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 音译名: 科辣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半夏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科辣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 主治: 主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1)《苗族药物集》:“化痰开窍,解毒。” (2)《贵州中草药名录》:“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呕吐、反胃,咳嗽痰多,胸膈胀满,跌打肿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30cm。块茎球形,直径0.5~1.5cm。叶2~5,幼时单叶,2~3年后为三出复叶;叶柄长达20cm,近基部内侧和复叶基部生有珠芽;叶片卵圆形至窄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长5~8cm,两侧小叶较小,先端锐尖,两面光滑,全缘。花序柄与叶柄近等长或更长;佛焰苞卷合成弧曲形管状,绿色上部内面常为深紫红色;肉穗花序顶生;其雌花序轴与佛焰苞贴生,绿色,长6~7cm,雄花序长2~6cm;附属器长鞭状。浆果卵圆形,绿白色。花期5~7月,果期8月。南方1年出苗2~3次,故9~10月仍可见到花果。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地、农田、溪边或林下。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 栽培与养殖: 喜温和湿润气候和荫蔽的环境,怕高温、干旱及强光照射,耐寒。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忌连作,可与果树、农作物间、套作。块茎繁殖:块茎繁殖增重快,当年就可收获,一般多用此法。9月下旬将地下茎挖出,选横径0.5~1cm的块茎作种,按行株距20cm×3cm秋种或春种。珠芽繁殖:5~6月,选叶柄下成熟的珠芽进行繁殖,按行株距15cm×3cm条栽。种子繁殖:夏秋季种子成熟时,随采随播,也可贮藏于湿沙中翌年春播。按行距15cm,开2cm深的沟条播。半夏植株矮小,在生长期间要经常松土除草、追肥培土2次,可将圈肥与尿素拌匀沟施,结合培土。干旱注意浇水,雨季及时排水,以防烂根。病害有叶斑病,可喷1:1:15O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块茎腐烂病可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喷射。虫害有红大蛾,为害叶,可人工捕杀或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块茎呈类球形,直径0.8~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的根痕;下端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辛辣、有麻舌感,刺喉。 以个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外侧基本薄壁细胞含淀粉粒较少,渐次向内含淀粉粒渐多,薄壁组织中散有椭圆形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针晶长20~144μm。维管束纵横散列。淀粉粒众多。 粉末特征:类白色。①淀粉粒单粒类球形或多角形,直径4~30μm,脐点短缝状、点状或星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由2~8分粒组成。②草酸钙针晶随处散在,或成束存在于椭圆形粘液细胞中,针晶长20~144μm。③螺纹及环纹导管直径10~38μm。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①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60~90℃)10ml,冷浸1昼夜,吸取上清液31μl点样,以β-谷甾醇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9.5:0.5)展开,10%磷钼酸乙醇液喷雾,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相应位置上显相同斑点。②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80℃回流提出4小时,滤过。浓缩甲醇液供点样,以精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G-CMC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35:10:10)展开,用0.2%茚三酮丙酮溶液喷雾,热气流烘烤,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斑点。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麻、辣,性热;有毒。入冷经。 《苗族药物集》:“性热,味麻辣,入冷经,有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生品研末,水调敷;或用酒、醋调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虫蛇咬伤半夏鲜品捣烂,外敷咬伤周围。(《苗族药物集》) 2.治咳嗽痰多半夏陈皮茯苓生姜各9g,煨水服。 3.治呕吐不止半夏6g,陈皮9g,生姜30g,煨水服。(2~3方选自《贵州草药》)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块茎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3-乙酰氨基-5-甲基异噁唑(3-acetoamino-5-methylisooxazole),丁基乙烯基醚(butyl-ethylene ether),3-甲基二十烷(3-methyleicosaue)等60多种成分[1]。还含左旋麻黄碱(ephedrine)[2],胆碱(chol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苷(daucosterol)[3,4],尿黑酸(honogentisic acid),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5],姜辣烯酮(shogaol),黄芩苷(baicaline),黄芩苷元(baicalein),姜辣醇(gingerol),1,2,3,4,6-五-O-没食子葡萄糖(1,2,3,4,6-penta-O-galloyl-giucose)[6],12,13-环-9-羟基十九碳-7,10-二烯酸(12,13-epoxy-9-hydroxynonadeca-7,10-dien-oic acid)及其衍生物等[7]。又含α-和β-氨基丁酸(aminobutyric acid),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为主成分的氨基酸[8,9,10]和以、铝、、锰、铊、磷等为主的无机元素[10]。另含多糖[11],直链淀粉[12],半夏蛋白(系1种植物凝集素)和胰蛋白酶抑制剂[13,14,15]。
  • 药理作用: 1.镇咳和祛痰作用  半夏具有明显的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但作用稍弱,其机理初步认为系生物碱抑制咳嗽中枢所致[1]。半夏醇提液能使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次数减少和枸橼酸致豚鼠的咳嗽的潜伏期延长[2]。 2.镇吐作用  半夏能激活迷走神经传出活动而具有镇吐作用[3],能延长硫酸酮致犬呕吐的潜伏期或不发生呕吐[2]。能拮抗皮下注射盐酸去水吗啡犬的呕吐,此作用不受川乌的影响[4]。 3.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1)对胃肠道的影响:半夏水煎醇沉液给饥饿小鼠肌肉注射,能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液总酸度和游离酸度,对急住粘膜损伤有保护和促进修复作用[5],对消炎痛型、幽门结扎型、慢性醋酸型溃疡有显著的防治作用,对水浸应激性溃疡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 (2)对肝胆的影响:半夏能作用于小鼠肾上腺,使血中皮质酮上升,增强皮质酮对肝脏内酪氨酸转氨酶的诱导作用,从而升高肝脏内酪氨酸转氨酶的活性[7]。半夏对家兔的胆汁分泌有促进作用[5]。 4.抗肿瘤作用  半夏提取物对腹水型肉瘤、肉瘤-180,实验性小鼠宫颈癌-14、肝癌实体型及Hela细胞、JTC-26体外实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8,9]。半夏各炮制品总生物碱对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562)有抑制作用,能损伤悬浮生长的K562细胞形态,抑制其增殖[10]。从半夏中提取到的多糖具有较强的网状内皮系统激活活性[11,12,13],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分泌作用,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增殖[14,15,16]。 5.抗早孕作用  半夏蛋白给怀孕小鼠皮下注射250μg,50%小鼠发生流产[17],当剂量达到30m/kg时,100%小鼠发生流产[18]。兔子宫内注射半夏蛋白500μg,其抗着床率达100%[19],其机理可能是由于半夏蛋白结合了母体或子体细胞膜上的某些糖结构,改变了细胞膜生物学行为所致。半夏蛋白在胃中可被分解而失活,可以用于妊娠呕吐[20]。 6.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半夏煎剂对犬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有拮抗作用[21]。半夏还具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可降低大鼠TC、LDL-C及TC/TG、LDL-C/HDL-C比值,阻止或延缓高脂血症的形成,并对高脂血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22]。从半夏挥发油分离出的茴香脑具有促进骨髓中粒细胞成熟,提前向周围血液释放,可用于白细胞减少[23]。另外,半夏还具有抑制心脏和短暂的降压作用。灌服法半夏75%乙醇提取物能显著延长大鼠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时间,并具有延长凝血时间的倾向[24]。 7.其他作用  半夏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镇痛、镇静催眠作用[25,26]。能预防造影剂副反应,还能解毒,抗真菌,抗炎,降低眼内压等[27,28]。 8.毒副作用  生半夏较长时间给药会抑制小鼠体重,使肾脏代谢增加,甚至引起小鼠死亡[29]。生半夏9g/kg灌胃对妊娠母鼠及胚胎有显著毒性[30]。生半厦、姜半夏、法半夏的水煎剂腹腔注射均有致畸作用,以生半夏最为明显,其致突变频率与丝裂霉素接近,明显高于对照组,如果给药途径改为灌胃,其毒性和致畸作用均显著降低[31,32,33]。生半夏还对粘膜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能引起家兔眼睑结合膜水肿,抑制胃液中PGE2的含量,从而造成对胃粘膜的损伤。生半夏经炮制后毒副作用显著降低,灌胃给药对妊娠母鼠及胚胎无显著毒性,对胃液中PGE2含量无明显影响,对兔眼睑结合膜刺激较弱[29,30]。半夏汤剂对DNA的损伤和修复影响不大[34],但在30g/kg时能引起孕鼠阴道出血,胚胎死亡数增加,胎儿体重显著下降[30]。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王锐,等.中国药学杂志,1995,30(8):457 [2]haruji O,et al.Chem Pharm Bull,1978,26(7):2096 [3]尾关昭二,等.药学杂志(日),1962(82):766 [4]赵岚,等.中国中药杂志,1990,15(3):146 [5]SuzukiM.C A,1970,72:2307r [6]Yamamoto F,et al.C A,1991,114:88687k [7]Kubo M,et al.C A,1992,116:128639w [8]村上孝夫.药学杂志(日),1965,(85):832 [9]余世春,等.中药材,1991,14(12):28 [10]李先端,等.中国中药杂志,1990,15(10);613 [11]Miki T,et al,Planta Med,1987,53(5):410 [12]Zhang D Y,et al.Int J Pharmacogn,1991,29(1):29 [13]吴克佐,等.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1,13(3):267 [14]陶宗晋,等.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1,13(1):77 [15]孙册,等.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3,15(4):333 药理 [1]李仪奎,姜名瑛.中药药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2:157 [2]薛建海,肖统海,王钦茂.时珍国药杂志,1991,2(4):153 [3]奥井由佳.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4):30 [4]凌一揆,罗光宇,李玉纯,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8):47 [5]刘守义,尤春来,王义明.辽宁中医杂志,1992,19(10):42 [6]刘守义,尤春来,王义明.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9(3):27 [7]前田胜男.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8,10(2):43 [8]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90 [9]杨今祥.抗癌中草药制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8 [10]陆跃鸣,吴皓,王耿.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1(2):84 [11]大原直子.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3,15(3):56 [12]权田娘子.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4):44 [13]友田正司.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4):45 [14]黎同山,阎付荣,刘少翔,等.新中医,1988,20(1):34 [15]钱伯文.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1987.10 [16]常敏毅.抗癌本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05 [17]陶宗晋,徐琴钰,吴克佐,等.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81,13(1):77 [18]夏林纳,李超荆.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85,(3):193 [19]陈惠玲,宋锦芬,陶宗晋.生理学报,1984,36(4):388 [20]聂克.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2):99 [21]藤守志,王桂照,付世英.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3,11(2):103 [22]洪行球,沃兴德,何一中,等.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2):28 [23]王锐,倪京满,马蓉.中国药学杂志,1995,30(8):457 [24]沈雅琴,等.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8,19(3):141 [25]朱复南,周英杰.南通医学院学报,1990,10(3):202 [26]杨树德.陕西中医,1993,14(9):431 [27]鲁西,林上奇,吴宝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 299 [28]赵晓祥,田家琦,葛荣明.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1,25(1):118 [29]杨守业,叶文华,吴子伦,等.中成药,1988,(7);18 [30]杨守业,何民,王来苏.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8):481 [31]熊素芳,龚梅芳,蒋文弘,等.北京中医,1987,(6);51 [32]熊素芳,杨益寿,李鸣,等.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3,14(3):225 [33]龚梅芳,邹季.北京中医,1990,(1):36 [34]杨守业,何民,钟永,等.中西结合杂志,1990,(6):356 现代临床研究 [1]黎同山,等.新中医,1988,(1):34 [2]唐荣华.中草药,1989,(4):10 [3]胡卿发.陕西中医,1984,(5):11 [4]皆成龙.山东中医杂志,1991,(4):54 [5]吴成善.浙江中医杂志,1982,(1):35

其他少数民族药