加速期患者为29%。完全血液学反应率(CHR)在慢性期患者为59%,加速期患者为21%。
已获得持续深度分子学反应的新诊断Ph+CML-CP成人患者中的治疗终止
    在一项开放性、多中心、单臂研究中,215名接受≥2年一线尼洛替尼治疗并经分子MD MRDx BCR-ABL检测取得MR4.5的Ph+CML-CP患者入组并继续接受了额外52周的尼洛替尼治疗(尼洛替尼巩固期)。按以下标准定义,在巩固期内,190/215名患者(88.4%)在获得持续深度分子学反应后进入了“无治疗缓解”(TFR)期:
    ·4次每三月一次的评估(每12周进行一次)至少为MR4(BCR-ABL/ABL≤0.01%IS),并且维持至少1年;
    ·末次评估为MR4.5(BCR-ABL/ABL≤0.0032%IS);
    ·不超过两次评估落在MR4和MR4.5之间(0.0032%IS<BCR-ABL/ABL≤0.01%IS)。
    在进入TFR期的患者集中,中位年龄为55岁。女性患者的比例为49.5%,21.1%的患者的年龄≥65岁。52周尼洛替尼巩固期内的中位实际剂量强度为600.0mg/天。
    在TFR期的第一个48周内,每4周监测一次BCR-ABL水平。如丧失MR4.0,监测频率增至每2周一次。每2周监测一次,直至出现以下时间点中的一个为止:
    ·丧失MMR,需要患者重新开始尼洛替尼治疗;
    ·当BCR-ABL水平回至MR4.0和MR4.5之间时;
    ·当4次连续检测的BCR-ABL水平仍低于MMR时(自MR4.0初次丧失后8周)。
    任何TFR期内丧失MMR的患者会在提示丧失MMR的血样采集日后5周内以300mg每日两次或出于耐受性的需要以400mg每日一次的下调剂量水平重新开始尼洛替尼治疗。对于需要重新开始尼洛替尼治疗的患者,在第一个24周内必须每4周监测一次BCR-ABL水平,随后重新获得MMR的患者每12周监测一次。
    主要终点为TFR期开始后48周时获得MMR的患者百分比(将任何需要重新开始治疗的患者视为无应答者)。在进入TFR期的190名患者中,98名患者(51.6%[95%CI:44.2,58.9])在TFR期的48周时达到MMR。
    88名患者(46.3%)因丧失MMR而退出TFR期,1名(0.5%)、1名(0.5%)和3名(1.6%)患者分别因原因不明的死亡、医师决定和受试者决定而退出TFR期。在88名因丧失MMR而退出TFR期的患者中,86名患者重新开始了尼洛替尼治疗,2名患者则永久退出了研究。
    在86名因在TFR期丧失MMR而重新开始治疗的患者中,至截止日期为止,85名患者(98.8%)重新获得了MMR(1名患者因受试者决定而永久退出研究),76名患者(88.4%)重新获得了MR4.5。
    经尼洛替尼治疗后,重新获得MMR和MR4.5的Kaplan-Meier(KM)估计中位时间分别为7.9周(95%CI:5.1,8.0)和13.1周(95%CI:12.3,15.7)。在重新开始治疗的24周时,KM估计MMR率为98.8%(95%CI:94.2,99.9)。在重新开始治疗的24周时,KM估计MR4.5率为90.9%(95%CI:83.2,96.0)。
    在TFR期的190名患者中,99名患者(52.1%)在48个月截止日期时以及在此之前没有发生无治疗生存期(TFS)事件,并在截止前的末次评估日删失。尚未达到中位TFS的KM估计值(图5)。
图5  TFR开始后的无治疗生存期的Kaplan-Meier估计值(全分析集)

    既往伊马替尼治疗之后接受尼洛替尼治疗且已获得持续深度分子学反应的Ph+CML-CP成人患者中的治疗终止
    在一项开放性、多中心、单臂研究中,163名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3年(超过4周的伊马替尼作为初始TKI治疗,在接受伊马替尼治疗时无MR4.5记录,随后转换至尼洛替尼治疗至少两年)并在尼洛替尼治疗期间经分子MD MRDx BCR-ABL检查获得MR4.5的Ph+CML-CP患者入组并继续接受了额外52周的尼洛替尼治疗(尼洛替尼巩固期)。按以下标准定义,在巩固期内,126/163名患者(77.3%)在获得持续深度分子学反应后进入了“无治疗缓解”(TFR)期:
    ·4次每三月一次的评估(每12周进行一次)显示1年内无确认的丧失MR4.5(BCR-ABL/ABL≤0.0032%IS)。
    进入TFR期的患者中位年龄为56岁。女性患者的比例为55.6%,27.8%的患者的年龄≥65岁。52周尼洛替尼巩固期内的中位实际剂量强度为771.8mg/天,其中分别有52.4%和29.4%的患者在进入TFR期之前接受了日剂量800mg和600mg的尼洛替尼
    进入TFR期、但两次连续测量显示BCR-ABL/ABL>0.01%的患者被视为确认丧失MR4.0,这将触发重新开始本品治疗。TFR期内丧失MMR的患者无需确认即可立即重新开始本品治疗。对于重新开始本品治疗的所有患者,在第一个24周内每4周监测一次BCR-ABL转录本水平,随后每12周监测一次。
    主要终点为终止尼洛替尼治疗后48周内没有确认的丧失MR4.0或丧失MMR的患者比例。在进入TFR期的126名患者中,73名患者(57.9%[95%CI:48.8,66.7])在TFR期开始之后的48周内没有丧失MMR、确认的丧失MR4.0并且没有重新开始本品治疗。
    在53名因确认的丧失MR4.0或丧失MMR而退出TFR期的患者中,51名患者重新开始了本品治疗,2名患者则永久退出了研究。在这51名因在TFR期确认丧失MR4.0或丧失MMR而重新开始本品治疗的患者中,至截止日期为止,48名患者(94.1%)重新获得了MR4.0,3名患者(5.9%)未能重新获得MR4.0,47名患者(92.2%)重新获得了MR4.5,4名患者(7.8%)未能重新获得MR4.5。
    经尼洛替尼治疗后,重新获得MR4.0和MR4.5的Kaplan-Meier(KM)估计中位时间分别为12.0周(95%CI:8.3,12.7)和13.1周(95%CI:12.4,16.1)。在重新开始治疗的48周时,KM估计MR4.0率为100.0%(95%CI:未作估算)。在重新开始治疗的48周时,KM估计MR4.5率为94.8%(95%CI:85.1,99.0)。
    在TFR期的126名患者中,74名患者(58.7%)在48个月截止日期时或在此之前没有发生无治疗生存期(TFS)事件,并在截止前的末次评估日删失。其余52名患者发生了TFS事件(18名患者确认丧失MR4.0,34名患者丧失MMR)。尚未达到中位TFS(图6)。
图6  TFR开始后的无治疗生存期的Kaplan-Meier估计值(全分析集)

    新诊断为Ph+CML-CP或耐药或不耐受的Ph+CML-CP的儿童患者
    在2项国外研究中研究了尼洛替尼在Ph+CML-CP儿童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总共69例新诊断的Ph+CML-CP(n=25)或对伊马替尼/达沙替尼耐药或对伊马替尼不耐受的Ph+CML-CP(n=44)的儿童患者(从2岁到<18岁)接受了230mg/m2每日两次(取整到最接近的50mg整数倍的剂量,至最大单次剂量400mg)治疗。
    在合并CML患者人群中,实际剂量强度中位数为435.5mg/m2/天(范围:149-517mg/m2/天),相对剂量强度中位数为94.7%(范围为32-112%)。40例患者(58.0%)的相对剂量强度高于90%。尼洛替尼治疗的中位时间为13.80个月(范围:0.7-30.9个月)。
    在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中,12个周期时主要分子学反应(MMR;BCR-ABL/ABL≤0.1%IS)率为40.9%(18/44,95%CI:26.3,56.8),其中18例患者正处于MMR中。在新诊断的CML患者中,12个周期时MMR率为60.0%(15/25,95%CI:38.7,78.9),其中15例患者达到MMR。在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中,截止到第12个周期累计MMR率为47.7%。在新诊断的CML患者中,截止到第12个周期累计MMR率为64.0%。
    在治疗期间任何时间达到MMR的21例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中,至第一次MMR的中位时间为2.76个月(范围:0.0-11.3)。对于达到MMR的17例新诊断的CML患者,至第一次MMR的中位时间为5.55个月(范围:2.7-16.6)。
    在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中,截止日期达到BCR-ABL/ABL≤0.01%IS(MR4.0)的患者百分比为11.4%,而达到BCR-ABL/ABL≤0.0032%IS(MR4.5)的患者百分比为4.5%。在新诊断的患者中,达到MR4.0的患者百分比为32%,达到MR4.5的患者百分比为28.0%。
    在治疗期间达到MMR的21例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均未确认MMR丧失,中位随访时间为11.3个月。在达到MMR的17例新诊断的CML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11.1个月,1例患者确认MMR丧失(这例患者因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增加而丧失CHR,但未进展至AP/BC)。
    1例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在治疗约10个月后进展到AP/BC。
    在2项研究中没有报告治疗期间或治疗终止后死亡。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
尼洛替尼是一种BCR-ABL激酶抑制剂。尼洛替尼可结合并稳定ABL蛋白激酶位点的非活性构象。在体外,尼洛替尼抑制BCR-ABL激酶介导的鼠源白血病细胞系的增殖和来源于Ph+CML患者的细胞系增殖。在33个检测的突变中,尼洛替尼能克服32个BCR-ABL激酶突变造成的伊马替尼耐药。由于这种生物化学活性,尼洛替尼选择性抑制所有CML患者的BCR-ABL细胞系及费城染色体阳性原代白血病细胞增生及诱导细胞凋亡。尼洛替尼抑制以下这些激酶的自磷酸化:Bcr-Abl(20-60nM)、PDGFR(69nM)和c-Kit(210nM)。在小鼠CML模型中,尼洛替尼作为单药治疗可降低肿瘤负荷,并延长口服给药后的生存期。
在推荐的CML治疗剂量条件下口服给药后所达到的浓度范围内,尼洛替尼对PDGF、Kit、CSF-1R、DDR及Ephrin受体激酶有抑制作用(见表14)。此外,尼洛替尼对大多数其他检测的蛋白激酶的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包括Src。
表14尼洛替尼的激酶特性总结(磷酸化作用IC50nM)
Bcr-Abl PDGFR KIT
20 69 210
毒理研究
一般毒性:
体外心脏安全性研究显示,尼洛替尼可导致家兔离体心脏的hERG电流阻滞和动作电位时程延长,这是QT间期延长的临床前信号。在犬或猴给药39周试验中,或清醒犬遥测试验中,未见对心电图检测结果的影响。
犬4周和猕猴9个月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显示,尼洛替尼的主要毒性靶器官是肝脏。造成的改变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以及组织病理学发现(主要窦状小管细胞或星形细胞增生/肥大、胆管增生和门静脉周围纤维化)。总体来说,临床生化改变在4周恢复期后完全可逆,组织学改变部分可逆。观察到肝脏影响的最低剂量水平的暴露低于人体剂量800mg/日时的暴露。小鼠或大鼠给药26周后,仅观察到轻微的肝脏改变。在大鼠、犬和猴中,观察到的主要反应为可逆性胆固醇水平升高。
尼洛替尼可吸收UVA和UVB波段的光线,并可分布到皮肤上,在体外研究中显示出潜在的光毒性,但在体内未见该作用。因此,认为尼洛替尼在患者中引起光过敏的风险很低。
遗传毒性:尼洛替尼Ames试验、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L5178Y小鼠淋巴细胞彗星试验和大鼠骨髓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生殖毒性:在大鼠剂量高至180mg/kg(在雌性和雄性中,AUC分别约为人体推荐剂量下AUC的4~7倍),以及在兔中给药剂量为300mg/kg(AUC约为人体推荐剂量下AUC的1/2)时,尼洛替尼对雄性或雌性大鼠或雌性兔的交配和生殖未见影响。在另外一项试验中,在交配前、交配期间和交配后,雄性和雌性大鼠经口给予尼洛替尼20-180mg/kg/日(AUC约为人体推荐剂量下AUC的1~6.6倍),大鼠在妊娠期继续给药至第6天,在所有试验剂量下,尼洛替尼均可增加着床后流产和早期吸收,减少活胎数和窝仔数。
在幼仔发育研究中,从产后笫1周到初成年期(产后第70天)连续经口给予尼洛替尼2、6和20mg/kg/日。除标准试验参数外,还对发育指标、中枢神经的影响、交配及受孕进行了评估。与成年动物相比,幼年动物未见对尼洛替尼的敏感性增加,幼年大鼠中的毒性特征与成年大鼠相当,该试验的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为6mg/kg/日。
妊娠大鼠与兔在器官形成期,分别经口给予尼洛替尼10、30、100mg/kg/日和30、100、300mg/kg/日。在大鼠中,100mg/kg/日剂量(约为人体给药剂量40mg bid时AUC的5.7倍)时可见母体毒性(妊娠体重、妊娠子宫重量、净增体重和食物消耗量下降)。尼洛替尼给药剂量≥30mg/kg/日(约为人体给药剂量40mg bid时AUC的2倍)可见胚胎-胎仔毒性,表现为流产和着床后丢失增加;在100mg/kg/日给药剂量时,活胎减少。兔在300mg/kg/日给药剂量(AUC约为人体暴露的1/2)时,可见母体毒性,表现为死亡、流产、妊娠体重下降与食物消耗减少。在300mg/kg/日时可见胚胎毒性(胚胎吸收增加)和骨骼异常。
妊娠大鼠在器官形成期间以及整个哺乳期给予尼洛替尼,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妊娠期延长,幼仔在直至离乳前体重偏低,以及当幼仔达到性成熟时生育力指数下降,这些不良反应均在360mg/m2(根据体表面积计算,约为人体给药剂量400mg bid的0.7倍)剂量下发生。在剂量高达120mg/m2(根据体表面积计算,约为人体给药剂量400mg bid的0.25倍)时,母体动物或其幼仔均未见不良反应。
致癌性:在2年的大鼠致癌性试验中,尼洛替尼5、15和40mg/kg/日剂量下未见致肿瘤证据。最高剂量的暴露量(AUC)相当于人用剂量800mg/日稳态暴露量(AUC)的2-3倍。非肿瘤病变的主要毒性靶器官是子宫(子宫扩张、血管扩张、内皮细胞增生、炎症和/或上皮细胞增生)。
在26周的Tg.rasH2小鼠致癌性试验中,尼洛替尼剂量为30、100和300mg/kg/日。300mg/kg/日组出现皮肤乳头瘤/癌,相当于人用最高剂量800mg/日(400mg/次,每天2次)时人体暴露量(按AUC计算)的30~40倍。该试验未见不良反应剂量(NOAEL)为100mg/kg/日,相当于人用最高剂量800mg/日(400mg/次,每天2次)时人体暴露量(按AUC计算)的10~20倍。非肿瘤病变的主要靶器官为皮肤(表皮过度增生)、生长中的牙齿(上切牙成釉器的退化/萎缩以及牙龈和切牙的生牙上皮发炎)以及胸腺(淋巴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和/或严重程度增加)。

【药代动力学】

吸收
绝对生物利用度未知。在口服给药3小时后,尼洛替尼达到峰浓度。口服给药后尼洛替尼的吸收大约为30%。与口服溶液(pH为1.2至1.3)相比,本品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大约为50%。如果生物利用度的计算基于口服14C标记的本品后,在粪便中的检测到的放射活性的话,则结果为大约30%。Tmax为3小时。在健康志愿者中,与空腹条件服用时相比,与食物同服时,尼洛替尼的Cmax和AUC分别高出112%和82%。进餐后30分钟或2小时后服用尼洛替尼,本品的生物利用度分别增加29%和15%。在接受胃全切和部分切除术的患者中,尼洛替尼的吸收分别降低48%和22%。本品的吸收是可饱和的。
分布
体外实验显示大约98%的本品与血浆蛋白结合(白蛋白和α1-酸糖蛋白)。本品的全血-血浆比是0.68。估计分布容积为174升。尚未对是否透过血脑屏障进行研究。
代谢
本品经肝脏代谢。主要代谢途径是通过CYP3A4去甲基和羟基化。尼洛替尼原形是血清中的主要成分(87.5%)。其代谢产物对本品的药理作用无显著贡献。
消除
在健康受试者中,单次口服放射标记的尼洛替尼后,超过90%的剂量在7天内消除,主要从粪便中消除。原形药物占给药剂量的68.5%,以代谢产物形式排泄的占21.4%。在尿中排泄的占4.5%(以葡萄糖苷酸的形式)。按每日一次方案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得出的消除半衰期约为17小时(%CV:33%至43%)。
线性/非线性
通常在给药后第8天达到稳态。对于本品的血清暴露,在400mg每日一次给药时,稳态比首剂增加约2倍,在400mg每日两次给药时,稳态比首剂增加约3.8倍。尼洛替尼患者间的变异度为中到高度。
在高于400mg剂量水平按每天一次给药时,尼洛替尼稳态下的系统暴露量随剂量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比例小于剂量增加的比例。400mg每日两次给药稳态下的血清暴露量比800mg每天一次给药的暴露量高35%。400mg每日两次给药稳态下暴露量(AUC)比300mg每日两次给药高13%。但在12个月时间内尼洛替尼稳态峰浓度和谷浓度保持不变。当从400mg每天两次增加到600mg每天两次时暴露量增加不明显。
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研究
单剂量给予尼洛替尼400mg,用两粒每粒含200mg的胶囊的内容物分别与一勺苹果酱混合,与单次给予两粒每粒含有200mg的完整胶囊的生物效价相同。
在特殊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
尚未在肾损害患者中开展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儿童人群
儿童患者接受尼洛替尼230mg/m2每日两次(取整到最接近的50mg整数倍的剂量,至最大单次剂量400mg)给药后,发现尼洛替尼的稳态暴露量和清除率与接受400mg每日两次给药的成人患者相似(2倍内)。从2岁到<10岁的儿童患者与从≥10岁到<18岁的儿童患者之间单次或多次给药后尼洛替尼的药代动力学暴露量相当。体表面积与尼洛替尼清除率相关。
在中国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
有21例中国患者接受尼洛替尼400mg,每日2次的药代数据。尼洛替尼在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单剂量和多剂量药代动力学特征与以前在主要包括白种人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全球关键性试验中所观察到的结果相似。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见下表15。
表15中国和白种人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单次和多次给药后的尼洛替尼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
  Tmax
(h)
Cmax
(ng/mL)
Cminb
(ng/mL)
AUC0-tau
(ng·h/mL)
1        
中国人 3.0(1.0-12.1) 637±506 -- 5076±3275
全球的_所有的受试者a 3.0(2.0-12.0) 808±421 -- 5330±2210
全球的_白种人 3.1(2.0-12.1) 744±422 -- 5055±2154
15        
中国人 2.0(0.0-8.0) 2161±987 1025±508 17751±8326
全球的_所有的受试者a 3.0(0.0-8.0) 2259±798 1034±554 18015±5851
全球的_白种人 2.3(0.0-8.0) 2250±833 933±339 17557±5403
Tmax为中位值(范围);其它参数为平均值±SD。
a包括1名黑人、1名亚洲人和2名西班牙患者。
bCmin指晨剂服用12小时后的浓度测定。

【贮藏】

200mg规格:30℃以下保存;
150mg规格:25℃以下保存;
50mg规格:30℃以下保存。

【包装】

PVC/PVDC双层泡罩包装或PA/AL/PVC铝塑泡罩包装,28粒/盒,112粒/盒,40粒/盒,120粒/盒。

【有效期】

36个月

【执行标准】

200mg规格执行JX20100228
150mg规格执行JX20120084
50mg规格执行JX20190160

【进口药品注册证号】

200mg规格:H20140333(28粒/盒,112粒/盒)
H20140334(40粒/盒,120粒/盒)
150mg规格:H20171151(28粒/盒,112粒/盒)
H20171152(40粒/盒,120粒/盒)
50mg规格:H20191028(粒/盒)

【生产企业】

公司名称: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生产厂:Novartis Pharma Stein AG
生产地址:Schaffhauserstrasse 4332 Stein,Switzerland
联系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永安路31号
邮政编码:102200
电话号码:400 818 0600
800 990 0016(仅供座机拨打)
传真号码:010 65057099
网址:www.novartis.com.cn
  • 说明书修订日期

  • 警告

  • 药品名称

  • 成份

  • 性状

  • 适应症

  • 规格

  • 用法用量

  • 不良反应

  • 禁忌

  • 注意事项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 儿童用药

  • 老年用药

  • 药物相互作用

  • 药物过量

  • 临床试验

  • 药理毒理

  • 药代动力学

  • 贮藏

  • 包装

  • 有效期

  • 执行标准

  • 进口药品注册证号

  • 生产企业

查看更多药品说明书,请前往“合理用药”平台

国内上市情况

  • 上市企业数 3
  • 国产上市企业数 2
  • 进口上市企业数 1
批准文号 药品名称 规格 剂型 生产单位 上市许可持有人 药品类型 国产或进口 批准日期
H20191028
尼洛替尼胶囊
50mg
胶囊剂
化学药品
进口
2019-11-02
国药准字HJ20140333
尼洛替尼胶囊
200mg
胶囊剂
化学药品
进口
2023-08-29
H20120461
尼洛替尼胶囊
150mg
胶囊
化学药品
进口
2012-10-23
国药准字HJ20140334
尼洛替尼胶囊
200mg
胶囊剂
化学药品
进口
2023-08-29
H20171151
尼洛替尼胶囊
150mg
胶囊剂
化学药品
进口
2017-09-13

查看更多国内药品批文及详细数据,请前往“药融云企业版”平台

同成分全球上市情况

药品名称 公司名称 申请号/批准号 规格 剂型/给药途径 上市国家/地区 市场状态 日期
尼洛替尼胶囊
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H20191028
50mg
胶囊剂
中国
已过期
2019-11-02
尼洛替尼胶囊
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国药准字HJ20140333
200mg
胶囊剂
中国
在使用
2023-08-29
尼洛替尼胶囊
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H20120461
150mg
胶囊
中国
已过期
2012-10-23
尼洛替尼胶囊
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国药准字HJ20140334
200mg
胶囊剂
中国
在使用
2023-08-29
尼洛替尼胶囊
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H20171151
150mg
胶囊剂
中国
已过期
2017-09-13

查看药品全球上市情况及详细数据,请前往“药融云企业版”平台

药品中标情况

药品规格: 443
中标企业: 3
中标省份: 29
最低中标价31.81
规格:50mg
时间:2022-06-22
省份:四川
企业名称: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最高中标价0
规格:200mg
时间:2012-04-10
省份:甘肃
企业名称: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转化系数 最小制剂单位价格(元) 价格(元) 生产企业 投标企业 省份 公布时间 网页链接
尼洛替尼胶囊
胶囊剂
200mg
120
295.93
35512.1
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广东
2018-08-22
尼洛替尼胶囊
胶囊剂
150mg
120
76
9120
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甘肃
2020-06-16
尼洛替尼胶囊
胶囊剂
150mg
120
244.71
29365
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贵州
2018-04-10
尼洛替尼胶囊
胶囊剂
200mg
120
300.32
36038.44
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黑龙江
2017-11-08
尼洛替尼胶囊
胶囊剂
150mg
120
243.73
29247.17
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黑龙江
2017-11-08

查看更多药品招投标情况及详细数据,请前往“药融云企业版”平台

国家集中采购情况

中选企业

0

最高中选单价

0

最高降幅

中选批次

0

最低中选单价

0

最低降幅

药品名称 中选企业 剂型 规格包装 采购周期 中选价格(元) 国家集采批次 公布日期

查看更多药品国家集中采购情况及详细数据,请前往“药融云企业版”平台

一致性评价

  • 通过厂家数 2
  • 通过批文数 4
  • 参比备案数 0
  • BE试验数 2
企业 品种 规格 剂型 过评情况 过评时间 注册分类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尼洛替尼胶囊
200mg
胶囊剂
视同通过
2023-03-16
4类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尼洛替尼胶囊
150mg
胶囊剂
视同通过
2023-03-16
4类
苏州特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尼洛替尼胶囊
150mg
胶囊剂
视同通过
2023-01-05
4类
苏州特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尼洛替尼胶囊
200mg
胶囊剂
视同通过
2023-01-05
4类

查看更多过评企业情况及详细数据,请前往“药融云企业版”平台

同成分全球研发现状

药物名称 研发代码 首家研发企业 参与研发企业 治疗领域 适应症(中) 全球最高研发阶段 中国最高研发阶段 靶点(简化靶点)
尼洛替尼
AFG-210;AHT-202;AMN-107;BCG-463;BBT-594
诺华
乔治城大学;诺华
免疫调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肿瘤;肌肉骨骼系统
阿尔茨海默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巨细胞瘤;帕金森病;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查看 查看
ABL;BCR;c-Kit;DDR;PDGFR
尼洛替尼
乔治城大学
神经系统
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路易体病所致痴呆
查看 查看
Aβ;PTK
尼洛替尼
XS-003
肿瘤
恶性肿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查看 查看
ABL;BCR;c-Kit;DDR;PDGFR
尼洛替尼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
肿瘤
脑髓母细胞瘤
查看 查看
ABL;BCR;c-Kit;DDR;Hedgehog protein;PDGFR;SMO

查看更多全球研发现状情况及详细数据,请前往“药融云企业版”平台

国内药品注册申报情况

  • 申办企业数 10
  • 新药申请数 0
  • 仿制药申请数 11
  • 进口申请数 11
  • 补充申请数 31
受理号 药品名称 CDE企业名称 申请类型 注册类型 承办日期 状态开始日期 办理状态 审评结论
JYHS2300084
尼洛替尼胶囊
Dr. Reddy′s Laboratories Limited
进口
5.2
2023-07-06
JYHZ1700033
尼洛替尼胶囊
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进口再注册
2017-08-03
2017-10-19
制证完毕-已发批件
查看
JYHB1501202
尼洛替尼胶囊
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补充申请
2015-09-08
2016-07-25
制证完毕-已发批件 李薇13311036820
JYHB1700254
尼洛替尼胶囊
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补充申请
2017-03-02
2017-06-12
制证完毕-已发批件 李燕茹15201556109
JYHB1800408
尼洛替尼胶囊
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补充申请
2018-04-13
2018-06-07
已发件 滕霏 18310296270,010-85668838

查看更多药品审评情况及详细数据,请前往“药融云企业版”平台

国内药品临床试验登记

  • 申办企业数 10
  • Ⅰ期临床试验数 0
  • Ⅱ期临床试验数 1
  • Ⅲ期临床试验数 3
  • Ⅳ期临床试验数 0
登记号 试验专业题目 药物名称 适应症 试验状态 试验分期 申办单位 试验机构 首次公示日期
CTR20130907
伊马替尼疗效不佳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进行的比较伊马替尼剂量优化治疗和AMN107治疗的随机III期临床研究
尼洛替尼胶囊
慢性髓性白血病
已完成
Ⅲ期
Novartis Pharma Stein AG、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2015-11-16
CTR20213415
尼洛替尼胶囊空腹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尼洛替尼胶囊
用于治疗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Ph + CML)慢性期成人患者。 用于对既往治疗(包括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Ph + CML)慢性期或加速期成人患者。
已完成
BE试验
成都苑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2021-12-30
CTR20211334
尼洛替尼胶囊空腹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尼洛替尼胶囊
用于治疗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Ph+CML)慢性期成人患者。用于对既往治疗(包括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Ph+CML)慢性期或加速期成人患者。
已完成
BE试验
苏州特瑞药业有限公司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2021-06-23
CTR20211065
尼洛替尼胶囊随机、开放、两周期、交叉空腹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尼洛替尼胶囊
用于治疗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Ph+CML)慢性期成人患者。 对既往治疗(包括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Ph+CML)慢性期或加速期成人患者。
已完成
BE试验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2021-05-11
CTR20130911
随机多中心III期评估AMN107和伊马替尼治疗不能切除或转移成年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尼洛替尼胶囊
不能切除或转移成年胃肠道间质瘤
已完成
Ⅲ期
Novartis Pharma AG、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Novartis Pharma Stein AG
2015-03-04

查看更多中国临床试验情况及详细数据,请前往“药融云企业版”平台

同成分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