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凤仙花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锐保腿儿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铜仁地区
-
药材来源:
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的花瓣及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通经,接骨。
-
主治:
主治风湿疼痛,经闭腹痛,跌仆损伤,骨折。
(1)《贵州中草药名录》:“活血化瘀,止痛解毒。治喉蛾,痞块不消,骨鲠,噎食不下。茎治骨折,骨质增生;花治甲癣。”
(2)《常用民间草药手册》:“梗有散血通经,软坚透骨;花活血止痛。”
(3)《苗族医药学》:“祛风除湿,活血通经,接骨。治风湿疼痛,闭经,骨折。”
(4)《苗族药物集》:“祛风湿,活血通经,接骨。主治膝关节风湿疼痛,闭经,骨折。”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Impatiens balsamina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 一年生草本植物,高约80cm。茎粗壮,肉质,直立。叶互生,披针形,长4~6cm,宽3~4cm,先端长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锐锯齿,侧脉5~9对;叶柄长1~3cm,两侧有数个腺体。花单生或数枚簇生叶腋,密生短柔毛;花大,粉红色或杂色,单瓣或重瓣;萼片2,宽卵形,有疏短柔毛;旗瓣圆,先端凹,有小尖头,背面中肋有龙骨突;翼瓣宽大,有短柄,2裂,基耶裂片近圆形,上部裂片宽斧形,先端2浅裂;唇瓣舟形,被疏短柔毛,基都突然延长成细而内弯的距;花药钝。蒴果椭圆形,熟时一触即裂,密被粗毛。种子多数,球形,黑色。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荒地、路边、宅旁菜园。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
栽培与养殖:
喜阳光和温暖环境,适应性较强,耐贫瘠。对土壤要求不严。种子繁殖: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穴播、条播、撒播均可,按行距30cm开浅沟,沟宽20cm,深1~1.5cm,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1~1.5cm,稍加镇压,保持土壤湿润。苗高5~10cm时间苗,苗高15cm左右时,按株距20~25cm定苗,干旱要及时浇水,应适时松土除草。病虫害有白粉病,为害叶、花、果,发病初期喷胶体硫或甲基托布津液。冬末清园,处理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花:夏、秋季开花盛期,下午摘采,拣去杂质,鲜用或阴干。
全草: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去掉花果,洗净,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1)花干燥皱缩,顶端蜷曲,表面红色或白色,单瓣或重瓣。花萼3,1枚形大如花瓣,2枚侧生,较小;花瓣5枚,旗瓣圆形,先端凹入而有小尖锐;翼瓣各在一侧合生成2片。雄蕊5,雌蕊柱形,先端5裂。气似烟草而微香,味微酸苦。
(2)茎呈长圆柱形,稍弯曲,多分枝,长30~60cm,直径1~2cm。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具纵沟纹,节膨大,有深棕色的叶痕。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或有髓。气微,味微酸。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1)花粉的鉴别:花粉粒众多,黄色,椭球形,外壁具网状雕纹。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长35~75μm,存在于花萼和花冠的巨形粘液细胞中。花萼下皮细胞成群或散在,黄棕色,表面有许多颗粒物;细胞壁常皱缩不平或形成凹腔,有的凹腔内可见间隙腺毛。粉末呈棕色,气微香,味微酸苦。
(2)茎横切面:表皮外被薄的角质层,并有非腺毛。厚角细胞4~5列。皮层少数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内皮层细胞有时有淀粉粒。中柱鞘由1~3列薄壁细胞组成。韧皮部狭窄,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髓宽阔,约占茎半径的2/3,少数细胞含草酸钙针晶。
(3)茎表面观:表皮细胞外侧平周壁微显角质纹理;无气孔。非腺毛由1~8(~20)个细胞组成,直径24~42μm,有的具短分枝,表面有角质线纹。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麻、辣,性热。入冷经、快经、半边经。
(1)《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苦,性温。”
(2)《苗族医药学》:“入冷经。”
(3)《苗族药物集》:“性热,味麻、辣,入冷经、快经、半边经。”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5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涂;或煎水洗。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凤仙花鲜品泡酒服或捣烂加醋外包。
2.治骨折凤仙花茎、岩豇豆叶、水冬瓜根各等量,捣烂外包。(1~2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3.治骨折疼痛异常,不能手术接骨,可先服本酒药止痛。干凤仙花3g(鲜者9g),泡酒。内服1小时后,患处麻木,便可投骨。(《贵州民间方药集》)
4.治闭经取凤仙花3~9g,单味煎水内服。(《贵州中药资源》)
5.治跌打损伤凤仙花鲜品适量加醋捣烂包患处。(《苗族医药学》)
6.治蛇咬伤鲜叶捣烂敷患处,内服其汁。
7.治月经不调凤仙花15g,益母草30g,菟丝子30g,煨水服。(6~7方选自《常用民间草药手册》)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凤仙花主含黄酮醇类及萘醌衍生物。最早从凤仙花中分离得到的是2-甲氧基-1,4-萘醌[1],以后又分离出山萘酚、山蔡酚-3-葡萄糖苷、山萘酚-3-芸香苷、山萘酚-3-鼠李糖基双葡萄糖苷、2-羟基-1,4-萘酚[2],Fukumoto H等从凤仙花中还分离出二-(2-羟基-1,4-萘醌-3-)-甲烷、槲皮素、芦丁、黄芪苷、山萘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山萘酚-3-O-(2”-O-α-L-吡喃鼠李糖-3"-β-D-吡喃葡萄糖)-β-D-吡喃葡萄糖苷等6种化合物[3]。
根(培养)含指甲花醌(lawsone),2-甲氧基-1,4-萘醌(2-methoxy-1,4-naphtho-quinone),东莨菪素,异秦皮定(ispfraxidin),菠菜甾醇(spinasterol),亚甲基-3,3'指甲花醌(methylene-3,3'-bilawsone)[4]。茎含山萘酚-3-葡萄糖,槲皮素、蹄纹天竺素(pelargoonidin)、矢车菊素、飞燕草素等[5]。
-
药理作用:
1.抗真菌作用 凤仙花水浸液(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红色表皮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由凤仙花中离析得到2-甲氧基-1,4-萘醌和指甲花醌对一些植物病原体和其他真菌有抗菌作用[2,3]。
2.抗过敏作用 100mg/kg凤仙花35%乙醇提取物能使鸡蛋白溶菌酶(HEL)特异性致敏的小鼠再次以HEL激发时小鼠的血压下降受到抑制,对正常小鼠或只以HEL激发而未致敏的小鼠注射,未发现有升压作用[4,5]。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John E.Biol Chem,1948:174
[2]左凤.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20(4):53
[3]靳朝东.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7,12(3):129.
[4]Panichayupakaranant P,et al,Phytochemistry,1995,40(4):1141
[5]Charles W Hagen Jr.C A,1966,(64):16275c
药理
[1]曹仁烈,孙在原,王仲德,等.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5(4):286
[2]John E.Biol.Chem,1948:174,335
[3]Tripathi R D,et al.Experimentia,1978,34(1);51
[4]孙备,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5):38
[5]左凤.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20(4):53
现代临床应用
[1]王庭兆.陕西新医药,1974,(3):46
[2]胡素贤,陈志英.实用内科杂志,1994,8(3):39
[3]邱桂仙.新中医.1994,26(8):56
[4]郭笑丽.实用中医药杂志,1994,1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