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至

  • 音译名: 少棍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牛至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少棍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松桃地区
  • 药材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暑解表,利水消肿。
  • 主治: 主治中暑,感冒头痛身重,急性胃肠炎,腹痛吐泻,水肿。 (1)《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痛,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 (2)《贵州民间药物》:“解表止痛,散皮肤湿热。治伤风发热,止呕吐。” (3)《贵州草药》;“解表、理气、利湿、止呕”。 (4)《贵州中草药名录》;“解表,理气,化湿。治伤风感冒,发热,呕吐,胸膈胀满,腹泻,黄疸,小儿疳积。” (5)《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解表,理气,化湿。治胃痛不思饮食,白喉。”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Origanum vulgare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牛至Origanum vulgare L.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5~60cm。芳香。茎直立,或近基部伏地生须根,四棱形,略带紫色,被短柔毛。叶对生,具短柄,叶柄长2~7mm,被柔毛;叶片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长1~4cm,宽4~15mm,全缘或有远离的小锯齿,两面被柔毛及腺点。花序呈伞房状圆锥花序,多花密集,由多数长圆状小假穗状花序组成,有覆瓦状排列的苞片;花萼圆筒状,长3mm,萼齿5,外面被小硬毛或近无毛;花冠紫红色、淡红色或白色,管状钟形,两性花冠筒显著长于花萼,雌性花冠筒短于花萼,外面及内面喉部被疏短柔毛,上唇卵圆形,先端2浅裂,下唇3裂;推蕊4,在两性花中,后对短于上唇,前对略伸出,在雌性花中,前、后对近等长,内藏;子房4裂,花柱略超出雄蕊,柱头2裂;花盘平顶。小坚果卵圆形,微具棱,褐色,无毛。花期7~9月,果期9~12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500~3 600m的山坡、林下、草地或路旁。分布于西南及长江以南各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7~8月开花前割起地上部分,或将全草连根拔起,抖净泥沙,鲜用或扎把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全草长20~60cm:根细小,直径0.2~0.4cm;表面灰棕色,稍弯曲略有韧性,断面黄白色。茎方柱形,上部稍有分枝,紫棕色或黄棕色,密被下伏细绒毛;叶对生,皱缩,展平后叶片卵形至宽卵形,长0.6~1.8cm,宽0.4~1.2cm;黄绿色或灰绿色,全缘,两面被棕黑色腺点;叶柄被毛。聚伞花序顶生,花萼钟状;5裂。小坚果扁卵形,红棕色。气微香,味微苦。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粉末棕褐色。腺鳞球形,头部由8个分泌细胞组成,四周有角质层。腺毛小,单细胞头,单细胞柄。非腺毛有的中部细胞缢缩,4~8个细胞,壁厚,壁疣明显,长250~1000μm。气孔多为直轴式,少数不定式,叶下表皮气孔指数为22.8~26.l。导管为螺纹、梯网纹、具缘纹孔。纤维常成束,壁厚。花粉粒类圆形或椭圆形,多为6个萌发孔,少数3个,花粉直径30~45μm,外壁具点状雕纹。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微苦、辛,性冷。入热经。 (1)《贵州民间药物》:“性凉,味辛。” (2)《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辛,性凉。” (3)《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辛、微苦,凉。归肺、胃、肝经。”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用至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烂外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中暑发热头疼,烦渴出汗,腹痛水泻,小便短少,身体作困牛至6g,扁豆6g(炒),神曲6g,栀子6g(炒),赤茯苓9g,荆芥穗5g,引用灯芯草煎服。(《滇南本草》) 2.治伤风发热、呕吐牛至9g,紫苏枇杷叶各6g,灯芯草3g,煎水服,每日3次。 3.治气阻食滞牛至12g,土柴胡走游草、土升麻、香樟根、茴香根各9g,阎王刺12g,水煎服,每日3次。 4.治皮肤湿热瘙痒牛至(鲜草)250g,煎水洗。(2~4方选自《贵州民间药物》) 5.治胃痛不思饮食牛至15g,隔山消苦荞头各10g,水煎服。 6.治白喉牛至10g,八爪龙、草玉梅各15g,水煎服。(5~6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 注意事项: 表虚汗多者禁服。忌糯食及豆腐。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草含水苏糖(stachyose)和挥发油。挥发油的成分主要有百里香酚(thyrnol)、香荆芥酚(carvacrol)、乙酸牻牛儿醇酯(geranyl acetate)及聚伞花素(cymene)等,叶还含熊果酸(ursolic acid)[1,2]。牛至全草中还含有异丙醛甲苯、香草酸、异香草酸、原儿茶酸、迷迭香酸等化合物[3]。
  •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牛至挥发油对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志贺痢疾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17~0.34mg/ml,百里香酚和香荆芥酚的MIC则为0.25~0.55mg/ml[1]。挥发油对绿脓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为1.0μl/ml[2]。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小鼠灌服牛至提取液,能明显加强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功能及吞噬指数;对以溶血素反应为指标的体液免疫,亦有明显增强作用;对免疫特异性玫瑰花结形成也有明显促进作用,提示其也能增强细胞免疫[1]。腹腔注射牛至挥发油7天,可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YC(酵母菌一C3b)和EA(免疫球蛋白G-绵羊红细胞)花环形成率,说明牛至挥发油对巨噬细胞的C3b受体和Fc受体的活性有明显增强作用,挥发油显著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加脾脏重量,对胸腺重量则无明显影响[3]。 3.对平滑肌的作用  牛至挥发油对大鼠离体回肠的主动收缩无明显影响,但对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有较弱对机作用[2]。亦有报道牛至挥发油对离体肠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可能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及对乙酰胆碱和组胺的拮抗作用[4]。 4.其他作用  麻醉大鼠十二指肠内给牛至挥发油,可使血压下降,心电图未有变化。预先给阿托品,可消除其降压作用;离体兔耳血管灌流,5×10-5g/ml挥发油可使灌流量显著增加,家兔和豚鼠离体心脏灌流,可使冠脉流量显著增加。小鼠灌服挥发油对醋酸所致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排用,对戊巴比妥催眠有显著协同作用。表明对小鼠有镇痛和镇静作用;牛至提取物有显著抗化作用[5]。 5.毒性  小鼠口服牛至挥发油的LD50为2.43±0.38mg/kg[4],亦有报道为4.497±0.368mg/kg者[2]。小鼠灌服挥发油10m/kg连续3周,各主要脏器肉眼及组织切片观察均未见异常[6]。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AldO C.C A,1956.50:5245b [2]Jolive J,et al.C A,1972,76;49812z [3]刘刚,等.中药材,2002,25(9):640 药理 [1]姚茵丽,陈琴珙,胡孝国,等.湖北中医杂志,1985,(6);44 [2]吴廷楷,等.中药材,1992,15(8):36 [3]林清华,汤汉文,王礼德.基础医学与临床,1990,10(1):49 [4]王怀真,张世芳,何功倍.中药药理与临床,1985,(创刊号):193 [5]王怀真,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88,4(2);62 [6]刘焱文.中国医药学杂志,1986,6(9):455 现代临床研究 [1]刘焱文.中国医药学杂志,1986,6(9):455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